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刘影 《新闻知识》2001,(5):38-39
“客里空”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大忌,不管是新闻单位、报道中的当事人还是受众都对虚假报道深恶痛绝。以往对于虚假报道的批评多从强调新闻职业道德和对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的保护这一角度出发;而去年4月,读者桂运波则以《知音》刊登虚假报道,损害了他作为消费者的权益为由,将这份武汉出版的国内知名杂志推上被告席。法律界有关人士认为:“这次发生普通读者起诉《知音》杂志社,表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正从单纯的物质产品领域进入精神产品领域”①。《知音》杂志社在答辩中强调,“商品和服务才是《消法》保护的范畴,而报刊的内容是文…  相似文献   

2.
本刊今年第一期刊载了《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从桂运波诉《知音》杂志说起》;在第二期又刊载了《虚假报道:侵犯读者的人格权──兼作新闻“真实性”的法律读解》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无特定指向”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则》是这个讨论的继续。 本文认为,虚假新闻分为两类:一类有特定指向,侵犯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无特定指向,但有严重的危害性。读者桂运波诉《知音》一案出现后,人们应对无特定指向的虚假新闻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进行理论反思。 新闻打假的呼声,在中国现当代新闻史上可谓是历久不衰。然而,回望漫漫长路,新闻打假却遭遇尴尬:面对与己“无关”的虚假新闻,广大受众虽满腔义愤,但更多的是无奈和茫然。虚假新闻就在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中依然得以蔓延、肆虐。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一期编发《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一文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徐寿松同志的这篇文章从保护读者的人格权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这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保护读者权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在图书馆读者消费中的精神产品消费、服务消费两方面的分析,从图书馆读者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理论、实务上,探讨了《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在图书馆法学的读者服务学范畴中存在、实施、利用的意义、价值、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读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读者权益的内容,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权益保护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杂志是个什么东西?这是当初中国杂志界的一个经典设问与讨论。事实上,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杂志这个东西并没引起读者的多少兴趣。物以稀为贵。一本先入为主的《读者》以东转西载挑起了国内知识分子阅读愿望,一度以数以百万计发行量撑起作为一种堂堂媒体——杂志的脸面。《读者》代表的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前五年的中国主流杂志的景况。同时期的《家庭》、《知音》类家庭亲情杂志也是当  相似文献   

7.
《读者》:净化心灵 升华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川 《报刊之友》2002,(1):32-32
全国8000多种期刊中,《读者》早已是屈指可数的名刊了。就月发行量来说,她紧随《知音》、《半月谈》之后,名列第三。过去忙于公务,需要审读的报刊也看不过来,自然无暇领略《读者》的风采。退出“一线”,人闲了,身轻了,心静了,赶忙订了一份《读者》,以品一品这个名刊的滋味。  相似文献   

8.
陈冠兰 《中国出版》2012,(10):32-34
以《读者》《知音》《故事会》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杂志,拥有很大的发行量、影响力和知名度,但广告营业额明显低于很多时尚、财经类杂志,且广告档次整体偏低,基本没有品牌广告投放。这一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针对现状,本文提出可从提高媒体产品与内容质量、提高广告业务经营能力、与其他媒体形式融合等多种手段,获取品牌广告,提升这类杂志的广告档次,以应对当前和未来传媒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9.
罗柏林 《出版科学》1999,(3):58-58,47
市场调查目的:(1)期刊读者的购买习惯。(2)《知音》的忠实读者是哪些人?其特征是什么?(3)读者关于《知音》的价格等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1985年,白云黄鹤的故乡诞生了一本名叫《知音》的刊物。记得创刊之初,它就以一次发行40万册,令期刊界刮目相看。10年耕耘,它的期发行量已达160多万册,早已由楚天走向全国,飞向世界。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这一项项荣誉,更是记载着它的艰辛和奉献,它的追求与攀升。 “抚琴遇知音”,这一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知音》缘此定名,其良苦用心殷殷可鉴。然而,高山流水遇知音,又谈何容易?可以说,每一个刊物都在企盼自己能成为读者的知音,但让众多读者视之为知音者为数并不多。有人说,《知音》的成功在于刊名取得好。此话仅说对了一小半,没有真功夫和真货色,反倒枉负了好名称。那么,《知音》成功的“秘诀”又何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初夏,一首在网络上流传的歌逐渐浮出水面被媒体注意到,它就是《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这首写于1995年的老歌借助网络找到了知音,歌曲以诙谐幽默的叙事建立起了一个憨厚、直爽、乐于助人的东北人形象,并提出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口号。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刊的纪实特稿(有人称之为“大通讯”、“社会纪实”“、新闻纪实”等)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全国数百家报刊都以一个、两个甚至几个版面刊登这类常常让读者耳目一新的纪实稿件。在这种读者阅读大量需求下,这类版面以特有的亲和力直接刺激到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在这当中,以纪实特稿为主的杂志《家庭》《、知音》的发行不断扩容,相继增加了“下半月版”、“月末版”,而以“每天一个特稿”而在全国新闻界打出声势的《华西都市报》则先后与国内40多家媒体及全国特稿记者的关注……时至今日,仍有报刊在做特稿的文章:就…  相似文献   

