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 到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穆青同志逝世的消息 ,深感悲痛。虽然我与他“相距”甚远———他是新中国一代名记者 ,而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方记者 ,但我还是有幸几次见到他 ,聆听了许多亲切而又深刻的教诲。当然 ,更多的“接触” ,乃是我一遍又一遍地拜读他那一篇篇笔力千钧、震撼人心的新闻杰作。可以说 ,他的人格 ,他的襟怀 ,他的境界 ,就象他的作品一样 ,光前裕后 ,令人敬仰。现在这位老前辈走了 ,我对他的怀念之情时时萦系心间。我第一次见到穆青同志 ,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下旬中国记协召开第五届理事大会期间。当时 ,他是中国记协名誉…  相似文献   

2.
范长江同志逝世已20周年了。他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杰出的新闻事业家。在苦难的旧中国,他冒着风险只身深入中国的西北角,写出一篇篇震撼全国的杰作,誉满海内外。抗日战争开始,他奔波在烽火连天的前线,歌颂英雄,揭露敌人,成了鼓舞全民抗战的无畏斗士。全国解放前后,他先后担任新华社、人民日报的领导工作。他的一生为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业绩丰富了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新闻学,体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他是我国新闻界的杰出代表和新闻工作者的楷模。这里,我们选登的范长江1961年写的《记者工作随想》一文,虽时隔30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满足读者学习的需要,又是为了表达我们对长江同志深切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田加刚 《青年记者》2007,(21):26-27
什么样的记者是好记者,好记者与坏记者有是非分明的界限吗?一下面三个记者怎么看也不像坏人。第一个是北京的一个记者。他工作敬业而勤奋,关心人民生活健康,富有正义感,在听说有人用废纸箱做包子馅出卖后,他决心将这件坑害消费者的事件内幕曝光。但是制作这种包子的作坊极其隐秘而难找。他认为,既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而他的职责只是把这形象地告诉公众。于是,他亲自担任导演和摄像师,又雇请了几个演员,认真地把制作纸馅包子的详细过程录下来,然后在电视台上播放。他出色地成了任务,节目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他所在的电视台因此扩大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他没有大专文凭,也没有上过高中,身上只装一张《职工初中文化补课合格证书》。就是这样一位青年工人,前年五月以来,被《中国煤炭报》和省市报刊、广播电台采用新闻稿件332篇。去年,他先后被评为市、局模范通讯员,又荣获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模范通讯员”称号。他叫崔建民,今年29岁,是河南焦作矿务局李封矿工人。小伙子由于爱写爱画、工作积极,1983年被矿宣传科挑选为通讯员。从此,他开始为新闻单位采写稿件。开始,由于写作  相似文献   

5.
唐·麦当奴是美国一家杂志的记者,是一位并无特异功能的男子。在他家附近有一个火中行走研究和教育中心。杂志分派给他一个任务,叫他去学习火中穿行特技,并写一篇有关报道。麦当奴大胆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和十位参加者一同受训,他们被告知将要赤足走过一堆摄氏一千二百度的煤火堆,火温  相似文献   

6.
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入伍五年,先在炊事班烧了一年火,又在电影队放了一年电影,尔后才算真正干起新闻报道工作,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刊播稿件230余篇,其中有力篇获奖,1994年获空军新闻报道三等奖,1995年获空军新闻报道二等奖。他,就是空降某师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为“上记者”的战士报道员李坤。李坤在新兵连时,虽然被分配在炊事班烧火,但他那颗不安分、年轻的心却时时不能平静,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可敬可亲的战友,又使他那支在中学时代引以自豪的钢笔又开始“忙碌”起来。可惜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短短两个月,他写了近百篇诗…  相似文献   

7.
一个在部队时因写过失实报道受到通报批评的崔平,退伍到开封日报当记者后,7年写了近700篇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竟无一篇有事实差错。这其中的缘由何在?去年10月中旬的一天大早,我就叩响了崔平办公室的门。崔平眼圈里布着红丝,不难看出他昨晚又加了班。我说明来意后,他毫不掩饰地  相似文献   

8.
他叫席怀恩,伊川县人。1966年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他学木匠,学泥工,又学缝纫、针灸等农村实用技术。可下功夫最大的莫过于钻研文学作品了。只因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跟随建筑队奔忙于豫陕两省,以求温饱。可只要一有空,他不是忙于读就是苦于写,几年下来,居然在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学作品。仅1984年一年,他就在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本刊第10期发表了《武汉晚报》记者刘国勤写的《迎着劫匪的枪口我按下快门》。文中叙述了1999年1月4日在武汉广场(下简称武广)面对劫匪的枪口他摄下抢劫的过程。随后,本刊记者又向刘国勤提出几个问题,请他进一步就这次事件的采摄情况和感受向读者作一个介绍。现将这篇后续报道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0.
“爱岗敬业的好记者”甘远志有句常说的话:“新闻,是跑出来的。”又说:“我是记者,不下去怎么出新闻?”这是他的一个信念,也是他的切身体验。在海南,“物价,以前是报道空白,甘远志跑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交通,以前少有报道,甘远志跑出一篇篇稿子:药品,以前很少涉足,甘远志将其跑成了‘富矿’;电力,以前少有问津,甘远志把它跑成了热门。”  相似文献   

