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专业艺术团体通过文艺舞台将民族歌舞文化得以传承模式取得显著的成绩,如何将这一传承模式得以科学而稳定的发展是当前很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文献研读,分别从专业艺术团体在文艺舞台传承民族歌舞艺术研究和专业艺术团体在文艺舞台传承民族歌舞艺术模式价值研究两个方面发现问题,以便我们更深入、更理性、更细致做专门、系统和全面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抛球是中国古代最具艺术特质、最富文化意蕴的球鞠活动。在抛球活动艺术化演进过程中,抛球和诗、词、曲、音乐、舞蹈、酒令、风俗、戏剧等交汇融合,呈现为多种艺术表现形态。唐代抛球活动达到繁盛,抛球表演歌舞和酒令歌舞逐渐定型。宋代抛球歌舞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抛球比赛歌舞、宫廷娱乐歌舞等形式。元代"抛球择婿"得到戏剧化表现,元杂剧融抛球诗、曲、乐、舞,形成一种综合表演艺术。明清后,抛球艺术活动在南方诸地的民俗中得到承续。  相似文献   

3.
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了歌舞等许许多多艺术形式。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制时代,歌舞又有了明显的进步,先秦时期的歌舞应是我国古代戏剧的源头。从表演艺术上看,歌和舞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灵魂,没有歌舞,也就没有中国的古代戏剧,歌舞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当前书画、歌舞、影视等艺术作品创作中所存在的取悦世俗、人文精神稀薄和艺术思维简单化、模式化的两种审美同质平面现象进行了考察,并简约分析了产生艺术创作审美同质平面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潮汕英歌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舞蹈,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扬正抑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潮汕英歌舞的文化底蕴以及潮汕英歌舞的产生与发展的描述,诠释了潮汕英歌舞的历史文化和健身价值,从而对推动潮汕地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具有广泛深厚的蒙古歌舞资源,为蒙古歌舞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本文论述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事工程下建设"蒙古歌舞数字资源库"的资源优势和积极意义,对数字资源建设中加强地域性资源合作,形成共建共事联盟等相关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依附于游神仪式的民俗体育活动英歌舞脱胎于神明鬼怪与英雄好汉的母体形态。从多元祭祀文化圈的生态环境考察英歌舞仪式展演过程中隐喻的意义映照,折射出村落秩序的神性嵌入。认为,英歌舞身体展演的性别界限与神明禁锢是世俗与神性的对话,英歌舞仪式因现代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羁绊,但整体上神明的秩序象征仍然支配着仪式的发生形态。从历史时序推演来看,英歌舞的展演诉求流变于武力抗争与祭孔礼制、大兵训练和游神依附、世俗化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英歌舞神性依附现象明显,神性支配着英歌舞的外在形态展演。在世俗化阶段,英歌舞在农村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被工具性生产,须依托想象的空间再造仪式的神性秩序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8.
从体育人类学的视角对江永女书文字符号与鸟图腾崇拜艺术,江永女书文字中的歌舞文化及歌舞鸟图腾文化展开了多元的考证与思辨,旨在通过女书文字的历史考证形成对江永女子体育文化的整理。研究认为:女书字符中的"鸟型"造字现象与古越人的鸟图腾崇拜具有精神上的继承与贯通,是古越文化的孑遗和演变;女书文字符号显示了鸟、人、神三位一体的微标性鸟图腾图像;女书具有典型地域性、群体性、标志性的文化基调,诠释了江永妇女生活的群体意识、社会地位和性别意识,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我国妇女的文化自觉和精神慰藉;以体育游戏为题材是江永女书歌舞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女书"歌舞"造字艺术起源于对鸟图腾的崇拜;女书文字在自我建构与被建构博弈冲突过程中实现双向的流动、传承与文化变异,只有克服现代文化的话语霸权和知识暴政,探索历史和现实语境下女书歌舞艺术自身传承的发展规律,充分尊重女书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和人性关怀,才能形成对江永女书歌舞艺术展开原生态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对潮汕地区英歌舞进行探讨,分析其体育文化特征,阐明了英歌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又充满活力的民俗体育项目,对现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为传承其文化作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元代的扬州是元曲繁盛的地区之一。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拟就元代扬州戏曲歌舞表演活动的概况,作出勾勒。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舞蹈文化艺术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以善耕梯田为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哈尼族还是个以多种崇拜为信仰的民族,基于信仰而举行的各种祭祀活动,加上年节、婚丧、起屋、建寨等各种礼仪,形成许多富有特点的风俗习惯,哈尼族的各种歌舞活动,就是源于生产生活和社交往来。  相似文献   

12.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哈尼人连名谱系的共同始祖均为天母姆玛。连名谱系既是哈尼族关于人类与众生起源变迁、文化事项发明创造、社会制度创制沿革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族群先辈辗转迁徙、宗族家族繁衍根基、个体生命血脉旅程的忠实载录。从传承族群记忆的角度观察,连名谱系是哈尼族记录祖先不朽业绩的群英图谱,它反映出哈尼族以天母骄子嫡传后裔自居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从根本上决定了其传统文化体系构建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4.
原始宗教祭祀舞蹈是红水河流域壮民族舞蹈及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原始舞蹈文化的遗存,是舞蹈的历史积淀。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具有特色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在祭祀仪式中,巫师有形的身体动作与无形的神灵世界相沟通。原始宗教祭祀舞蹈具有民俗性、健身娱乐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稳定性与传承性等特征。这些舞蹈与传统体育结合发展,在壮族传统舞蹈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鼓乐、鼓舞是我国民间的一笔极可贵的艺术遗产,是一份极有价值的、充分表现中华民族富有元气精神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在甘肃境内具有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质的鼓乐、鼓舞种类庞杂.风格独具.既有丰富的远古实物遗存,又有新的重组和创新,它在甘肃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民间艺术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黄河流域的各省十分兴盛,形成了民间独特的鼓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甘肃境内的鼓乐、鼓舞对全国其他区域鼓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洛玛村的村落景观,具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合一的鲜明特征。洛玛村完整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反映出神与人融为一个有机生命整体的神韵,体现出哈尼族以顺应天道和敬畏自然为最高生存原则、以梯田稻作为中轴构建文化体系的卓越智慧。洛玛村与尼朗村和路博村缔结异姓宗亲、陪嫁梯田、竖立石碑等大事,对洛玛村的长远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哈尼族有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中的一部分后来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体育项目。磨秋运动即属于此类情况,它与其原始宗教相互促进和发展,关系较为密切,其悠久的神秘的起源及其发展、独特的运动方式、鲜明的区域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仍然在其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传承与发展磨秋运动,使其朝着充满生机、活泼、健康和有序的方向发展,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 ,曾经历了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 ,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哈尼族先民农耕活动时间较晚 ,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当哈尼族父系氏族社会开始衰落之时 ,正值汉族的封建社会已发展到了顶峰。在哈尼族历来隶属于汉族封建王朝统治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就失去了单独建立奴隶制的机会和条件 ,因而从父系氏族社会直接跨越到封建领主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哈尼族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进一步了解蒙自县哈尼族居民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哈尼族居民参与健身锻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云南哈尼族民歌的歌种分类及其基本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目的是让人们简单明了地了解哈尼族各种民间音乐在其传统习俗中的实际应用含义,并加强人们对独具特色、复杂多变的哈尼族民间音乐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