13.
项立新  王文 《新闻前哨》2001,(11):37-38
198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的时候,关于“什么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实是十分模糊的概念。直到1994的元月1日《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人们才逐步理清了什么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今天,懂得利用《消法》来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益的不在少数,而注意研究《消法》的经营者也日渐增多。应该说,《消法》的普及,消费者权益意识的增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闻舆论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呢?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维权,首先要学法、懂法、守法。 当我们高举维护消费者的合…  相似文献   

14.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9月11日重磅推出一本全新的专业茶杂志《茶道生活》,标志着正式进军茶产业。《茶道生活》为双月刊,以茶园人文地理为核心内容,深入茶的原产地,探访茶农,向读者讲述背后的故事。其定位为一个以茶为介质,以年轻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的体验式、社交化媒体平台,连接业界和消费者,协助产业发展,实现回馈消费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年,申奥成功、足球出线、加入WTO、成功地举办APEC会议,等等。 2001年,也是中国媒体分化组合的一年,电视湘军异军突起,阳光新浪四通联手,新报新刊目不暇接,市场意义上的期刊集团初露端倪。这一切既是东风也是压力,借东风,《读者》推出第二份子刊——《读者欣赏》,这是一份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图以传情,文以达理的性情杂志,一份公民的美学读本,正忐忑不安地等待读者的认可;压力下,《读者》的同仁们诚惶诚恐地编发每一期稿件,祈求每篇文章找到知音,每个故事让人感悟,每幅插图妙趣横生,每个幽默令人发笑。天道酬勤,《读者》的发行量经历了一小段时间的下滑后,很快止跌爬高,年底月印量再突破500万册。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各种“侵权官司”愈来愈成为众多媒体面对的一个沉重的法律问题,有学者指出,我国的媒体侵权诉讼正处于第四高峰期。自1987年《民法通则》生效以后,以侵害名誉权为主要诉讼形式的媒体侵权诉讼曾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伴随着中国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7.
《南方周末》与中国消费者权益维护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以对《南方周末》及中国消费者权益维护运动互动关系的个案分析,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大众传媒更富建设性地行使环境监视职能的若干途径。 研究方法,以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定(Agenda—Setting)理论、接近、使用媒体权(Right of Accessto the Media)理论和知情权(Right to know)理论为框架,结合对于《南方周末》具体报道的内容分析,阐明在这一媒体的报业实践中,由于“消费者”这一社会的相对“弱势群体”的知情权及接近、使用媒体权  相似文献   

18.
消费读者权益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读者能否构成消费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即将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如果消费读者的要领成立,将牵涉到图书馆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论述了消费读者概念的确定,及在此基础上怎样保护消费读者的基本权益问题。  相似文献   

19.
崔健 《传媒》2016,(10):28-30
随着我国媒体融合转型发展进入“深水区”,报业在版权的规范和保护上都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不同媒体类型具有不同的保护措施。如广州一些报纸采取电子版下午上网的做法,以保证其报纸上午零售的正常进行;《人民日报》采取电子报“付费墙”的做法,第一天的报纸可以免费在线阅读,从第二天起读者就需要付费阅读;《新京报》强化诉讼,对不经授权转载其报纸新闻的网站提起诉讼;还有的报纸在头版下面刊载版权声明,以告诫读者尊重其版权等。重报集团一方面借鉴一些媒体的维权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进行着维权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今年10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收到渝中区法院知识产权庭19份应诉通知及传票——《环球时报》社以重庆晚报侵害其知识产权为由,提出向其公开赔礼道歉、赔偿近百万元的诉讼请求。据初步了解,《广州日报》、《扬子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媒体也遭遇同样的官司,其中《广州日报》的诉讼标底高达1000万元。据相关人士预测,《环球时报》发动的这场诉讼战,将在媒体间和法律界引发一场大争论:转载、摘编其他媒体的新闻报道是否构成侵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