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青林  余璧玲 《青年记者》2017,(30):104-105
1935年,斯诺以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记者的身份深入延安采访,让世界各国倾听到了来自红色中国的声音.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严格禁止新闻记者尤其是外国记者赴边区及中共抗日根据地采访,同时,利用其宣传机构不断以片面报道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负面形象.1944年,在国内外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被迫同意外国记者赴延安访问,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延安之行打破了延安一直以来的神秘.  相似文献   

2.
1933年11月22日,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高举“抗日反蒋”的旗帜。这当然是一件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上海《新闻报》派顾执中和我于11月底赶到福州去采访。时间非常紧迫,一时买不到从上海去福州的船票,我们就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水上飞机出发,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飞机旅行,颇有新奇感觉。史量才先生曾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与十九路军将领建立了友谊,这次为了避嫌,《申报》反而不派记者赴福州。有必要先把时代背景说清楚。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参加“剿共”内战,全体官兵对此极为不满。蒋介石本意要借刀杀人,  相似文献   

3.
知识与趣味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访问延安后所写系列通讯。他是第一个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这本书也就是第一本冲破国民党封锁、传向世界的延安实录。 它的中译本出版于1938年2月的上海“孤岛”时期,是由胡愈之主持的“复社”印行的。说到这本书出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当时胡愈之与中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知道新闻的取舍与短长。在旧社会流行的一句口头语:新闻记者有闻必录,是不对的。凡不利于国家与人民的消息,有闻也不必录。当年我在上海新闻社主持采访工作时,太湖中的一个剧盗太保阿书被逮捕,审询终了,国民党当局判处他死刑,这死刑,在布告上是枪决,实际上是杀头。消息一传开,上海的《申报》、《时报》、《时事新报》,在执行之日,都派记者到现场去采访杀头的情景和摄取杀头  相似文献   

5.
就像有出息的士兵都想成为元帅一样,有识见有理想的记者都想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立志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是应该受到赞扬的。因为这样的记者越多,于党于人民的事业越有利。上个世纪30年代,范长江深入祖国大西北,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斯诺冲破层层封锁前往延安,写下了《西行漫记》。这两本书帮助广大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当时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世界人民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西北角》和《西行漫记》为中国革命鼓与呼,成了传世佳作,范长江和斯诺成了被历史铭记的记者。立志成为被历史铭记的记者,只要矢志不渝,努力不懈,是有希望如…  相似文献   

6.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7.
陕北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陕甘宁边区首府,我国民主革命圣地。1938年4、5月间,我代表香港《申报》(上海沦陷,报社迁香港,我为《申报》港版总编辑)在桂林乐群饭店访问周恩来、叶剑英两位同志,经他俩介组后,我到了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再经由林伯渠同志引导,我即同英国大使馆武官参赞斯品列,一道乘汽车前往延安。车行三天,便到达久久仰慕的革命圣地。  相似文献   

8.
韬奋与斯诺     
韬奋与斯诺,中外千百万读者熟知的两位著名记者.人们知道,斯诺三十年代初在上海的时候,曾同鲁迅等中国文化界人士有密切的交往,并翻译介绍了中国左翼作家的部分作品.人们也知道,韬奋对斯诺这位以《西行漫记》闻名的新闻界"哥仑布"十分钦佩,并多次在与读者通信中推荐他的作品.但这两位名记者究竟有那些具体交往,想必是人们感兴趣的.韬奋主编的《抵抗》三日刊第二十号(1937年10月23日),发表了他的《访问美国记者谈话记》,称这位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新华日报》派我驻徐州做记者期间,地委书记刘锡庚同志曾多次向我讲述过他在延安《解放日报》当过记者。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鼓励我在采访活动中要注意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发现新情况新问  相似文献   

10.
巍巍宝塔山,悠悠延河水.初冬的延安在微寒中肃立.80年前,在陕西省延安市凤凰山脚下一孔普通的窑洞里,一本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小册子"——《论持久战》孕育而生,进而对中国的抗战局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虽然已经过去80年,历史的记忆却从未模糊. 《论持久战》发表时,抗战全面爆发已近一年.其间,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随着战局的起伏,"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甚嚣尘上.为了凝聚国内抗日力量,坚定国人的必胜决心,毛泽东认为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以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性解释,以回应世人关切.  相似文献   

11.
陕北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是陕甘宁边区首府,我国民主革命圣地。1938年4、5月间,我代表香港《申报》(上海沦陷,报社迁香港,我为《申报》港版总编辑)在桂林乐群饭店访问周恩来、叶剑英两位同志,经他俩介绍后,我到了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再经由林伯渠同志引导,我即同英国大使馆武官参赞斯品列,一道乘汽车前往延安。车行三天,便到达久久仰慕的革命圣地。仰见宝塔山上有唐代宝塔,高耸云霄;延河蜿蜒境内,四野农产小麦、玉米、黍等,一  相似文献   

