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小说题目新解小说原题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956年9月号《人民文学》发表时,编辑部将题目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来收入1956年《短篇小说选》及其他集子时,作者又将其改为原题。粉碎“四人帮”后出的《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里也用的原题。可见王蒙用这个题名有他的用意。两个题目的逻辑重音不同,作者的题目放在“年轻人”上,而改题是“新来的”。这样就牵涉到小说的视角问题。前者是内部视角《尽管是第三人称,但小说的基点是在林震身上,以林震为视角的》,在审美品格上,标明了小说的表现性,而主要不是生活写实。后…  相似文献   

2.
加西亚·马尔克斯把《礼拜二午睡时刻》看成是他最好的小说,余华称其为影响他的10部短篇小说之一,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中,编者将其放在了“情感”话题中。提起它,有很多关键词:母亲、神父、节制、悲悯等。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马尔克斯只是呈现,呈现他的死亡而没有时间上的延伸,但故事的开始无疑是那个“小偷”——卡洛斯·森特诺。  相似文献   

3.
王蒙在五十年代以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文革”后重返文坛。新时期中出版了《深的湖》、《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三卷本)以及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作品。其中短篇《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中篇《蝴蝶》、《相见时难》分别在全国文学评奖中获奖。  相似文献   

4.
王蒙的短篇小说《风筝飘带》在今年第五期《北京文艺》发表后,引起了不同意见的讨论。《北京日报》八月七日发表的章仲锷《广阔天地任飞翔》的文章说,对于王蒙的探索“我是赞赏派。我想,即使他的试验是个‘寒伧’的‘屁股帘儿’也应该允许它在广阔文学天地里试飞一下吧”。谈到作品的内容时,作者说:“这篇小说既有情节,也有人物,而且素素和佳原这两个青年人还写得挺有性格挺可爱。他们是带着时代的烙印,不为世俗的因袭羁绊所困扰,大胆地追求自  相似文献   

5.
赵本夫是一位勤奋而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1981年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卖驴》就出手不凡,令人瞩目,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他又写了《“狐仙”择偶记》、《寨堡》、《祖先的坟》等颇有影响的小说。赵本夫的作品多数取材于苏鲁豫皖一带的农村生活,他以清新明丽的笔调描写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伦理观念和自然风光,洋溢着一片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以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在平凡的农村生活的描写中  相似文献   

6.
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1908—1967)以其代表作《广阔的腹地:条条小路》和短篇小说集《萨加拉纳》名世,他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对小说文体、主题和语言等方面进行了革新。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现代文阅读所选的《河的第三条岸》便是其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以孩子的视角,通过清晰而单纯的叙述,渐次展开了一幅图画,无论是“远观”还是“亵玩”,都满蕴着悠长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醉人的春夜》,最初发表在1982年3月6日《北京晚报》“一分钟小说”栏目里。“一分钟小说”,也叫小小说、微型小说、课间小说等。茅盾曾说,这些作品以小小说得名不是偶然的,不仅因为它短小精悍,而且因为它们结合了特写和短篇小说的特点而成为自有个性的新品种,《醉人的春夜》有什么“个  相似文献   

8.
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杂色》、《哦,穆罕默德·阿麦德》、《来劲》等四篇代表性短篇小说,及其对应的“单纯”、“杂色”、“记实感”、“不确定”四个描述其特点的关键词,可以看出作为小说家王蒙内心的“自我寻求”过程,及其对生活的理解,也勾画出王蒙小说艺术不断求新求异的追求小史。  相似文献   

9.
博尔赫斯素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豪尔斯·路易斯·博尔赫斯( 1899— 1986)阿根廷著名小说家、诗人。以一批风格别具的短篇小说进入 2 0世纪世界文学史。其作品充满了幻想、神秘和哲理 ,把短篇小说艺术发展到了精确的程度 ,被称之为“作家的作家”。代表作有短篇集《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集》、《阿莱夫》、《死亡与罗盘》等。作家本人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博尔赫斯的才华并没有用在正道上。他为小说的叙事技术增添了不少新的东西 ,或者说他讲故事的天才是空前的。遗憾的是他把这份天才运用到哲学的探讨上去了。正如他自己所说 :“哲学探讨占据他小说的许多篇幅。”(《…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历史》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9页说:“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描写了北京市某区党委会里.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作斗争的故事。”该书第284页则表述为:“王蒙写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9月,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那么,究竟是《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还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呢?  相似文献   

11.
1956年,21岁的青年作家王蒙写作并发表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发表在当时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学杂志、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从民文渤9月号上,尽管不是头题,也已经显示出这篇作品在当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有一篇小说叫《第一人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他写得最好的小说也是使用第一人称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奖,《我与地坛》曾被中央电视台拍成文学电视,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这几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第一人称。或许是和史铁生的身体条件有关,史铁生的小说自传性较强,因为他不能和正常人那样到处去体验生活。关于这一点,史铁生有自知之明,他在个人小传中这样说道:“据说不能永远四处深入生活的人写小说是自取灭亡,虽心中无限忧恐,一时也顾不得了,莽莽撞撞走上了写作这条路,幸好一向保持着警惕,没把它当成一件必须成功的事来做。”史铁生正是以其平常之心来写作,才做成了不平常的文章,不论文坛如何变化,他仍我行我素,“答自己问”并“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13.
母国政从事小说创作已经十年有加了。早在一九八○年,当他还处在创作的初期时,北京出版社就把他的自选集纳入了“北京文学创作丛书”之中,从而把他擢升到了北京名作家的行列。在《母国政短篇小说选》之后发表的短篇小说,多已收在他的第二本选集《他们相聚在初冬》之中,即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如果把零零散散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也加  相似文献   

14.
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玻璃山》围绕“玻璃”意象,借助后现代性作品的诸多“语言游戏”手段,完成了小说“从现实到虚妄”的主题建构。小说采用了反形式的手段来证明陈旧的叙述形式与内容信度缺失,进而证明“语言游戏”思想是呈现后现代作品解构与颠覆之后狂欢化的一把利器。  相似文献   

15.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 ,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 ,相反 ,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 ,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6.
读完王蒙小说《杂色》,掩卷沉思,主人公曹千里那坎坷多舛的命运,令人慨叹同情;作品里处处明耀闪烁的哲理思辨,则又给人以深邃的启迪和广阔的联想。 (一) 王蒙喜爱杂色,是个杂色作家。他不想“一条道走到黑,不想在艺术上搞一元化,‘定于一’”可以说,王蒙自始至终刻意追求的是一个杂色的多样化的艺术世界。50年代,他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当时他曾写过《青春万岁》那样纯真美好、热情向上的长篇,同  相似文献   

17.
王蒙的短篇小说《说客盈门》,读来,直叫人啧啧称赞,拍案叫绝。究其原因,不仅在于这篇小说以机智幽默的笔触、相声式的语言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端,塑造了一个不为利动、坚持原则、来“真格的”、如钢似铁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而且在于小说作者极其精采地写出了人物对话的指示词.  相似文献   

18.
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在《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影响下问世的,两篇小说在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作家王蒙不是拙劣地模仿来自苏联的文学作品,相反、他的作品不少地方还有所超越。总的说来,两篇小说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