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做好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前提应当是先理解好书法是什么。首先,书法是关于汉字的艺术,脱离了汉字,书法则无从谈起。其次,书法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们在强调实用的同时,开始关注和追求汉字的审美性的结果。此外,书法具有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书法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小学生的书法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是正确的艺术观、审美观,而不是以某种论点或评价束缚或禁锢孩子们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力。在厘清书法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注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生学习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2.
中唐是中国书法的一大转折,此期“经世致用”的书法思想取代了六朝的贵族风度和盛唐宗教性的狂热而主宰中唐书坛,这一书法思想的根源是儒家入世的功利主义。其表现主要在:对篆,隶,楷等实用书体的推重,以实用的态度崇尚笔法,书诀,强调师承,苦功,在审美理想上追求古拙,含蓄,尤其是肥劲之美。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唐书风的形成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历有“实用”和“审美”两大功能,它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是我国文化艺术的象征与瑰宝。以“发展个性”为宗旨的课程改革,已构建成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挖掘、发挥中国书法文化的优秀传统,确立基础教育中书法教育课程的独立地位,强化中小  相似文献   

4.
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书法随汉字的产生而产生,汉字始,书法始。低年级的书法课堂教学是书法启蒙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硬笔书法教学与软笔书法教学兼顾的课程实施,在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实用能力的同时,渗透美感教育,达到从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文化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可以说,书法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审美。书法教育既要重视学生汉字书写实用能力的培养,还要渗透美感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的书法教师教的仅仅是写字的技巧——只重视了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规范,而忽略了对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的陈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奇葩,体现很浓的民族艺术色彩.她有实用和艺术欣赏两方面的价值.为了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传统,我们试图在书法课上实施主体化教学.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书法如果脱离汉字就不复存在.汉字在书法中占有崇高而绝对的地位.但是单纯实用而没有审美欣赏价值的写字,却不能称之为书法.因为书法中的汉字不是形式的文字、实用的泛文化,它是艺术化了的汉字.书法中的汉字是书法家做为表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我们在书法课碑贴教学中,应该以此为切入点而展开教学.书法教学,以碑帖法书为教本,从形式入手,首先要进行基本笔画、结构和章法的讲练.所讲练的这些形式都是艺术形式.表现它们需要一定程度的笔墨技巧.尽管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但是不花功夫,不经过脑去培养书法意识,这种笔墨技巧不会到手,而信手涂鸦又不能跨进书法门槛.所以对碑帖的个性作直观性教学和临摹,以加强学生手脑之间的双向联系和发展.其次,从艺术形式的训练到审美思想的培养.书法作品是连接书法家和接受者的中介,是书法艺术活动过程中的根本.而书法作品的有机统一性又表现于内容与形式的交融.接受者往往是由书法艺术形式而把握其内在的意蕴,意蕴就凝聚渗透在艺术形式之中.在书法课中,教师得讲解和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的书法无论在审美还是实践中都为中国书法艺术构建了大的框架,从而出现了书法的繁荣。探索个中原因,是魏晋玄学为书法的审美提出了许多启示,最终形成了魏晋“尚意”、“尚韵”的书法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8.
云南师范大学刘正强教授所著《书法艺术漫话》一书,1994年在台湾业强出版社问世。该书除序跋外,共34题,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书法这一门古老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它的审美特征。该书的序言部分概括地介绍了中国书体的演变是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的独特性和书写工具的独特性分不开;中国书法是以美化汉字为目的的一种抽象的造形艺术;中国书法的审美价值和书法鉴赏中的意象审美有关。该书是将书论审美与普及相结合独辟蹊径的好书。由于作者是著名的文学教授和书法家,在书论中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法在审美上以“有力之美”为取向,其内涵是以骨力为主导的有生命美感的活力。中国书法崇尚骨力与中国传统在个体人格美上崇尚“至大至刚”的骨气是密不可分的,也与中国绘画、文学的尚骨精神一脉相通,它体现了儒家经典《易经》的“刚健、笃实、辉光”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艺术的造型观念是意象的 ,是作者把现实的物体怎样转化为心中所要表达的 ,并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创造。意象审美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在进行审美时采用的方式就是意象的 ,而不是写实的。在中国传统中一直以来都是以意象审美对物进行观照的 ,意象审美牵涉的方面很广 ,绘画、诗歌、音乐、书法、建筑等都以意象审美为基础 ,各个领域在审美上又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对于绘画来说 ,书法与它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书法线条的特殊性和更强调意象的审美含义 ,使绘画从书法中吸取了经验、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笔意 ,把要表达的物象的意境表达得更加突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法则———意象审美进行学习 ,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在继承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疫情期间,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进行了书法的线上教学。这对于笔者所在的农村学校来说是个新尝试。学生们借助书法临摹习写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底蕴的理解,净化了心灵,提高了审美。  相似文献   

12.
书法的传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它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当下形态都具有现代的意味。书法的发展是一条代相传的事物之变体链,也即是说,围绕汉字书写(实用一审美)而形成的不同变体的一条时间链。写汉字是书法的传统,不应抛弃,抛弃它即意味着书法的毁灭。写好汉字建立起来的“笔法体系”,也是书法的传统,它是保证书法艺术技术品位的根本。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也是一个优良的传统,实用与审美天生就是难以割开的,实用  相似文献   

13.
陈册 《教育教学论坛》2012,(26):263-264
在大学书法课中,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之一。以实用书写为目的的写字教育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书法的实用性淡化和艺术审美性的增强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书法教育应当实现艺术与审美性的转型,即由书写的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化。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美育的功能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立足于美学观念发展,以审丑视角观照中国书法审美进程,得出书法的发展实际上是美的聚集和丑的舍弃过程。美的聚集使书法意象呈单一性呈现,必然地形成程式化,而丑却显示出书法意象的丰富性。集美弃丑与求丑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两种审美进程。因而,对书法丑的考察有助于领略书法意象的内核,进而提升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架构中核心地位的形成是文化长期选择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及审美取向上的原因,又有人文、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参与。其中,书法艺术的“表情”效用、实用性以及传统书法主流创作群体的身份特殊性是最主要的原因,三者的结合扩大了书法的文化影响力,促成了书法的核心美学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6.
韩超  杜鑫 《考试周刊》2014,(49):161-162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开设书法选修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书法教学能够使高职学生在品德上、审美上受到熏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意志力,缓解厌学情绪,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系统的了解。总而言之,书法选修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经典的意义又在于传承与创新。书法学是个庞大的学科体系。中小学书法练习指导中,在加强书法技法练习与指导的同时,书法审美与书法文化教育在提升书法审美境界、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促进书法练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通常我们将东汉末年当作是书法审美自觉的开始阶段,不仅是因为此时期涌现了一批书法家及书法喜好者,更重要的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对书法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书法不仅仅被当作实用的工具,同时还寄托了人们对美感的诉求。既然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那么,它就会有一定美的标准,就一定会有依据这种标准对书法进行的判断,于是,早期的书法批评就开  相似文献   

19.
纵观现存的教育模式和历史轨迹,书法教育始终没能成为基础教育中具有独立地位、完整教育过程的教学科目。书法教育的审美价值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与认同。书法教育在学校中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具体领导。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从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入手,抓好书法教育工作,使书法教育从实用的基础上进入审美与创美层面。  相似文献   

20.
书法艺术是一种象征中国文化的艺术门类,而草书艺术是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艺术样式.它兴起于汉代,确立于魏晋,成熟于唐代,具有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草书的成熟是书法由实用转化为艺术的标志,具有外形美、意境美等多种审美特点,它通过以汉字形态为表征的高度抽象的线形审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艺术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