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民性,一个充满历史忧伤的话题,虽然人们不愿去记忆,但在中国的现代征程上却不能忽视它的障碍性存在。古华、张玮、韩少功虽没有刻意暴露国民性创伤,但作家们却分明警醒着人们关注现代国民性。本立足于这一话题,通过《芙蓉镇》、《古船》、《爸爸爸》的本阐释,指出国民性改造是现代化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和《古船》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不同,风格也相去甚远,但都表现了历史转形时期文化道德的蜕变和不同人物的价值取向。两位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个人道德心理的审视,反映了广阔的时代画面,表达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深的道德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炜的《古船》是一部展示家族主义精神由盛到衰的小说。他把家庭这一特殊社会群落引入历史现实,通过家庭主义精神在家族个体的体现,揭示出存在于民族心理中痼疾。张炜以家庭结构为《古船》的潜结构,通过家庭主义同洼狸镇生活的融合与悖谬,从而建构出新时期民族心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浅谈《古船》的结尾罗淑玲张炜的《古船》是新时期一部被誉为“具有史诗品格”的长篇力作。它以北方农村一个乡镇──洼狸镇为中心展开故事,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建国后近四十年的历史,对以洼狸镇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复杂的心理历程和文化积淀作了多方面的揭示,具有深沉而...  相似文献   

6.
《达洛卫夫人》中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形式展现了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时间的再现和空间的再现成为回忆与遗忘、并置与隔绝的载体。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意识流动的方式再现了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之间的联系,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时空体形式,打破了传统小说时空体叙事的线性结构,将看似凌乱的"生活切片"或"存在瞬间"梳理成紧密相连、互相对照的整体,使《达洛卫夫人》成为现代主义小说时空体叙事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文山学院学报》2016,(4):62-66
《梅葛》《查姆》与《圣经·创世纪》虽是隶属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史诗,但都反映了远古人类在同恶劣自然环境斗争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社会早期生活的遗迹再现,也被称为"原始意象"或"原型"。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对比研究《圣经·创世纪》与彝族史诗《梅葛》《查姆》创世的异同,解读希伯来先民和彝族先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从文化差异的角度阐释二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古船》以宏大的场面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当代农民为命运进行抗争的生动画卷。尽管历史铸就的苦难象泰山一样背负在主人公身上。但作家仍然从普遍的人性,崇高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讴歌颂扬了其笔下人物企图普渡众生的苦行僧的形象。本无意以一个道德家的口吻评《古船》的高低优劣,仅仅从人性,人道主义这个独特视角对作品进行解析阐释,轻期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老磨屋"是《古船》中一个重要的空间意象,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洼狸镇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建筑,而且在它的身上寄寓了作家对历史、民族、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它在文本中还起着潜在的结构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百年孤独》以其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对中国部分当代作家产生过巨大影响,曾获矛盾文学奖的《古船》显然有着《百年孤独》的影子。文章通过对两部作品相似的主题建构和写作手法的比较研究,揭示出《百年孤独》在鞭策民族魂,批判民族落后意识方面给予《古船》的启发和借鉴。这些借鉴扩大了张炜小说的阐释空间,而张炜对民族苦难、民族劣根等问题的思考则充分说明了作家对本民族未来的美好期待。  相似文献   

11.
三国这段历史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作为"前四史"之一,是研究三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书的全面比较,从史书选择和史料摘取两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对《三国志》依傍的同时,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突破,研究历史小说选取史料方法和脱离史料的虚构,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古船》男、女形象群的剖析,探寻三种不同的救渡方式,以及女性抗争后的悲怆境地,进而透析《古船》中挥之不去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3.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就在于小说把对历史的宏观理解与对人物个人命运的把握结合起来,写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这一个"。小说在塑造李自成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李自成的个人命运和起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深层原因。在刻画李自成形象时,小说既真实再现了历史生活,又能跳出历史,大胆地虚构。同时,小说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其他人物也构成了李自成形象的重要对照或补充。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6.
吴世尚《庄子解》有明显的以儒解《庄》倾向。吴氏阐释《庄子》,不仅表达了"欲合庄与孔而为一"的企图,还常常征引先秦儒家经典及宋明理学以解《庄》。吴氏以儒解《庄》既是对历史上"合儒道而为一"的思想的继承,也受到了清初思想文化的影响。由于一味地"欲合庄与孔而为一",吴氏所揭示出的《庄子》"本义"必然会"微失本旨"。  相似文献   

17.
"《易》以道阴阳",故为中国哲学之源。《周易》在卜辞的形式下反映了先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体验,是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信息库,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万流归宗的最后渊薮。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易传》都是在继承了《周易》的基础上,以各自的思维形式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企图说明:《老子》是如何利用和改造《周易》在卜辞形式下所隐蔽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的;《易传》又如何在吸取了《老子》的经验教训与哲学思想的同时返求《周易》而对之进行重新阐释和创造性的发挥,以此构建自己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马祥勇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一《活着》在上世纪末是被炒得很火的一部小说。1998年曾长时间名列席殊书屋畅销书榜首,也曾荣获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时隔五年,等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我才怀揣一颗平常心认真地“活”了一次。挥霍了不少廉价的同情,倾洒了几多伤感的眼泪,仅此而已。失缺了数年前读《古船》时的心灵震撼,徒增了几分迷惘的痛感。一个偶然的机缘,当我从书架上抽出《存在与虚无》时,突觉脑际灵光一现,直觉告诉我,我误读了《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面对所有的亲朋一个个先后离他而去后…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爆发前不久,《新青年》上演了一场"戏剧改良"运动,对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新青年》为材料,再现《新青年》"戏剧改良"现场,从几则广告入手,分析这场运动的前期准备情况;再从几封信为切入点探索《新青年》派戏剧改良背后深层的原因,或许能够在近距离考察的基础上深入对《新青年》派"戏剧改良"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本文再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