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诗歌除了以情动人外,还以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高尔基说得好:“在诗歌作品中,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也是形象。”阅读鉴赏现当代诗歌也是如此。对诗中具体形象的感受和体味,往往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美感熏陶和思想教益。诗歌中的形象分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作者不仅满含深情地塑造了一个勤劳、纯朴、善良的保姆大堰河的感人形象,也真实而细腻地塑造了一个满含同情和怀  相似文献   

2.
张萍 《宁夏教育》2012,(1):56-56
中国诗歌很讲究意象、意境,而意象、意境的构筑离不开形象的描绘,形象的描绘又离不开色彩的点染,所以色彩作为诗歌的语言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从效果来看,色彩词的引入,不仅可以让诗歌的画面更立体、更生动,还可以因为色彩词所传达的情绪而使诗歌更有韵味。犹如一枝出墙的红杏,使诗歌的满园春色更形象、更丰富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中。色彩可以使诗歌如一幅画。  相似文献   

3.
在笔者看来,诗歌教学当以诵读为主,而以讲解为辅。通过反复地、多种形式地诵读,就能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感情、诗歌的语言等等。教师的讲解应少而精,应适时而止,点到即可。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想讲的东西.学生在朗读时是可以自己感受、领悟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阅读和鉴赏诗歌,要分析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也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广阔地展开情节,具体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与描写环境,它是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清新深远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就要进入诗歌的意境,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怎样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一)从分析形象入手。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是诗人创造意境的手段。唐代诗人李贺的诗《苏小小墓》,由景起兴,通过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如“幽兰露…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忧郁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基本情绪,那寂寞则是戴望舒诗歌中主人公不可避免的一种状态。本文将结合诗歌文本从以下几方面对寂寞者这一形象进行分析: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寂寞者形象、寂寞的成因、表现;戴望舒后期诗歌的寂寞者形象与前期诗中的寂寞者形象的对比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戴望舒早期诗歌和后期诗歌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解读戴望舒的诗歌。  相似文献   

6.
诗歌与比喻     
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谈谈诗歌》一文在谈到诗歌的特点时说:“……诗歌是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就是用诗来汫道理,也要借助于一定的形象,用诗来抒情和叙事就更不必说了。”这话说得非常正确。但如何使诗歌“形象”起来呢,这里没有谈及。本文想就比喻在增强诗歌形象方面的作用问题上作些补充。使诗歌形象化的手法是很多的,如描写、象征、借代、比拟、摹状、衬托等,但最  相似文献   

7.
<正>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并且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集中体现了诗歌的美学精华。因此,在进行语文诗歌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发掘诗歌的审美内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一、注重诗歌的意象美古诗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感情投射到客观的事物形象上,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事物形象——"象",  相似文献   

8.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富于哲理,在使人产生高端的美感的同时,也能给予人以智慧的洗礼,完美地诠释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弗罗斯特诗歌的自然之美、义象之美、语言之美和意蕴之美四个方面对他的诗歌审美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感受其诗歌卓尔不凡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形象性是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理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创作时总是通过种种手段把自己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融合在一起,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歌的鉴赏实际上就是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诗歌鉴赏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就是写什么、为什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是诗人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是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既有与时代集体“共名”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严阵的诗歌中,中国形象与时变化地呈现为“革命和浪漫”、“欲望和沉思”和“自信与期待”等形象,并相应地采用“飘扬的红旗”、“醉人的红酒”和“怒放的红花”等意象来喻指。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WePerceivetheworldthIougholirsenses.Wesee,hear,touch,taSte,andsmell.Whenpetsuse1angUageinwaysthatstimulate0uxsenses0r0uriInopnahverecall0fsenseexperience,theyd0sobymeans0filnages.Animageisaconcretedetailthatappeallt0any0fthereader'ssenses.Althoughmostoftheimage-makingwordsinanylan-gUageapPealtosight(andaretheref0recalledvisualiznages),therearechoimages0ftouch(tactile),sound(audj-tory),taSte(gUstatory),andsmell(0lfact0ry).Animagemayals0apPealt0thereader'ssenseOfmoh0n.AverbllkeJ0hnDTyden'…  相似文献   

12.
"含混"与"张力"是诗歌分析中的重要术语,尤其是英美新批评学派对诗歌"含混"与"张力"的分析极有心得。唐湜的诗歌《我的欢乐》大量采用新奇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往往有着对立的特点,使得诗歌具有繁复含混的特点。诗的意象内涵与外延之间又形成明显的张力,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与填充的空间,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诗歌审美创造中紫色与黑色意象抒情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审美活动中,诗人将色彩赋予诗歌意象,由此而形成了诗歌的色彩意象形象,而这种色彩意象在诗歌的审美活动中,其色彩所寓含的抒情范式是客观存在的,这为人们研究诗歌创作与接受美学提供了一种观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李贺诗歌的独特之处是多方面的。鉴于诗歌的意象最能体现诗歌的风格。本文试图从意与象的关系、意象的色调、意象的词语结构、意象之间的关系,以及想象对意象的生成影响等诸方面来说明李贺诗歌意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诗歌大多借助“意象”表达情思。小学课内以“儿童”为人物意象抒情言志的古诗词大致有工笔描“象”,直抒生命意趣;借“象”抒情,寄托思想情怀;以“象”言志,表明志向抱负。基于意象去品赏古诗词,以象解意,以象教诗,唤醒学生对诗词的思考,对诗词文化的探究,小学古诗词教学才会真正触摸到诗词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巫山云雨"意象在唐诗与宋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相关的词汇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比唐诗有所增多.唐诗中"巫山云雨"含义丰富,用法灵活,不似宋词里全关风月,这是由于世风及诗词的不同地位所决定.唐诗宋词中的"巫山云雨"意象常与相关或相近意象一起组成意象群.  相似文献   

17.
娄崇 《天中学刊》2014,(4):111-11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诗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花草树木等植物意象的大量运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不仅起到了背景铺垫、象征暗示的作用,而且使诗歌产生了更多的潜在内涵和曲折、深邃、内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论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诗歌语言的审美特性表现为用音乐性语言建构节奏美意象、用色彩性语言建构感官美意象、用拟情性语言建构情绪化意象,及通过陌生化手法增大诗歌语言所承载的信息量,从而生成了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同时流露出中西融通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隐约幽微、意在言外的特点,是因为它运用词句营造出第二层次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以意象为主。意象具有独立的表迭功能,但其所指更不确定,这就使诗歌更加隐晦。古典诗歌还借助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表情迭意,这更丰富了诗歌内涵,也使诗歌理解起来更为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20.
“诗以物象为骨”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命题。正如人的鲜活生命存在于骨肉之躯一样,诗的鲜活生命存在于物象之中。情、意、思、志等主体精神自然是诗之灵魂。但倘若离象舍象便是“魂不附体”。情意同物象有着深广的诗之缘。但是物象又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进入诗中的,所以“观物取象”、“体物味象”、“陶写物象”成为诗家大半功夫。 象入诗中参与诗境构建,所谓“研情、比象、造境”。诗境之美与物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