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不迷信,我却相信人世上,尤其在文学方面存在着一种因缘。”冯至由衷之言,确实道出了此中真谛。他和德语诗人里尔克(1875—1926)可谓天生有缘,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1926年里克去世前几个月,冯至在北大德文系读书时第一次接触到这位德语诗人的作品《旗手》(1906),即为其幽郁神秘的情调所倾倒,深有“意外的奇异的得获”,结下了这不解之缘。而延续此缘,是在1930年留学德国攻读德国文学艺术哲学的那几年。他读了里尔克的《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1922)和《布里格随笔》(1910)及大量的书简,为醉如痴,“完全沉在Rainer Maria Rilke的世界中”。  相似文献   

2.
冯至的抒情诗、十四行诗历来众说纷纭 ,而“堪称独步”的叙事诗则相对寂寞。冯至的叙事诗受德国谣曲及荷尔德林《沉钟》的影响 ,充满爱的痛苦以及爱与艺术的矛盾 ,一波三折的传奇性和沉郁浪漫的抒情性为其创作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3.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12岁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冯至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读书,1921年,他考入京大学,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写诗。1927年4月,冯至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相似文献   

4.
孙秋英 《现代语文》2010,(5):117-118
<正>曾以《昨夜之歌》和《北游及其他》两部诗集而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的冯至(1905—1993)是中国现代最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多深沉、含蓄,于平淡中见奇巧,其诗歌的盛誉几乎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其中  相似文献   

5.
《河北自学考试》2004,(11):43-4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铸炼》一诗的作者是“九叶”派诗人[] A.艾青B.卞之琳C.陈敬容D.冰心2、《爱尔克的灯光》中的“爱尔克”是[] A.作者的故居宅院B.作者的一位同族姐姐C.一个欧洲女性的名字D.地中海的一个岛屿3、冯至所属的文学社团是[] A.新月社B.创造社C.湖畔诗社D.沉钟社4、下列属于冰心的诗集是[] A.《繁星》B.《旷野》C.《孩儿塔》D.《云游》5、…  相似文献   

6.
冯至的《十四行集》和《伍子胥》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哲学发生关联的特殊个案。在《十四行集》中自然的传统文学性质和哲学含义发生了变迁,《山水》在结集意愿和创作实践上都可以认为是《十四行集》创作思想的一种丰富的延续。这表明了冯至在不同文体中探索自然与人关系的努力。历史小说《伍子胥》表明了作者在另一方向上的努力:对人与社会关联的哲学把握,它与《十四行集》、《山水》一同构成了冯至在文学、哲学与现实问寻找精神的美学图景。  相似文献   

7.
冯至,原名冯承植,"沉钟社"诗人,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其诗清丽幽婉,意蕴深沉。青春、爱情、生命构成了其诗作的主旋律。《我是一条小河》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缠绵惆怅的情思,新颖含蓄的意象,清新直白的语言,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张保华 《天中学刊》2015,30(1):103-105
冯至《十四行集》一直蕴蓄着诗人"把住人生"的祈求、寻找、思索和经验,即人如何通过"担当"而"成为自己",同时也"担当别人的苦乐"。冯至从歌德、里尔克的"关情""蜕变""谦卑"等诗思中觅得思想的资源,不断"完成自我"。《十四行集》可以说是冯至"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的形象诠释,既可看作冯至"自我完成"的阶段性成果,也可看作是"中年诗人"对于中国新诗发展的阶段性"完成"。  相似文献   

9.
读罢冯至先生的《朱自清先生》,只觉得用李准的一句话能道出我读后的初步感受,“我们看见,有些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好象很熟悉,好象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他,但是仔细拆开后,并没有用多少笔墨,很简单。”(《关于电影创作的语言和细节》)《朱自清先生》一文写得的确太简单了,简单得叫人在课堂上似乎讲不出个什么来;然而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又是那么生动感人,迫使人不得不探究一番,冯至先生运笔到底有什么神力? 冯至先生按照对朱自清先生了解和接触的先后顺序,写了几个极其普通的事和细节。先  相似文献   