11.
记者的责任     
宗远 《传媒》2001,(11):49-49
记者撰写报道,一要可信,二要公正。只有客观公正才真实可信,只有真实可信才有公正可言。这就牵扯到一个立场问题,记者是站在什么立场上采访和报道。他不可能做到纯客观,他必然要表露出他的爱憎。最近笔者读到一篇报道,就很难说真实和公正,记者的立场很成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他是怎么会成为科学记者的美国《旧金山纪事报》副总编兼科学编辑大卫·珀尔曼先生,已是第二次访问中国了。这位六十五岁一头白发的老记者,有着一双深邃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他把短袖衬衫的下摆塞进长裤里,显得利索而有精神。他是美国有影响的科学记者,每年在《旧金山纪事报》发表100至150篇科学报道,多次获得美国全国性的科学写作奖。可是,他原先爱好的并不是  相似文献   

13.
马蛟龙是一位在陕西新闻界有一定影响的记者。我和他初次相会是在1982年初,那天,他是让人扶着进门的,方知他的视力极差,仅有0.04度。按照医学规定,0.05已算失明。就是这种身体状况,他却搞出了一篇篇颇有影响、高人一筹的报道,我很有些惊讶!以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我才渐渐了解厂他那颗真正的记者之心。马蛟龙视力不好,但他的感觉却相当敏锐。他于1964年从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毕业,曾蒙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廿惜分、郑兴东、张隆栋、何微等亲自教诲,加  相似文献   

14.
幽默机智「唐老鸭」“唐老鸭”乃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之昵称。这位“新华名记”最近成了新闻人物,他自己的像片被多家报纸来回来去地登,一时间名声大噪。这一切都由于刚刚结束不久的海湾战争。海湾危机开始不久,一心想当“卡帕第二”的唐师曾,浑身的神经细胞都活跃起来了。随着1月15日,联合国规定伊拉克撤军最后期限的临近,唐师曾以越来越急切的心情,打了一份又一份报告,最后上书社长,请求派他去巴格达拍摄第一手的战地照片,他决心与“美联”、“路透”们比个高低,让那些高鼻子的“老外”见识一下中国记者的功夫。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唐师曾从巴格达到安曼,又从安曼到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城,他拍照  相似文献   

15.
记者部落     
他为新闻而来,一部书,一篇报道诠释着他对新闻的理解;他别新闻而去,留下同人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传媒骄子”刊发追忆傅上伦先生的文章《谢谢你教我们……》  相似文献   

16.
山村小路,也能伸向远方——这是洛阳人民广播电台专题部主任刘建权笃信不移的一个信条。既是小路,便免不了弯弯曲曲凸凹不平,有时还满布荆棘。正是在这条崎岖小路上,凭着勤奋和刻苦,刘建权不停歇地登攀。自1983年以来,他采编的稿件,每年都有一至数篇获得省级以上好新闻奖。去年一年,他有6篇作品在省、市及全国获奖。如今,获奖证书已22个。去年,他又有两本通讯、报告文学集出版。他还擅长写小说、散文,被聘为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一个地方小台记者,能有如此累累硕果,着实令人赞佩。刘建权今年43岁,原来是豫西一个山村的中学生。高个儿,面庞黝黑,有点驼背,走路时大步流星,身体前倾,给人的印象,总有那么一股子奋进的  相似文献   

17.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12,(22):41
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来,他把每一篇报道都视为一次登山,不奢望,不放弃,坚韧前行;在中青报,他被称为"藏獒",以自己的报道追寻真相,干预社会,影响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推动制度建设。请看本期"传媒骄子"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的《慢慢爬过那座山》。  相似文献   

18.
夜深了,大丰县三渣乡成文村新东河边的一间普通瓦房里,依然亮着一盏煤油灯,一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灯下时而抬头瞑思,时而低头疾书。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他为了写好一篇稿子,又将要熬过一个不眠之夜。这位小伙子就是被大伙亲  相似文献   

19.
何易 《新闻世界》2010,(9):66-67
新闻敏感既是一名记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决定报道成败的关键所在。合格的记者,对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时代,都要有强烈的感应力,要激活自己的新闻敏感,锁定和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目标,写出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20.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