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利文 《文教资料》2007,(34):58-59
《倩女离魂》作为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之一,以离魂这一特殊情节的创作成为区别于其他三大元杂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元杂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但又不拘泥于《离魂记》所叙述的内容,它巧妙地结合元代特有的社会思想背景,在人物塑造、情节开拓、结构关系等几个大的方面作了合理的创造,使《倩女离魂》焕发出与其他三大爱情剧迥异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同时又积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养料,和《离魂记》相较而言,《倩女离魂》在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艺术构思等各个方面均不同于《离魂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说,《倩女离魂》在各个方面突破《离魂记》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同时又积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养料,和《离魂记》相较而言,《倩女离魂》在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艺术构思等各个方面均不同于《离魂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说,《倩女离魂》在各个方面突破《离魂记》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4.
郑光祖的《迷青琐倩女离魂》是我国古代元杂剧中以"才子佳人"为创作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历来受到众人的追捧和赞扬。"离魂"题材由来已久,但直到《倩女离魂》的出现,才将这种创作母题推向了高峰。可以说《倩女离魂》在中国小说与戏剧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离魂"母题在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下显现出不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戏剧单元教学时,一位学生问, 《窦娥冤》是节选第三折,其中“一折”的“折”是不是相当于“场、幕”, “一折”是否就是“一场、一幕”?在不少人的观念里,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区别。《现代汉语词典》也这样注释:折, “北曲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一场。”但此种说法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有必要把”折、场、幕”讲清楚,以便区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艺术意境的生成在宗白华先生的著作中有很好的揭橥。元杂剧《倩女离魂》中[小桃红]等数支曲子反映了中国艺术意境的一种创造方式:动静切换。它改变了由动态衬托静态的意境创造方式。在文学艺术的其他门类中也有许多范例。  相似文献   

7.
山西洪洞明应王殿戏曲壁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古代戏曲演出文物中,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是驰名中外的佼佼者.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出实况,明应王殿这个地方,不知吸引了多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特别是近年来,这幅壁画不断被复制出国,在国际上亦引起不少的震动.一九八○年,笔者曾到山西晋中南地区考察宋金元戏曲文物,对这幅早已蜚声中外的戏曲壁画,作了较为认真的研究.事后,本想从新的角度写一篇探讨这幅壁画的文章;由于手头材料一时不够充分,迟至今日才遂此愿.这幅戏曲壁画所反映的是元杂剧舞台上的一瞬间动作(详见文末插图).关于画面上的演员是在扮演什么戏,学术界早有争议,至今仍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在演“元杂剧《冻苏秦》第四折”;有人认为是在演“神仙道化之类的戏”;有人认为是在演元杂剧《谇范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倩女离魂》继承了唐传奇《离魂记》的离奇情节,同时受时代背景和自身体裁的影响,在叙事层面和主题呈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学追求。不仅设置了外在情节结构冲突,还增添了人物内在性格冲突,深化了创作主题,使文学作品不再局限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搜奇好异,而是强化作品的现实干预精神,在情与礼的冲突中反思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9.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0.
《录鬼簿》是研究元代戏曲的重要史料,对元杂剧剧本体制涉及颇多,如元杂剧的题目正名、次本、分折等问题。对于题目正名,本文认为对于元代的杂剧,其题目正名应在剧本的后面,而且并不是非标不可的。对次本问题,本文认为"次本"应当为改编本而非删节本。对于学者讨论较多的元杂剧是否分折问题,本文从《录鬼簿》的记载及元杂剧的形成过程出发,推断出元杂剧在元代已有分折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一 元代与关汉卿齐名的戏曲作家王实甫所写的《西厢记杂剧》,是一部以男女爱情为题材的杰作,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巨著之一,金圣叹以之与《楚辞》、 《庄子》、《史记》等名著并驾齐驱,号称“十才子书”。全剧共五本二十折。有的版本把第二本开头的《楔子》也作为一折,那末总共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的大型剧本,突破了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的体制。它以唐代元稹《会真记》(又名《莺莺传》)的崔莺莺与张珙(君瑞)的恋  相似文献   

12.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的十大悲剧之一,是我国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重要作品.元杂剧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楔子,通常在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课文选的是《窦娥冤》中的第三折。这一折写窦娥被解赴刑场问斩的经过,揭示了窦娥的不幸遭遇,特别是她蒙受的千古奇冤,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上恶人横行、官吏昏(?)和法制黑暗的真实情况,同时歌颂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由  相似文献   

1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之一(其它三部为: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一四二二年明初重要戏曲作家贾仲明在其吊王实甫的词[凌波仙]中说:“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西厢记》是备受推崇的。也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恋爱故事,出自中唐诗人元稹写的《会真记》(亦名  相似文献   

15.
《碧桃花》,全名《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代无名氏的杂剧,共四折,有《元曲选》本。第二折《幽会》,与《牡丹亭》的《幽媾》有相近之处。第三折《夜断》,与《牡丹亭·冥判》有相近之处。焦循在《剧说》中也有"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的说法。本文主要从家世、游园、幽会、还魂这几方面的对比,来剖析《牡丹亭》对《碧桃花》女主角人物塑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中有两处矛盾,现指出以就教于方家。一、第五册第十七课《杜甫律诗五首》中《咏怀古迹》(其三)的颈联为“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下联结尾为“月夜魂”。而在第六册第五课《语言与文学》的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长有两种读音:“chang”、“zhang”在句中或词中该读何种音,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阿长”的“长”该读哪一种音,教师们众说纷纭。那么我们该如何称呼这位对鲁迅先生影响极大,令他念念不忘的乳母“阿长”呢? 笔者曾注意到,在《语文天地》杂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19.
《阅读与鉴赏》2002,(3):82-82
1985年,参加关于成语“知足常乐”的讨论,写一篇发言稿(50分)。1986年,1.评论歌曲《十五的月亮》歌词的艺术特点(10分);2.2002年回母校(40分)。1987年,1.为《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作摘要(10分);2.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40分)。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班子应该有“异己”》(以下简称“《该》”文)及2003年第7期《班子该不该有“异己”?》(以下简称“《班》”文)后,笔者认为,两文都给人以启示,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到底何为“异己”? 《现代汉语词典》把“异己”解释为“同一集体中在立场、政见或重大问题上常跟自己有严重分歧甚至是敌对的人”。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应隐含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