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的浪漫抒情小说宣泄了作家本人的青春苦闷、生存昔闷与社会苦闷.在题材、人物、技巧方面,均以主观抒情为前提;心理描写多姿多彩.其浪漫抒情小说受外国文学影响甚大;其“自叙传”体式显然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但已超越了“私小说”,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接受了日本私小说的真实观,不仅强调取材的真实,更注重作家心境的真实表现。但同时,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学传统、社会背景与作家艺术观的不同,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艺术虚构采取了更为宽容的态度。可以说,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对艺术真实的执著追求,从一个侧面实现了对日本私小说的艺术跨越。  相似文献   

3.
胡静芳 《文教资料》2010,(30):11-13
小说《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充满女性意识的佳作。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猫”的意义,结合围绕“猫”展开的三个场景.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来透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孤苦无依,漂泊不定。女性既是孤独的漂泊者.又是被忽略的附属品和被动的接受者,始终被男性所支配。  相似文献   

4.
漂泊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时期,时代的剧变带来了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和隔膜感,漂泊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学主题。时代氛围的濡染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郭沫若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漂泊审美特质。物质困窘、耿介率真、愤世嫉俗、毅然奋行是其小说中飘泊的共同特征,离去一归来—再离去是他们共有着的一种行为模式。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漂泊形象既凸现了郭沫若鲜明的创作个性,又表现出其坚韧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5.
李波 《文教资料》2014,(22):5-6
《史记》中老子出关的故事引发了中外作家的创作热情。郭沫若借助历史榜样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柱下史入关》中,老子在沙漠中布道失败与老子自己的反思是小说中极为精彩的情节,反映郭沫若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时给那些找不到人生出路的知识分子以精神鼓舞。郭沫若借“老子入关”给自己的漂泊之路赋予了新的意义:漂泊不意味着逃避和沉沦,在漂泊路上仍然可以寻求真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学史上 ,郁达夫以“自叙传”小说而知名。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 ,是千真万确的。”又说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比较曲折 ,然而他注重“一己体验”的自叙传色彩和主观浪漫抒情的创作个性 ,却始终鲜明地保留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 ,即使是写于 1 92 3年 7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大家公认的 ,连作者自已也认为“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自序》)的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 ,仍然以抒情的笔…  相似文献   

7.
《茑萝行》是郁达夫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自叙传”小说,小说人物流露出鲜明的忏悔意识主要表现在“个人忏悔”与“社会忏悔”两个层面.忏悔意识折射出作家自身在中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复杂的文化心理机制.同时,忏悔意识之于作家本身具有独特的个人化意义,通过书写忏悔,作家释放了自身精神上的焦虑,作品也获得了“真”与“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作品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自叙传的文体。感伤情调作为其小说的一种风格,背后的原因是他深厚的生命悲剧意识。通过自我形象的抒写,他把“性的苦闷”以及更重要的“生的苦闷”和整个心灵,天真而赤诚地表现在作品里,形成了新文学中较典型的小说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者拟探讨在“女性文学”创作群里从网络文学中脱颖而出,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的作者安妮宝贝文学创作的独异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首先,自我指涉的文学功能通过自叙传的写作的方法来表现是她作为女作家书写女性题材的独特方式;其次,她作品“孤独游离”的主题在对“爱情”和“死亡”两个命题叙述中清晰展现;最后,在对现代城市女性精神情绪的抒发中,采用淡化情节以抒情为主的小说模式也是安妮宝贝创作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鲁迅和川端康成成长过程中类似的经历遭遇为着眼点,特别是缺失性体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对二人个性心理中孤独意识对其小说漂泊题材的影响加以比较。孤独意识对他们小说悲凉的底色形成了规约,他们却始终关注着生命的存在状态,肩负着文化救赎的历史使命,为人类苦苦寻求着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2.
乡愁是现代人的重要精神体验和心理症候,根源于人的家园皈依意识和漂泊而孤独的生存状态。在计文君的文学世界中,乡愁体现为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的渴求,对故乡的依恋和回归,也体现在富有古典韵味的小说文体上,即创作主体具有浓郁的文化乡愁。持久而诗意地书写现代人的乡愁正是计文君小说创作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1919年春到1947年春,郭沫若断断续续地创作了近4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约有30篇属于自叙小说。这些自叙小说,虽然有的以第一人称“我”出现,有的以第三人称“他”、“爱牟”,或者其他什么名字出现,人物称谓不尽相同,但都塑造了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参照座标的“自我”形象。而且这些“自我”形象,描写得很真实、很深刻,很有生活色彩。这个“自我”形象就其思想内涵说,是多层次、多趋向、多角度的,是极其复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初期的女性小说作者的成名作和成功作品大都采用“自叙传”的写作方式,“少女情怀”和“病情叙事”是她们惯用的写作模式,这些都有超出作家个性因素的集体无意识成分。剖析个中原因对认识当时的一般社会情态和女性意识蜕变的丰厚历史蕴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叙小说渗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这情感源于创造社三位作家的自身经历和特定时代背景,郭沫若的自叙传在表达情绪上洋溢着诗人般浪漫色彩,极力倾泻;郁达夫则表现为低声呻吟,概叹人生苦闷生活艰辛;张资平采用冷峻的客观描摹,让情绪从生活事象中流溢出来。此为三家传情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代域外文学的情感体认及其特征李静在本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域外文学创作中,对域外中国人生存环境和民族意识的描述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情感体认方式。一种是“五四”时期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的“自叙传”创作,着意表现留日学生作为弱国子民在域外遭受歧视凌辱...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曾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指出:“现代的散文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的,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这一特征,在郁达夫自己的散文里是体现得最自觉最明显最强烈的。郁达夫游记  相似文献   

18.
自叙小说渗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这情感源于创造社三位作家的自身经历和特定时代背景,郭沫若的自叙传在表达情绪上洋溢着诗人般浪漫色彩,极力倾泻;郁达夫则表现为低声呻吟,概叹人生苦闷生活艰辛;张资平采用冷峻的客观描摹,让情绪从生活事象中流溢出来.此为三家传情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有一个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大多数作品也正体现了这一思想,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赤裸裸的自我暴露的特点和返归自然的心理要求。他的小说《沉沦》就体现出他的这种创作思想。本文将着重探讨《沉沦》当中有关“返归自然”的精美描绘和它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以及同郭沫若作品相比,《沉沦》在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分析王安忆小说的结构着手,分析了其小说的冲突方式,指出文化冲突是她的小说创作的支点;通过这种方式,王安忆塑造了一批游离于正常社会的人群孤独地漂泊在人生的旅途中;通过他们的各种文化冲突,作者挖掘了隐藏在这些冲突后面的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来升华她对人的存在的本体性的理性思考,反映她自己对人类孤独的生存状态的认识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