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汉字部件"支"可独立成字,或为形声结构,或为会意结构,二者不可得兼.二、"支"作为部件,在楷书中或作"支",或作"攵",或作"支".从"支"、从"支"的都不止一字.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国学热"的兴起是一个值得人们玩味的现象.从各地的"儒学研究会""孔子研究会"的成立到<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处理,再到一些地方把传统教育中传播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作为儿童的必读书,这一切都打破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那种批判性态度.……  相似文献   

3.
"双师"误区不可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更加迅猛发展,那种既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双师型"人才,成为当前职业学校的紧缺资源.加快步伐,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成为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各职业学校纷纷行动起来,培养"双师"、挖掘"双师"、打造"双师"……但由于对"双师"内涵的解读不一,也让"双师"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三个不可小视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弯路"人生     
这人生,怎一个"弯"字了得。 --题记 河蚌用娇弱的身躯磨蚀过无数颗沙 粒之后,终孕育出晶莹的珍珠;天空在 汇聚无数的水汽之后,才绽放出美丽的 彩虹。人生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要 经过泪与汗的洗涤,才能成就光彩夺目 的珍珠和美丽的彩虹。 冰心说: "娇艳的花,人们只惊羡 她现时的美丽,却不知她走过一条多么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人们对《鸿门宴》一文中沛公"与樊哙……步走"的不同理解,从考证"与"字入手,探讨对这段文字的正确解读.认为:文中的"与"字,既不是连词,也不是名词或介词,而是一个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其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让"或"使".因此,这段文字既不能解读为沛公"和樊哙……徒步逃跑",也不能解读为沛公"党与樊哙……徒步逃跑",而应当解读为沛公"让樊哙……跑步跟随".只有这样解读,才符合文章的原意.  相似文献   

6.
海森伯在"物理学与哲学"一书中这样说:"今天,当人们谈到现代物理学时,首先就想到原子武器. ……并且都心悦诚服地承认物理学对一般政治形势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  相似文献   

7.
汉语里人们用"心灵手巧"来称赞聪慧之人,因为手的灵巧折射出主人的智慧.无独有偶,英语用handy一词来夸奖手巧之人.……  相似文献   

8.
跋涉人生     
在某风景名胜,山阴道上游人络绎不绝.在同一条石板小道上,上山的和下山的擦肩而过.上山的人兴致勃勃,汗流浃背,满怀着希望问下山的:"山上好玩吗?"……  相似文献   

9.
屈伸有度     
曾经有一位成功人士说:"我们一生并无怎样的坎坷或难以忘却的经历,无非是遇到大道时,按大道的方式去走,遇到小道时,以小道的方式去走."……  相似文献   

10.
"球形"姥姥     
说起我姥姥,我可是能滔滔不绝地说上那么一阵子.人们都说出了名的人要是有多种才能,这叫"球形"人才.而我姥姥就是这样的人,我管她叫"球形"姥姥.因为我姥姥也可算是个有多种才能的人.她不但有"三瘾",还有"三绝"呢.……  相似文献   

11.
200多年前,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准时走来一个不足五英尺的矮个子,他在那里要散步一小时--他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伟人伊曼努尔·康德.可是有那么几天,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怎么回事呢?原来他在那几天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里,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季淑凤 《文教资料》2008,(11):24-25
本文首先评论了前人对"连……都……"的相关研究,然后尝试在事件语义学框架下讨论"连……都……"句中"都"的语义功能和逻辑性质.笔者认为该结构中的"都"是一个加合算子,其重要语义功能在于对一组复数性事件进行加合.最后通过探讨"都"和"只有"不相客的原因,以期进一步揭示"都"的语义功能.  相似文献   

13.
鲁迅结合汉魏之际的政治情势考察了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破除历史偏见,突出了曹操在建安文学风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文学史上首次为曹操正名.他着重论述了曹丕影响下建安文风的发展变化,认为文学风格的"华丽""壮大"是曹丕提倡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曹丕的功劳.他还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审视曹植的"辞赋小道"说,分析曹植的矛盾心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骚"字趣谈     
清风 《语文新圃》2008,(7):42-43
屈原一篇洋洋洒洒的<离骚>,开"骚"字殊用之先河.关于"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大多说是离别忧愁、矛盾之意.而后数百年,"骚"字品位极高,好象为文化人专用.人们所熟悉的,如称<楚辞>为骚体、尊屈原为"骚人";诗人、文人为"骚人墨客".……  相似文献   

15.
"每一支笔都是文物",这笔确实有来头.奥巴马签署全美医保改革文件时,一共用了22支笔,毋庸置疑,签署后的那一秒起,每一支都是文物,永载史册.一份文件用了22支笔,看来这一切他是"早有预谋"的;老美这么做也是有历史、有惯例的,早在1964年约翰逊总统签署<民权法>时就用了75支笔,小布什在位时签署完一份法案后也立刻收藏了一支自己使用过的"文物".怎么样,很有远见吧.  相似文献   

16.
神秘的大洋、无尽的深渊、无边的黑暗、令人心惊肉跳的巨型凝胶状生物体……这便是困扰了人们上百年的"深海巨怪"之谜.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引起了无数人种种的猜想和臆测.从那一刻起,科学家们的探索之旅和争辩之声就始终没有停止过.终于,美国<纽约时报>向人们亮出了谜底.  相似文献   

17.
刘蕾 《现代语文》2007,(7):110-111
一、古代典籍中关于"支"和"枝" "支"小篆的写法是手上拿着竹枝,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可见"支"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去掉竹枝,竹去枝后便是竹竿,可用来作支撑物,是个动词."枝"则是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木别生条也,从木支声.""枝"指树干上长出来的枝条,是在"支"的基础上加意符"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相传,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菩提树下顿悟佛道,而菩提树也因此成为道行树,它是自然界里比较长寿的树种.但是在某一年的夏天,本该是菩提树枝繁叶茂、"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时节,那一棵菩提树却悄无声息地枯死在人们对它的期待中.至于原因,得从这棵树的幼年说起……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学热"成了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但凡冠以"国学"的字眼,都会吸引眼球.且不说有些大学开设了国学班、国学院,专门教授四书五经等经典文本,单从一些地方设立"童学馆",招收幼童,让他们穿戴仿古衣冠诵读经典就可见端倪.当然,国学能够"热"起来、"火"起来,各类媒体也没少出力.……  相似文献   

20.
[写作指导]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题,"最近比较烦"几乎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句口头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