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讯     
河南濮阳日报社青年记者张永峰、王启军骑自行车完成了濮阳市沿黄河乡村纪行采访。他们的事迹  相似文献   

2.
简讯     
河南濮阳日报社青年记者张永峰,王启军骑自行车完成了濮阳市沿黄河乡村纪行采访。他们的事迹受到了市委宣传部表彰。该报这一做法,对一些青年记者转变作风起了  相似文献   

3.
在河北省的记者队伍中,河北电台驻邯记者赵金海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外出采访是出了名的。他爱人民,忠于职守;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无私无畏,刚直不阿;深入实际,不尚空谈的人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一个党员记者的良好形象。尤其是同行的耳濡目染他“身”入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壤,“心”入农民群众真情实感的内心世界,在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4.
骑车千里行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二日至八月二十九日,我和我台另一名青年记者沿着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路线,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骑自行车采访。十八天的时间,途经丹徒、句容、丹阳、扬中四县,行程千余里。除  相似文献   

5.
“真没想到,为了一双运动鞋,竟出现青年记者争抢的场面。”听到青岛一位市委书记的这声叹气,作为新闻界的同行,我不禁顿时脸红。那是今年春季的事。青岛市为了扩大本市名优产品的社会影响,在北京举办了一次运动员穿青岛产的运动鞋、运动衣,骑青岛产的自行车到若干旅游点的比赛活动。其间,为了感谢新闻界的支持,赞助厂家赠送给采访的十几家新闻单位的数十名记者每人一双运动鞋。在分发鞋的时候,竟有一些青年记者一拥而上,使在场的工作人员为之愕然。  相似文献   

6.
濮阳日报社青年记者张永峰、王启军骑自行车采访濮阳市沿黄河村,受到濮阳市委宣传部表彰. 《濮阳日报》创办时间短,人员比较新,有些人是从家门到校门,从学校门到机关门,实践经验较少,对基层缺乏了解,有些人采访热衷于跑机关、转会议,即使到基层采访,也多是住招待所或宾馆,为了转变新闻工作作风,让新闻工作者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经受锻炼,今年5月,副总编辑杨  相似文献   

7.
在地市州报战线上1997年春节期间,在四川省南充市的9县(市)、区农村,人们看见一位身背采访包、脚蹬自行车沿乡村公路采访农家的年轻人。他,就是曾在西藏高原当过3年兵、大专文化、现年24岁、到南充日报社工作不满一年的青年记者吴奉天。骑自行车采访农村,时间长达37天,行程742公里,这不仅在南充日报创刊44年里尚属首次,而且在南充新闻界也是一个创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为过好1997年春节,农民兄弟在忙些什么?他们如何过年?农村有些什么新变化?为把这些鲜活的新闻奉献给读者,吴奉天产生…  相似文献   

8.
北京某地区修了几座地下过街通道,竣工之后,某电视台记者到该地进行实地采访。记者将骑自行车的小伙子拦住,把话筒伸向他的面前问:“这里修了地下通道,你感觉怎么样?”小伙子回答:“感觉很好。”继而记者又将一辆汽车拦住,把话筒伸到汽车驾驶室内一位中年司机的嘴边:“修了地下通道,你有什么感觉?”司机开始尚未反应过来,想了片刻才回答道:“感觉……心情很舒畅”。不知别的观众有什么“感觉”,反正本人看到如此滑稽的采访镜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这个地区修地下通道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解决交通秩序混乱的问题,让行人在地下安全通过,车辆在地上顺利通行。可见在这里修地下通道,目的明确、作用清楚,不然何以在此大兴土木、紧张施工?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1938年6月,我在汉口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遇到一位笔名“老百姓”的青年,他原名徐师梁,江苏人,在汉口帮助朋友编《大众报》七日刊。他外表温文儒雅,但胸怀大志。他看到河南一带,自我军徐州突围之后,大军云集,而当地报纸奇缺,消息闭塞,就在7月份,毅然离汉北上。临别,我们问他:“你单身去前方,凭什么来办报?”他慨然回答:“我只带一支铁笔,一块钢板足矣!”他进入中原战场,初在当地游击队中奔走,然后找到同伴三人,即开始编辑发行油印的《大众报》,从印几百份开始,逐步发行推销,最多时竟达到一万份左右,这真是战时力、油印报的一大奇迹! 这位“老百姓”记者,不仅精通编辑、采访业务,  相似文献   

10.
(一)1986年,朱殿封当了《大众日报》记者。新的工作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他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他暗下决心,记者职业是受人尊重的职业,要人重更要自重,我要在工作中不讲究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以稿谋私,勤奋工作,用手中这支笔扬善惩恶,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做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记者。这年来,朱殿封不论到城市、农村、机关、工厂采访,吃住行从不挑剔,从不以接待条件好坏来决定是否去采访,而是以有无可采写的新闻为标准。下乡采访,他常骑自行车,睡农家炕,吃农家饭。没有电灯点蜡烛,没有桌子倚在床头上,坐在椅子上,  相似文献   

