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韩少功是一个有大慈悲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受欺压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人性的黑暗有着深刻的洞悉。他认为文学不能改变人性,不能承载沉重的社会使命。他在小说《女女女》中表达了他的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其小说《女女女》中蕴含有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因果报应说、顿悟见性、即心即佛等思想。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章太炎等社会改革家、政治家一样,韩少功企图将佛教思想作为解决中国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他希望通过佛教"治心",通过"治心"以达"治世"。  相似文献   

2.
魔幻现实主义兴盛于拉丁美洲,拉美特有的政治、文化、地理环境,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1980年代魔幻现实主义舶来中国后,中国作家在对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再创造。韩少功的《女女女》作为中国文坛魔幻现实主义的最初创作实践,既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共同特征,如变形、夸张的表现手法,非常心态的写作视角,时间动作的循环往复,寓言式的人物形象等。同时,韩少功的创作又融入了本民族的艺术风格,使其表现出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区别,如艺术渊源不同,艺术重心不同,写作主题不同等。《女女女》中的魔幻艺术手法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篇小说《女勇士》反映了几个华人女性向传统的中国男权社会所提出的挑战,表现了她们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勇士”的形象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的形象在许多方面还是体现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既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4.
现代作家中 ,废名是从心到形体悟禅宗的极少数人之一。他熔儒释道于一炉 ,对佛教禅宗精义以及儒家、道家等多种文化的体悟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人生哲学和文学创作。他的小说创作的两大阶段实质上是由他的佛禅思想逐渐演化发展这根无形之线相连接。他的小说的“神” ,即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对自然人性、现实人生和社会的关注与哲性思考 ,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5.
女部字趣谈     
一、女为人之初,青史留作“姓”在远古的氏族社会里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说文解字》曰:“姓”,从女从心生,复合而成。女子为人类的起始,尔后,“姓”即成为同一血缘系统的家庭的标记。故而《百家姓》及其他有关的著论中至今一部分姓氏是带有“女”字的。如:姜、娄、姚、汝、姬、赢等。此外,尚有相当数量带“女”字的汉字曾用作姓氏。如:姒、委、嫘、妫等。可见“女”字与姓氏已久结姻缘,永载史册。二、“女”字意为美,常常露姣媚尽人皆知,“好”字是由“女”和“子”复合而成的,其意为美,由此可见,“女”字被视为美好的象征。因  相似文献   

6.
铁凝小说《大浴女》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不仅挖掘暴露了人性中的自私、狭隘、仇恨报复、情欲的放纵等丑恶,而且刻画了人类在自我忏悔、道德超越中体现的人性的善良美好。《大浴女》在人性善恶的纠缠与搏斗中表现了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阿拉贝斯克"结构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在霍桑短篇小说《拉帕西尼之女》中,美丽纯真的贝雅特丽丝对爱的至死不渝与乔范尼对爱情的怀疑、摇摆不定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霍桑对当时社会语境中感性信仰和理性主义关系的思考,传递了他强调两者须均衡发展的思想,阐释了爱和信仰才是解救人性之"毒"最佳解药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女勇士》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承传。  相似文献   

9.
走进内心深处的花园--评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凝小说《大浴女》是一部充满着清澄透明的人性魅力的佳作。小说主人公尹小跳因为“小荃之死”而一直处于沉重压抑的罪恶感中不能自拔,于是她对自己进行了不失严酷的自我审视,同时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自我救赎,最终走进了内心深处宁静的大花园,“大浴女”的灵魂形象的塑造也在这种过程中完成了。这显示了作对人性美的追求,为这个充斥欲望和躁动的时代里仍执着于人性的高尚的人们注入一贴精神振奋剂。  相似文献   

10.
在《女勇士》中,空间不仅是小说人物和事件的背景,而且与小说人物的命运相连,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是作品表现小说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女勇士》描述的空间意象较多,大致可分成对照分明的两组:井和房间等封闭的空间,象征着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禁锢,被束缚的女性在沉默中丧失理智或者死亡;龙所象征的开放空间,既包含传统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更体现了跨越国界和种族的星球观。《女勇士》讲述了一个华裔美国少女如何突破种族和性别的樊篱,走出沉默,走向展现自我的广阔天地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大浴女》这一书名的最初出处是雷诺阿的名画《大浴女图》,这样的一个书名也就暗示了小说中与那幅名画血脉相关的一种基本艺术内涵,而“浴”与“俗”本来有着谐音关系,因而,这样的一个书名实际上是极为含蓄地透露着一种创伤机缘。小说以铁凝特有的女性气息,创造了一系列崭新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许多深刻复杂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韩少功深得其意并亲身实践,其《暗示》中通过对文革等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摇滚等现今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分析,表达了他自己对隐秘信息、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其中第二卷"具象在人生中"更是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解读。文章仅以《暗示》第二卷为例,阐释其作品中关于人性复归的"呐喊"和"彷徨"。  相似文献   

