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笛卡尔也说:"真理就是简单明了。""为学"是学习知识,"闻道"是琢磨道理。学习知识,总是越来越多;琢磨道理,总是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2.
李贽《童心说》提出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理解"童心"最根本的关键点在于"无本之末"和"最初一念之本心"。李贽的童心来源于佛家,指"父母未生之时",带有人的生理欲望的自然之心,与"闻见道理"之心相对,以反对"天理"。与此相应,《童心说》中的"真"与"假"也非一般意义的"真"和"假","真"是指未被遮盖、未丧失的人的自然天性;"假"即指丧失自然天性而"闻见道理"主于其内,其形式为真,内涵则因丧失自然天性而变为假。  相似文献   

3.
以礼说《诗》为解释《诗经》中言礼之诗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以礼说《诗》、以诗说《诗》的道理,希望匡正数十年来治《诗》者讳言礼之弊  相似文献   

4.
新编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关于"黍"的注释引入了另一说:"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这里的'二黍许'即二分左右。"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比把"黍"说成"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3期刊发的李世佳先生《释"连尹"》一文对"连尹"一职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并进而提出"环列之尹"即是后屡见之"连尹"。此说很有道理,但是所列"佐证三"有些观点值得商榷,今不揣浅陋,试作一点补论。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是看山的体悟,其实,解读文本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你站的视角不一样,就会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我也试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说之。  相似文献   

7.
<正>【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  相似文献   

8.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尚书·说命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你是否赞成这个观点?请联系现实生活,以"知易行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  相似文献   

9.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10.
学写字须临帕,学写作也须‘临帖”。这里的“临帖”是指在学习写作过程中对名篇佳作的写作技巧进行模仿。在文学上取得成就的学者作家,多从此问途,万得升堂入室。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景深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说:“从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涂抹,有时模仿‘商务’的妙年杂志》自行出版一种手抄的《少年男》,我把它称为‘内版’刊物;有时我还模仿《西游记》、《说员全传》等,写作《后西游记》、《后岳传》之类……”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在创造性地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基础上才写作出来的。写作“临帖”须注意以…  相似文献   

11.
《为学》中有一处议论:“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种“人之立志”的议论不符合上文所叙述的关于蜀之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且与全文的论题也不符。先说议论与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不符。故事谈到蜀之鄙二僧都有一个去南海  相似文献   

12.
《张衡传》“饰以篆文”句中的“篆文”,许多教参均释为“篆体文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刊登钱文辉同志的文章,说“篆文”即“彖文”,指《周易》中的八卦辞,分别表示八个方位;不光用来“饰”,还有表明地震方向的实用价值。钱文辉同志的解释是有道理的,惜言之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2013年1月17日发表一篇题为《"一把手"要带头》的评论,文中写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朴素的道理告诉我们,转变作风要善于释放上行下效的正能量,发挥‘一把手’的表率作用。"这里的成语"上行下效"无疑属于误用。"上行下效"出自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旧唐书·贾曾传》记载:"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意思是说,上面的人怎么干,下面的  相似文献   

14.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青岛的形成     
长期以来,许多图书、文章中说,在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以前,这里是一个"荒凉的渔村".1982年第5期《语文学习》中还说:"青岛本来是一个海滨渔村,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租借于德人,经德人一番锐意经营,遂由一荒凉之渔村,变而为繁华之都市."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青岛在德帝国主义侵占之前,早已形成都市.青岛郊区有一个海滨村庄叫女姑口,同治十年(1871年)立《重正旧规》碑说:"我即邑,自前  相似文献   

16.
学书杂陈     
正我学书之初,临帖很是认真。临欧体楷书时,就是想把字写得如刀刻般规矩整齐;临王羲之《兰亭序》写得纤巧无力,还自认为秀媚遒润,如此这般朝秦暮楚,杂乱无章。17岁那年去北京,看了当今大家原作,皆觉不如我之华丽,便自鸣为江山负我,空有才华而无出人之机遇。如今,面对白纸还有可能,对人则无此自负之心了,惩罚的阴影挥之不去,是非无足论了!前一段生活有点繁杂,已经多日不曾静下心来临帖、读书了!内心的空虚随之而来。一日傍晚,随手拿起本杂志,封面是《兰亭序》的彩版,无聊地扫视了几行,颇觉不同先前!遂从"永和九年"随着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无论是童年时代父辈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还是我们自己对下一代的抚养哺育,都能从中发现许多道理。《三字经》一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  相似文献   

18.
说到《小学生导读》,我对它可真是感激不尽。它让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  相似文献   

19.
以小见大法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说的其实也就是以小能见大、见微可知著。高明的作者常常由一物之微,而触动人世的大题,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注入大海。例如《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由文人集会引发了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思;《石钟山记》里苏轼由对山名来由的考察告诉了人们凡事不可臆断的道理;《游褒禅山记》则借深入华山洞游览的体会,阐明了学习立业必须坚持不懈、知难而愈进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感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与"感悟"相近的词是"意会".在《庄子·天道》有这样一句话:"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思是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简单地说就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