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给他"存在一种虚化用法。"给"的强影响性和"他"的虚指用法的发展以及"给他"在一定语境下的高频共现,使得"给他"中"给"和"他"各自的语法功能淡化,"给他"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表示影响性并具有起加强语气作用的准语法词。本文从历时角度入手,试图探究"给他"虚化的动因和路径,也在共时平面上从句法、语用、语音对该结构进行了大致的描写。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3.
“休”是个词性和词义颇为复杂的词,也是个具有典型语法化过程的词.通过对“休”意义和功能历时和共时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展现出较为清晰的语法化轨迹,虚词“休”由动词虚化而来,由其虚化轨迹的不同,出现副词和助词两种用法,并逐渐由词虚化为语素.  相似文献   

4.
“给力”主要充当谓语和定语,其由形容词发展出动词用法,主要原因如下:在语义上基本动词“给”的语义凸显,“给力”在隐喻机制下实现词汇化;在结构上受南方方言给予句格式影响,再加上语法类推作用使然。  相似文献   

5.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和范围介词的用法,“当”有处所介词和时间介词的用法,“方”只有时间介词的用法。介词“在”和“当”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成的,而介词“方”则源于副词。“在”、“当”、“方”三者在出现频率、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以及地域性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比较”有副词、动词和介词三种用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副词用法。但是在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上。词典和教材的解释和用例很多都不大能令人信服。该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考察“比较”的历时变化,认为其经历了“虚化一实化”的演变过程,“当代”汉语中的“比较”基本上失去了介词的意义,而成为一个弱动性的动词。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的助词多是由实词语法化而来,助词“他”也不例外,是从代词虚化而来。不仅从共时平面描写和分析“V他NP”结构及其“他”的性质和类别;同时还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代词“他”语法化为助词的轨迹和机制。  相似文献   

8.
宝鸡方言的“给”字及“给“字句的使用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文章从介词“给”、动词“给”、助词“给”以及“给给”等方面探讨宝鸡方言“给”字句的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从“去+VP”和“VP+去”中“去”的虚化过程的研究出发,根据其语义要素划分出“去+VP”和“VP+去”在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其类别,归纳出其句法表现形式.并通过“去+VP”和“VP+去”的相互转换和“去”的删减来说明语义对句法形式产生的影响.不同虚化阶段的“去”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去+VP”和“VP+去”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中的“去”可以删去,这都是由“去”的语法意义所决定的,二者的相互转换并不是随意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范围副词“净”的语法化过程来揭示其主观化的用法。文章从历时角度考察了“净”由实词虚化为表示范围的副词的过程,然后以语法化为依托介绍其主观化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即”和“既”是古汉语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音、形、义比较相近,却又有很大区别。通过“即”与“既”字形差异、用法差异和语法功能演变三个角度辨析,分析“既”与“即”虚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12.
“将”字的介词用法是从其作为动词虚化而来的。通过对《清平山堂话本》中“将”字句从语法结构、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三个方面的分析,旨在展现“将”字在该书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中,“属实”除了动词用法外,还有一种新用法——副词,意思接近“确实”、“实在”、“的确”,表确认语气,是语气副词。这一用法实际上是由动词“属实”虚化而来,是动词“属实”语法化和主观化的结果,这一现象的出现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副词“好”和“真”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也有细微的差别。在语言实践中,“好”因其负载的主观色彩浓而更加虚化,使其一些相应的结构语法化了;雨“真”则因常强调事物或情感的实在真实,被赋予了客观性,所以其褶应的结构没能走上语法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将”本为动词,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产生了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法,语义、句法功能趋于复杂化。“将”作为并列连词是“将”作为伴随介词进一步虚化的结果。“将”的虚化路径与它作为动词的实词意义有密切关系。同一种意义的“将”发展出几个不同的语法成分,是语法化中的歧变原则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存在由无定到定指,实虚并存的语法化过程,又有实指、泛指、语义虚指共存的现象。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ccrl工智检索通、北京大学网上语料库,搜集到了现当代小说近300万字句式语料。总结出虚化"他"存在的几种句式,分析了句式对"他"虚化的影响和含虚化"他"句式中的动词的特点,总结出虚化"他"出现的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光”最初为名词,自先秦以来出现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后到近代虚化为限定类范围副词;在语言逐渐演化过程中,其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从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分析三方面来论述“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8.
王静 《宜宾学院学报》2010,10(4):77-79,84
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光”最初为名词,自先秦以来出现动词、形容词的词性,后到近代虚化为限定类范围副词;在语言逐渐演化过程中,其语义和句法结构的使用也产生了一系列用法。通过具体的实例从语义、句法功能及语用分析三方面来论述“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指示词"这""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作出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比较。发现这两对指示词都存在着语法意义的虚化现象,但虚化程度具有不对称性:"这"与"那""那么"发展出连词用法,而"这么"还没有形成这种用法;而且"这""那""那么"在语法化过程中也表现出多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文章从句法位置、语言环境、语义变化、语法化过程等方面对指示词的连词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谓词后面带上合成趋向动词“上来”、“下去”时,同时又带名词性宾语时,宾语的位置有三种,最自然的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字中间。“上来”、“下去”,有的表示实在意义,有的意义正在虚化,有的完全虚化。表示实在意义的“上来”、“下来”有的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有的没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正在虚化和完全虚化的,一般无各自相互相应的用法。“上来”、“下去”各自在汉语中都有些习惯用法,有的可用同义异形词替代,有的没有合适的词替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