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中芭蕉     
<正>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相似文献   

2.
正《莲溪渔隐图》为明代画家仇英所绘,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右侧中间有仇英本人落款:"莲溪渔隐图,仇英实父制。"从画面钤印可知,作品曾被清代安岐、梁清标、孔广陶等人收藏。另据安岐所言"每见十洲所作,凡临摹前人者,皆不书款"可以推测,此作为仇英自创而非摹古,且画面有大面积留白,或为仇英早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雪中芭蕉     
林清玄 《语文新圃》2009,(12):19-20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相似文献   

4.
芭蕉     
中国人的心灵适合那些舒卷柔软的植物形态,比如柳枝、藤蔓、芭蕉等。我特别偏爱芭蕉。它很少被用作比喻,这使得它有一种零落的孤傲。它也没有上下前后左右无法预知的攀缘势头,让人放心。对芭蕉的喜爱的确定,源于小时候看到的几本连环画册。记不清内容了,是《红楼梦》,《西厢记》,或是其他的什么?作者名字却记得很清楚,王叔晖。这是一种用细而匀称的线画出来的画,不像其他连环画那样像是用锉刀锉出来的。这个叫王叔晖的人,画出的女孩儿有着椭圆的鹅蛋脸,脸上没有阴影,身上穿的裙子像流水一般往下泻,沁出一种滴溜溜的湿润清凉的感觉。这些美丽…  相似文献   

5.
《荷花》这篇抒情写景的文章,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在接到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时,通过研读文本,我发现它的语言文字美,描写的景物美,产生的意境也美。因此教学本课我紧扣“美”字进行,通过感情朗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让学生感悟荷花是鲜活的画、流动的诗,并展开丰富想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论周濂溪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邓生民周濂溪先生在道学上的崇高地位,至南宋初就已论定。张轼《永州府学濂溪先生祠记》:“惟二程先生倡明道学,……而论其发端,实自先生”。朱熹《濂溪先生祠堂记》:“盖自周衰孟轲氏没,而此道之不属,更秦及汉,历隋唐以至于我宋,...  相似文献   

7.
正《五色鹦鹉图》是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通篇图、题句和跋较为完整,堪称三绝珍品。画上钤有元文宗"天历之宝"印,清戴明说、宋荦藏印及清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石渠宝笈初编》有著录,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相似文献   

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之间,《中学生阅读·初中版》已经创刊20年了,我和《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相识相知也近20年了。这么多年来,一切都在变,但是这本杂志的魅力没有变,我对杂志的喜爱之情也永远不会变。  相似文献   

9.
围绕“美”突出“情”──《荷花》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湖北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附小阮郁兰教学重点1.理解白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并能把句与句联系起来,想象一池荷花这“一大幅活的画”。2.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教学难点通...  相似文献   

10.
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11.
“雪中芭蕉”来源于唐代王维的禅画《袁安卧雪图》,其理论意义与价值历来备受关注.对于“雪中芭蕉”的解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理解王维的人格与追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禅宗视阈下的意境论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周敦颐之《太极图说》与张载之《正蒙》皆为宋明理学中影响深远的理论文献,后世理学家对《太极图说》与《正蒙》论述也很多,对于《太极图说》和《正蒙》二者的联系和区别,也有人涉及,这片文章则在现代儒家学者牟宗三和劳思光等人的论述基础上,对《太极图说》和《正蒙》作出一定的探讨,认为濂溪勾勒出一副太极演化图,横渠宇宙论颇不同于濂溪。在宋明儒学之发展上,横渠较之于濂溪更注重形上学之建构。  相似文献   

13.
[案例]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感悟]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  相似文献   

14.
从前,有这么一个对子。诗人嫌院子里的芭蕉,风来发出沙沙声,雨来滴滴答答地响,吵得人不能静心入梦。于是挥毫写下: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诗人的妻子,慧心独具,戏笔完成下联: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芭蕉可不是你自己种的么?芭蕉是一样的芭蕉,只是你的心变了,发出杂音的,不是芭蕉,而是你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当初喜滋滋进了大公司的人,不久就为大公司的繁杂人事烦恼频添、早生白发;不久前,才因一见钟情而日夜想望,曾几何时,情人已经变成仇人;最亲密的朋友,翻转成致命的敌人……昔日的爱,变成…  相似文献   

15.
正喜欢鲁迅先生的这两句诗:"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是啊,先生把自己刚刚从清水之中采摘出来的那朵荷花,献给你这清高的湘水之神;就让那一片无数兰花的芳香,安慰自己这颗孤独的心灵。其实,先生在他早期诗作《莲蓬人》中的两句诗"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也喜欢。喜欢先生那颗高贵的灵魂,也喜欢他美的世界。先生的笔名鲁迅,是亲切的,也是平凡美丽的。后来,有很多人说到先生笔名的由来和含义,很多  相似文献   

16.
废纸三千     
<正>巡回画展期间,观众最关心的问题是"画一幅画要多长时间"?这叫画家也不得不认真思考,到底需要多久才能完成一幅作品。这真是难题。每天都在作画的人,竟然无法给观众一个标准答案。真正的创作,与电视节目中画家现场挥毫的表演并不一样。我曾经目睹画家挥毫,几片墨荷叶,两朵荷花,一只翠鸟,不到半小时,一幅《荷塘清趣》出来了。观众大力  相似文献   

17.
付群英 《班主任》2007,(8):20-20
《班主任》是个"贼",因为她偷走了我的心。偶然的一次机会,同事做媒,为我介绍了《班主任》这位朴实、厚重的大众情人。我与她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从认识她的那一天起,她就在我的枕边陪伴我入梦,在我案前指导我工作。  相似文献   

18.
《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濂溪《太极图》与蕺山《人极图》有着共同的逻辑构成形式 ,由于不同的思想学术背景和历史使命因而注定有着不同的内容。《太极图》为原典儒学提供了宇宙论依据 ,重新讲述孔孟性命之学 ,论证了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从而开启了宋明心性哲学 ;蕺山受濂溪《太极图》之启发而建构的《人极图》对濂溪所开启的宋明新儒学诸问题进行了图式连贯 ,顺着濂溪的方向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论证了人道原则 ,使人道原则归显于密 ,发展了濂溪学说 ,总结了宋明心性哲学。  相似文献   

20.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作《江州濂溪书堂记》,赞理学开山祖周敦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将其当作有宋匡扶孔孟"道统"第一人,并把"濂溪书堂"看作此千载不传"道统"之教育载体。因此,"濂溪之学"的说法自然为后人所接受。但作为首位理学家书院讲学象征的"书堂",其具体的相关事迹却一直未被系统发掘和整理,以至于后世学者间或有疑。本文将对此作些初步的、尽可能全面的整理与考证,以期进一步明晰濂溪书堂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