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世纪中期后,清政府对蒙封禁政策逐步放宽,土默川、后套地区先后官垦或招垦,至清末,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成为放垦重点,造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清末的放垦仅造成中西部个别地区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变化,只是众多趋动环境变化因素之一,且影响有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是本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7,(1):34-40
民国时期垦荒蒙地是清末以来蒙地放垦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察哈尔地区的无序放垦更为严重,被垦面积远远超过清末时期,遂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原有的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土地沙化严重,灾害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3.
<正>毛乌素沙地位于今天呼和浩特市西南的鄂尔多斯市,这里在清代被称为伊克昭盟。毛乌素沙地因地处温带荒漠与干旱草原的过渡地段,既具备沙化的地理位置条件,又因其相对丰富的降水量,在一些地带适合农业生产,加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深受气候影响的特点,使得人们很难在“自然噪音”背景下来区别沙漠化发展的自然、人为原因。有学者认为,清末放垦加重了该地区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放垦开了不顾当地自然环境、大兴垦务的先例,后人纷纷效尤。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地区生态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所以保护好这部分资源是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文章从柴达木地区的沙化成因入手,分析了沙化危害,探讨了沙化土地综合利用模式,为柴达木地区沙化治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退化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充分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与资源 ,促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其中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一、西部土地退化的原因土地退化亦称土地荒漠化 ,是指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直至土地资源丧失 ,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资源衰退演变过程。造成西部地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有 :(一 )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大开发战略所指的西部地区 ,泛指西部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包括国家“七五”计划制定的三大经济地带中的…  相似文献   

7.
清末,清朝政府为支撑垂危的王朝,在全国实行“新政”的同时,在内蒙古打出“移民实边”的招牌,肆行掠夺和兼并土地,对以归化城为中心的蒙古地区实行全面放垦,造成了“蒙民失地、汉民失租”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代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开发,历时短暂,极为有限。明与蒙古的势力分布状况表明,明朝在内蒙古西部的建置并不长久。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诸卫或废或徙,明势力撤至大同、偏关,即今明长城一线,土默川、蛮汗山地区尽弃边外,鄂尔多斯地区,明朝始终未设治。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明初至正统70年间基本上是无人区,极少耕牧。正统初至成化八年不过40年,在榆林等23个营堡越境种田。此后,明朝军民已停止了在河套、毛乌素沙地南缘略具规模的农垦活动。史籍描绘的万历年间延绥中路边墙沙壅问题及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流沙猖獗,是自然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针对若尔盖湿地草原地区的生态恶化问题,进行一定的经济学分析,着重阐述和分析了经济学原理中的“共有地悲剧问题”、“外部不经济性问题”以及“正值贴现率问题”和草原沙化问题的相关性。旨在为若尔盖地区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草原退化、沙化指出内在的经济学因素,并由此提出针对这些因素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植被稀疏的地区都可称为荒漠,即“荒凉之地”。荒漠化是指由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亦即形成荒漠的过程。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垂直分布于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带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气候类型和地貌类型多样,决定了这些地区影响荒漠化形成的因素的多样化,从而使我国的荒漠化呈现出多样性。一、风蚀荒漠化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万历二年至三十八年延绥中路边墙外,出现平墙大沙。这不是人为所致。因为明初河套基本是无人地带,正统至成化十二年,前后约四十年,延绥军民确实曾经入套垦殖但总体规模不大。成化十二年以后,明令禁止,且蒙古部落在套内活动日益频繁,入套垦殖结束。所以百年以后,万历间大规模沙壅平墙的现象是自然界突变的结果。又,目前生态环境研究中,对史料不作具体分析,随文按需摘引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秦汉时期人类开发活动对河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暖湿期农业文化向北扩展是顺应干预型的综合开发,有其合理因素。阴山南麓,河套冲击平原,鄂尔多斯黄土高原相对适宜的生存条件和气候环境,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青藏高原隆升,引起北方干旱和地质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第四纪环境是形成荒漠化的基础。临戎、三封、窳浑三城所在的乌兰布和北部古绿洲消亡的直接原因,可能与黄河干流改道有关。秦汉时生产力相对低下,处初垦状态,人类活动并没有对当时的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其影响不应过于夸大。  相似文献   

13.
民国以来内蒙古荒漠化的政策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策”是内蒙古荒漠化的深层原因。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均在内蒙古执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放垦政策和移民政策,加速了内蒙古荒漠化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鼓励人们积极治理荒溪化的同时,又有不少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内蒙古的荒漠化。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区由于其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目前毁林开荒和开垦草原、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过程极其严峻,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监测体系、资源与环境法律体系、土地利用可持续管理体系和退化土地生态重建工程体系,实施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迁徙来了不少山西汉族农民。他们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在村庄的命名上沿用了晋北汉族习俗,“犋牛”村名的产生即为例证。结合清代文献及山西方志来分析,“犋牛”的含义应是指开垦土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提倡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鼓励发展“混林农业”,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7.
清初流民潮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即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灾荒饥馑与兵燹。顺治朝禁止内地民人开垦蒙地是为了让流民尽快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垦复荒地 ,使“差赋有出”,这与清廷在内地推行的“劝垦”政策并不矛盾。清廷封禁蒙地的前提和着眼点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宁辑边疆”,从这一点出发 ,使得其对内地流民的政策呈现出禁止——有限制地开放——再禁止的特征 ,其中不乏民族隔离的意图 ,但更表明了其对蒙古各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自然灾害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因素加速了自然生态的恶化,两种因素的合力决定了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频发,具有区域特点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影响着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19.
12-13世纪,蒙古统洁者为了巩固边疆,同时为了保证商人,使者往返交通的安全,从色楞格河流到阿尔泰,南至长城北至贝尔湖地区开垦屯田,农耕是畜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农业是改善蒙古民族饮食结构的有效途径,城镇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