13.
高金和 《英语辅导》2014,(4):205-207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佛教思想对他后期的作品及写作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涉及了佛教这一主题。其中,他的自传体小说《达摩流浪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以《达摩流浪者》为例,从凯鲁亚克的佛教源流、小说中的佛教内容、凯鲁亚克的佛教思想这三个方面对其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杰克·凯鲁亚克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女吊》作为鲁迅遗嘱的衍义,对理解鲁迅晚年思想有着特殊价值。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以田野调查方式考察鲁迅之女吊与绍剧之女吊的区别,进而推断鲁迅之女吊复仇精神实为一种“发明”。这一观点无疑对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鲁迅的“女吊”并非绍兴目连戏中“女吊”的简单复刻。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女吊”形象建构的系统梳理,结合不同时期对女吊“复仇”精神的思考,深入解读鲁迅之女吊形象形成的多方路径,以及不同时期解读“复仇”精神的不同立场,进而指出在《女吊》的书写与解读中,鲁迅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不同时代对以“复仇”精神为代表的“鲁迅资源”的建构同属于一条路径:文化资源的再征用。  相似文献   

15.
我读韩少功的小说,深以为有一种意蕴和气韵弥漫其间,这便是他小说的精神性存在,触及人类生命的问题,命运的问题。这在他的小说中皆一以贯之。早期的成名之作《月兰》、《西望茅草地》已露端倪,至《爸爸爸》、《女女女》渐入佳境,《马桥词典》是更上层楼了。在《马桥词典》中,少功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学功底,深途的眼光,开拓的精神,将小说当作词典来写,即以词条及其解释的结构,讲述了在马桥这块土地上古往今来一个又一个美好传奇的故事,读来兴味盎然,发人深思。在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所写的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也是一部人心史…  相似文献   

16.
厌女与嫌男     
刘大先 《大学生》2016,(5):62-63
跨年大戏《芈月传》落幕后,人们从充满期待到难免失望,有评论者一声叹息:"对强女人的想象匮乏得令人难堪!"小说《芈月传》从5000年历史中找出一个宣太后,人们期待从据此改编的电视剧中看到一个女政治家的谋略和眼光,期待看到的芈月的魅力是:高度认同女性身份又高度不认同社会对女性的规范与禁锢,挑战"女性不能做"的秩序与成见。如果你读过《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一书,或许会从对《芈月传》的失望中走出来,原来有一种病叫做:厌女。  相似文献   

17.
王含冰 《文教资料》2013,(22):13-15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其作品主要以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为主题,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及人性的摧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以其大胆细腻而又唯美的性描写而著称,并曾在英美出版界引起轩然大波。本文主要通过细读并解读主人公康妮,剖析作者内心深处的恋女情结及厌女情结。从而更好地理解劳伦斯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8.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在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高举“女性意识”的大旗,在《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七巧板》等一系列小说中,执著于对女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真正爱情的深情呼唤,对独立女性的礼赞和同情,对庸俗女性和低俗男人的嘲讽,向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发起了冲击,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对屈原《离骚》中所谓“求女”,即“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的描写,历来意见纷呈,难有定论。本文从宗教风俗、爱情心理、民族思维方式等文化学角度对此进行全新的阐释,认为诗中的“神女”形象是屈原“美政”理想的寄托,屈原“求女” 的历程实际上是他不屈不挠追求“美政”理想的人生历程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0.
韩少功是七十年代末我国小说领域里崛起的一批青年作者中的佼佼者之一。从一九七八年二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七月洪峰》以来,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在一些报刊上陆续发表了《月兰》、《西望茅草地》、《飞过兰天》、《回声》等近二十个短篇和一个中篇。他的小说不仅以鲜明的爱憎评判生活中的美与丑,揭示出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亮色,在主题开掘和人物塑造上反映出了现实主义的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大胆的追求和创新。他的作品逐渐赢得了文艺界的瞩目和广大读者的赞扬。本文仅就韩少功小说主题的开掘和结构的某些特色作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