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媒体在公共领域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舆论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媒体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在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对政治力量以及其他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赋予新闻媒介以神圣职责.大众传播媒介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民主制度在话语领域最主要的表现.在我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为舆论监督,它是指公民或新闻媒体发表与传播针对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的批评性言论.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趋于扁平化,政务新媒体作为连接政府和公众最短路径的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其建设与应用正在逐步完善.政务新媒体建设应兼顾公共服务、舆论监督、信息传播、社交传播的功能,坚持政府话语、社会机构话语与个体话语相融合的主体融合方式及柔性话语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政府形象不仅能够提高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也有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提高行政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网络媒体作为时代的特色产物,它的崛起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具有受众地域广泛、信息海量且传播快、互动强、影响广泛等特点和优势,这奠定了网络媒体在众多类型媒体中的特殊地位,也决定了网络媒体是诉求民  相似文献   

4.
建设性新闻是近年来西方新闻界新兴的一个学术理论,强调以一种积极的、正向的、建设性的话语视角切入,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正面回应和解决履行媒体的社会公共责任,从而为政府和公众的行为决策提供支持和帮助.2008年,兼具学者和记者双重身份的海格拉普(Ulrich Haagerup)正式提出建设性新闻这一概念.概括来说,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基础是积极心理学,报道方式上强调发现社会问题,同时强调提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公众权利.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公众关注度高,是媒体吸引受众、赢得新闻竞争的主要着力点。如果媒体不能为公众提供相关的信息,就会丧失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丧失了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因此,作为主流媒体,必须牢牢  相似文献   

6.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是一种三角互动关系。首先.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承担引导公众舆论的角色;其次,媒体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要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作为,并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第三,媒体担负着“环境监测”的作用,媒体有责任为政府、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新近发生的,尤其是与公众休戚相关事件的最新信息,主动对危机发出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公开既具有制度和信息意义,也具有经济学意义。它可以改变政府与公众的博弈状态,消除其负面效应,提高社会整体经济绩效水平,并赋予档案部门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媒体是党、政府与人民的耳目喉舌,我国的媒体自然地被赋予了一种政治宣传功能.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感正在一步步缩小.政府领导人是政府最直接的代表,政府领导人的形象对于获得公众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众媒体在被赋予重要权利的同时也对公众承担了一定的义务,其中一项重要的义务就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等,是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府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1.
韩啸 《今传媒》2010,18(10):142-143
政府信息公开是法治国家行政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现实中公众所掌握的公共信息几乎都来自于新闻媒体,大众传媒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中担任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角色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重要性和角色进行分析,指出媒体应向"社会雷达"、"观念转换者"和"行业规范者"等角色转变,这不仅是媒体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微博、微信为平台的自媒体开始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然成趋势,自媒体的开放性和低门槛使公众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作为一种平民化的传播媒介,它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和乐趣,但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它的缺点和危害也逐渐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中。本文以咪蒙的"精神传销"为例,对自媒体时代下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的失范现象及其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最大限度防止公众号失范行为的发生,为建构良好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里。①政府、媒体和公众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参与者。政府希望更好地公开信息,媒体要求更多地传播信息,而公众要求接受更全面、具体、顺畅的信息。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媒体民主主要指公众通过各种媒体参与国家民主决策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并把促进社会民主和维护公共利益作为根本的追求目标。在美国,媒体民主的话语秩序逐渐成为信息和符号的游戏,媒体与政府的合谋引起民主的制度失灵。战争时期的媒体管制破坏了民主的神话——对民主的威胁不仅仅来自于军事霸权行为,还来自于与政府合谋的大众媒体。如何重塑媒体民主的话语秩序和发挥网络媒体的民主价值,一直是西方乃至国际学界的理论热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培育新的民主资源和新的话语秩序,必将有助于重新构建更为开放的民主媒体和民主政治,从而也预示着新型商议民主自由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5.
幸福作为一种情感体验,在当下社会矛盾并存的社会转型期间必不可少。以人民日报所播放的《中国一分钟》视频为分析案例,讨论媒体是如何建构人们的幸福感的,以及普通人的幸福是如何在网络空间中被表达的。研究发现,人民日报通过代理者语言向公众呈现了人们的幸福,并赋予幸福以公共价值。在表达幸福时,公众会用现行的文化资源和官方的话语资源,他们采用国家、大家、共同等"我们—我们"话语来传递正能量与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叶芳 《新闻战线》2015,(2):32-35
所谓公共话语空间是指公民在国家政治权力之外,运用自身的话语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活动空间。媒介的出现使得社会公共话语空间得到迅速发展,其为社会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了一个话语平台,且让社会大范围的公共对话与讨论成为现实。政府运用新媒体参与公共话语空间的特点首先,政府以及媒体的把关功能弱化。在媒介领域,所谓把关是指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或其他组织会对信息进  相似文献   

17.
开放型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参与、监督国家政务的平台,而随着自媒体的产生及全球的社会变革的到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逐渐成为开放型政府提供公开透明的执政过程的必要条件。作为一个新兴传播时代,自媒体时代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人们了解开放型政府的信息、参与开放型政府的具体决策及传播开放型政府的政策法规拓宽了途径,改变着信息产生和传播的方式,符合现代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9):21-25
报纸媒体对"空巢老人"话语的社会建构中隐藏着不同机构和话语主体在这一议题上的话语权力分布与话语分歧。这一话语格局既是现实社会生活在报纸媒体上的投影,也有社会需求、心理需求、市场需求的多重作用,还是报纸媒体履行自身社会精英话语职责的自觉追求。这一研究为透视大众媒介话语建构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19.
张宏树 《新闻天地》2005,(9):i0003-i0005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媒体重建公众的真实话语。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的公共空间即公共领域,以便取得公共真实的共识。公民新闻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为构建社会和谐需要的新闻话语。  相似文献   

20.
新闻职业,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特殊的社会职责。它是以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行社会调控和舆论引导的职业。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事业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社会与公众的光荣任务,其社会地位更加重要,社会使命更加繁重。一个新闻职业人必须时时以满足社会与公众的新闻及各种信息需要,促进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必须具有新闻职业精神和道德修养。新闻档案是新闻工作实践的真实记录。它客观地记录了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