11.
初探江源我们乘坐的“丰田”吉普离开拉萨,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向雅鲁藏布江上游疾驰。车斗里放着两辆拆开的自行车,用几层旧棉被包裹着,紧紧地捆在车架上。我和另一名记者汪延制定了一个全程采访雅鲁藏布江的计划:先乘车到源头,然后骑自行车沿江而下,采访两岸的农家牧户、城镇乡村,搞一套系列报道。愈往西行,景色愈显荒凉,很难看到一顶帐篷。到了上游的仲巴县实在不想再走了,停车住宿,听县里的人说,源头已  相似文献   

12.
据《浙江日报》报道;经浙江省委批准,《大众电视》杂志社记者张建生和浙江电视台记者闵曙光,将手6月中旬骑车进行环球旅行和采访。这两名青年记者将骑着我国生产的自行车,从  相似文献   

13.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14.
2000年1月10日凌晨3时,61岁的宋怀然顶风冒雪,又骑上自行车到开封市新闻单位送稿,他完成送稿任务之后到开封市鼓楼区文教局参加座谈会时,已是下午4时,文教局的干部看到宋怀然被雪水浸湿的大衣和沾满泥水的自行车时,都投以敬佩的目光。当宋怀然介绍自己9年骑自行车到省、市各地采访,已相当于五个“二万五千里长征”时,与会的同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交口称赞。 宋怀然是河南省杞县湖岗乡的一位农民通讯员。1991年1月30日深夜,顾那村顾宪法家中不幸失火,看到村民扑救大火的感人情景,他连夜写了农民兄弟奋战火魔…  相似文献   

15.
“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新时期党对新闻工作者的召唤,也是人们的期望。在山东省新闻出版理论研讨班上,我们在深入学习江泽民、李瑞环同志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的讲话时,对记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本文结合回顾总结去年我台组织千里骑车采访活动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要下这个决心1989年,为搞好建国40周年的宣传,为培养锻炼记者队伍,我们潍坊人民广播电台组织了千里骑车采访活动。选派了7人,分3个采访小组,骑自行车深  相似文献   

16.
十月初,有两批江西日报记者骑自行车从南昌出发,赴老区采访。一路经广昌、瑞金、宁都,兴国至井冈山。另一路经修水、铜鼓、莲花、永兴,宁冈至井冈山。他们将深入沿途农家  相似文献   

17.
郑健 《军事记者》2008,(7):49-50
这个“老调”应该“重弹” 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萨空了先生提出:采访决定写作。持同样主张的陈克寒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献给敌后青年记者》一文中说:“从一般原理来说是内容决定形式,那么从新闻观点上出发,便应该是采访决定写作。”他是“采访决定写作”的最早倡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1、开头:有个小故事8月的北京,热浪袭人,吴海民顶着正午的烈日,骑了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刚进家门,电话铃就叫了.“喂,您是吴记者吗?”一个女子甜甜的声音.“我是.”“我可找到您了!”那女子激动得声音发颤.“我现在在你们新闻出版报的办公楼里,我想马上见到您……”放下听筒,吴海民骑着自行车又返回办公室,虽是烈日当头,但他觉得有片绿荫为他遮阳,一种胜利的喜阅使他忘记了疲劳和饥饿.身轻如燕,车轮飞转……  相似文献   

19.
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纪荣起在东营日报社工作整整七个年头了。在七年的采访生涯中,他靠着自己的两条腿,蹬着自行车跑遍了黄河三角洲,为东营市和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奔走呐喊、添献华章,用心血和汗水耕耘着东营新闻宣传事业的一片绿洲。1988年4月,纪荣起到垦利县新安乡采访,为了给报社省下20元的交通费,他早上不到6点就动身,骑车行程近40公里。当时新安乡党委书记王寿彦同志紧紧握住纪荣起的手,望着他零乱的头发和满布灰尘的脸,感动地说:“荣起,好样的!这么远骑自行车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的……。”乡间的路坑洼不平,纪荣起下乡时常遇到自行车跑气或是扎带的情况。有一次,他在去黄河农场采访的途中,车子坏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他只好推着车  相似文献   

20.
采访,说到底就是运用交际手段与采访对象建立和谐关系,以获取新闻素材。萧乾在总结自己采访经验时说:“采访是与人打交道,而且是各种各样的人,无法与采访对象相处,就达不到采访的目的。” 记者在采访时是需要交际手段的。交际是采访的先导和基础,是记者发现新闻的重要手段,进行报道的有力保证。斯诺在采写《西行漫记》时,足迹所至,都喜与人交往。一次,他在火车上与一个青年随意交谈,听他讲到附近有土匪活动,便故意问:“你是说红军吗?”回答说不是红军,是土匪。又问:“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