12.
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残酷地摧残和镇压上海的新闻事业。然而,那些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利用手中的笔,宣传抗日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阴谋。抨击汪精卫伪政权的卖国罪行,歌颂我国人民抗日救国的业绩,极大地鼓舞了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爱国抗日的斗志,推动了我国的抗日大业的发展.为此不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美晚报》副刊《夜光》主编朱惺公就是其中之一。朱惺公原名朱松庐,1900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中医家庭里.他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多少学.但他刻苦好学,靠业余自学能写一手好文章。他当过衣庄小店员、报馆广告课职员,办过出版社,摆过旧书摊,在四处奔波,穷困潦倒的生活中,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种种罪行。激起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上海沦入敌手。苏州河以南仍被英法等国控制的租界地区,成了有名的“孤岛”。这里面,住着300万中国人民。不少人渴望通过一些进步报刊,了解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延安的情况。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以前,孤岛上海与圣地延安的交通已极其困难。在这些大城市先后被敌人攻占之后,京沪(护宁)、津浦、陇海、粤汉诸铁路都断了,上海与延安关山万里,通信异常困难。再加上国民党政府、日本侵略者和汉  相似文献   

14.
抗日时期,国民党当局从军事上、经济上以至新闻信息上把陕甘宁边区封锁得铁桶似的,滴水不漏。但是任何严密的封锁毕竟有限,一大群中外记者1944年涌进延安,探求事实真象。其中就有一位新民报记者——赵超构先生。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不知从那里弄到一本《延安一月》,这是赵先生从延安返  相似文献   

15.
报纸的副刊,始于何时,缺乏考证的癖好和功力,无从说起,但现代报纸的副刊,却有不少是长留人们记忆中的。其中佼佼者,《申报》的《自由谈》,有鲁迅先生的加盟,尖锐犀利,海派的泼辣味十足;《大公报》的《大公园》,有萧乾、沈从文的操持,文采斐然。更不用说,《京报》副刊连载的《阿Q正传》,成为现代文学史必提的现象。 这还都是三十年代的往事,四十年代仅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国统区还有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发表过不少名流名文,成为抗日舆论的中流砥柱;在根据地有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宣扬抗战新气  相似文献   

16.
纪念子冈     
我国著名女记者彭子冈,不幸于1988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已两年了。我和子冈、徐盈夫妇相识已经五十多年。1935年10月,我以记者名义随绥远省(今内蒙古西部地区)体育队到上海参加全国运动会。在上海,除了采访报道绥远省体育队参加全运会的情况外,还访问了一些人。其中的一位是《申报·自由谈》编者吴景崧先生。他将《自由谈》发表过的文章编选成《小品文选》送给我一册,那上面选有我写的《大青山》一文。同时,吴景崧先生知道我很想认识彭子冈,便托我带了一册,北返时送给在北平的她。这样,我和子冈、徐盈在北平相识了。那时,他俩正在恋爱着,尚未结婚。随后,我还请徐盈为我们几个年青人合办的《塞原》文艺旬刊写了《铺保》一篇短篇小说。正是由于  相似文献   

17.
一个被纪检机构予以政纪处分的大清官员,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有幸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媒体第一篇电讯稿的主角。1882年1月14日,云南按察使衔候补道台张承颐因欠解铜款,被朝廷问责,"摘去顶戴"。当天晚上11点,《申报》驻天津记者用电报向上海编辑部发回这条当日新闻,开创了中国新闻界的先河。就在1月16日这期刊登"处女电讯稿"的《申报》上,头版头条不是任何新闻,而是《申报》的"本馆告白":"将每日京报上谕,由中国新设之电报局传示"。这则告示,在《申报》头版连续刊登了5天。《申报》用电报传递谕旨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读者,次日就可以得悉北京的各种动态,这大大提升了京津沪三地的  相似文献   

18.
提笔凝神,思绪万千。回首40年前的往事,我仿佛重又置身于迎接上海解放的斗争行列。进申报,开始记者生涯 1945年,我从上海圣约翰大学转学到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研究科肄业。国民党大员在抗日胜利后回到上海,接管了历史悠久的老申报,因为编辑部人手缺少,向中国新闻专科学校要几名学生,我和几位同学临时经校长测试认可,作为提前毕业的学生在1946年初跨进上海汉口路309号的申报社大门当了见习记者,从此开始了我的新闻工作生涯。当时人民经过八年抗战还没有休养生息,国民党  相似文献   

19.
刘白羽小传: 刘白羽,1916年9月28日生于北京。1935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抗日战争爆发到延安遍访华北各抗日游击区,写了《同志》、《记左权将军》等报告文学。1937年到太行山,1940年回到延安,编辑《文艺突击》。1944年到重庆,编辑《新华日报》副刊。日本军国主义投降后,作为《新华日报》记者,深入东北,写了自“九一八“以来第一本报道东北的专著《环行东北》。1946年冬,由新华社总社派至东北担任军事记者、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历次战斗。后随军从松花江转战至长江以南,报道我军解放北平、武汉以及新中国诞生的情况;同时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因编创中国、苏联合拍的记录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这以后出版过报告文学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小说集《晨光集》,散文集《红玛瑙集)等;同时,发表了散文名篇《日出》、《长江三日》等。1978年出版《刘白羽散文选》。1985年出版了《大海》。1997年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 去采访刘白羽老人的那天,正值清明,空气...  相似文献   

20.
陈阳 《新闻世界》2013,(4):195-196
本文主要研究上海“孤岛”时期《申报·自由谈》利用副刊文体的丰富多样性针砭时弊,揭露敌人阴谋,反映现实,从而唤醒国民积极抗日,形成了有力的抗El救亡舆论氛围,推动着上海民众的抗日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