10.
冯至年谱     
88岁高龄的冯至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学者和国际文化名人。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主席、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名誉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是五四时期“浅草社”、“沉种社”的代表作家。三十年代,鲁迅誉之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四十年代,朱自清称其《十四行集》为“新诗的中年”;九十年代,季羡林又说当代能与他“比肩的散文家没有几个”。他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其《杜甫传》打破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传统的三套路数(注释、考据、欣赏),受到毛泽东的两次称赞;其《论歌德》是国内独一无二的著作。他获得过很多国际性的荣誉:“歌德奖章”、“格林兄弟文学奖”、“国际文化交流艺术奖”、德国“大大字勋章”、“弗里德里希——官多尔夫外国日尔曼语言学奖”等,还是瑞典、德国、奥地利等国研究院、科学院的院士。但是由于冯至远离世俗,泊于名利,一般人对其生平、成就知之甚少。本文作者十年考究,钩沉稽核,探幽索隐,在此予以陈述披露。此文是冯至最早审看、删补的年谱。  相似文献   

11.
《北游及其他》是冯至在《昨日之歌》和《十四行集》之间创作的一部诗集,无论是风格还是思想,都具有一种过渡性质。本文从诗集的风格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北游及其他》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试图发现冯至整体创作的一些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冯至《昨日之歌》的抒情内容和独特的抒情风格,认为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13.
冯至的《十四行集》因其形式和内容的完美融合而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独特存在。以其诗歌对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为切入点,通过对生命与死亡、独立与联系之辩证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出冯至《十四行集》的生命存在意识。冯至对于生命存在意义和存在状态的沉思与追问最终的指向是"正当的死生"和"独立的担当"。  相似文献   

14.
教科版《科学》(三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课题。它不但可以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完整探究过程,对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价值很大,而且比较容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真正的科学探究问  相似文献   

15.
冯至的《蛇》呈现出意象的智性化选择 ,把意象作为体悟人生、表达心智的媒体 ,而且还表现出了无限度的自由化结构特色。表现出冯至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  相似文献   

16.
无名的冯至     
接触冯至的诗,是在校园里不断耳闻目睹大学才子、诗人们调侃鲁迅的沉重,笑话朱自清为老爸暗洒的眼泪,将戴望舒的油纸伞诠释为“菲勒斯”的喧嚣、热闹之后的事。很偶然间,我见到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诗集,由《十四行集》又读了他的散集《山水》、小说《伍子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刘展 《中学语文教学》2007,(4):F0004-F0004
冯至最早写诗是在北京私立第四中学读书时,“五四”新化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大学期间,喜欢诗歌的冯至参加了浅草社,后来又和友人一起创办了沉钟社。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情致委婉,音韵优美舒缓的诗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934年(民国23年)30岁 1月15日,诗《情歌》、译文《画家梵柯与弟书》刊于《沉钟》半月刊第31期。 2月28日,诗《夜》(一、二)、《海歌》、《雪后》刊于《沉钟》半月刊第34期(《沉钟》半月刊最后一期)。 5月6日,到布克家,讨论博士论文情况。从此全力研究诺瓦利斯。即使到外地休假,也带上4卷本的《诺瓦利斯集》和一部打字机。暑假,与姚可昆到瑞士东南的特精省逻迦诺乡村度假,与德国友人鲍尔夫妇共租湖边小房一栋。  相似文献   

19.
陈振林 《读写月报》2022,(28):47-53
<正>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冯至是以诗人、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作为学者,他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酝酿《杜甫传》,到1952年才出版。毛泽东曾握住他的手,说他“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他还曾先后出版了《歌德论述》《论歌德》《德国文学简史》《审美教育书简》等论著。作为诗人,冯至成名更早。20世纪20年代他出版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之后,  相似文献   

20.
十四行诗是舶来品,冯至的十四行诗标志着中国十四行诗的成熟。他1942年出版的《十四行集》,突破了纯抒情与主要写爱情的框框,扩大了十四行诗的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现实。文章比较集中、比较全面地评介了冯至的《十四行集》。文章分三方面:一、寻思——新的发现,着重阐述《十四行集》的内容,肯定其哲理性意义。二、寻形——美的显形,主要阐述冯至十四行诗的渊源,受的影响,及构思定形、意象定形等特征。三、寻言——格的探索,重点从音韵角度分析,并与西方十四行诗进行比较,分析长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