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冒继承 《阅读》2006,(9):15-15
冒教师:您好!听说北大荒昔日荒无人烟,如今,已变成了美丽的家园。在课的结尾作由衷地赞叹道:“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那么,北大荒的秋天究竟美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2.
宫文胜 《阅读》2011,(10):42-43
“多少”在英语中怎么来表示?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对了,“how many”和“how much”两兄弟,都能表示“多少”,你对他们了解多少了呢?  相似文献   

3.
龚海平 《阅读》2008,(4):38-39
“How are you?”与“How do you do?”是同学们比较熟悉并经常使用的英语日常问候语,翻译成汉语时多被译成“你好!”或“你好吗?”。然而,准确地说,“How are you?”译为“你(近来)好吗?”“How do you do?”译为“你好!”则更为贴切一些。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王宝琪 《阅读》2011,(4):16-17
杜文:藏民们称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是“菩萨”,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什么是“菩萨”?“菩萨”是佛吗?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食”、“色”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但是为何猪八戒就应该被赋予“食”、“色”特性呢?为何必须是被赋予了“食”、“色”特性的猪八戒才应该出现在取经队伍之中呢?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意象”的阐释出发.结合〈西游记〉文本的成文背景,探析与解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食”、“色”本性表现的淋淳尽致,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但是为何猪八戒就应该被赋予“食”、“色”特性呢?为何必须是被赋予了“食”“色”特性的猪八戒才应该出现在取经队伍之中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意象”的阐释出发,结合《西游记》文本的成文背景,或可探析与解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龚海平 《阅读》2008,(5):36-37
曾看到教材课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The sign on the birds’cage is interesting.”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鸟笼上的那个标志很有趣。”但是,汉语中的“鸟笼”能译成“the birds’cage”吗?我认为,“鸟笼”是绝对不能译成“the birds’cage”的。如果“鸟笼”译成“the birds’cage”,那么“兔笼”不就可以翻译成“rabbits’cage”了吗?由此类推,“书包”不就可以翻译成“books’bag”了吗?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修”门锁     
储子墨 《阅读》2009,(7):43-44
我修过门锁,而且是用铅笔修的,你信吗?一天下午.妈妈和我回家开车库门时.发现钥匙转不动门锁。妈妈说:“我们来修一下。”我问妈妈怎么修,妈妈笑着不回答。回家后,妈妈让我削铅笔,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你不是说修门锁的吗?”妈妈神秘地说:“正在修呢。”我惊讶极了,心想:削铅笔与修门锁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刘刚  李冬君 《阅读》2022,(88):58-60
<正>“老佛爷”由来“老佛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慈禧要让人称她为“老佛爷”?查了一下,“佛爷”在满语里,初称“满柱”,乃满族头领名称,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汉译为“佛爷”,原本是皇上的特称,由皇上专用。慈禧主政,皇上年幼,她不敢称皇上,就让人叫她“老佛爷”,抢了皇帝的“佛爷”名头。  相似文献   

10.
翟和喜 《阅读》2010,(12):15-16
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答案一个比一个精彩。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哦,原来他们讨论的问题是:课文中处处体现了林冲的“让”,究竟有哪些“让”呢?  相似文献   

11.
诸子语 《阅读》2011,(6):23-23
“小迷糊.小迷糊……”是谁在喊小迷糊呀?小迷糊低头一看,哦,原来是“意义”和“意思”小哥俩。  相似文献   

12.
选“老师”     
刘荣和 《阅读》2008,(3):27-28
什么?选老师?你们也忒狂了吧!嘿!你别不信!这事一点不假,就发生在我们六(4)班,只不过选的是小“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相似文献   

13.
安培 《阅读》2006,(10):37-38
同学们.参观过“可数名词”大厦吗?那里居住着许多“单数名词”和“复数名词”。今天啊,咱们就去那里走一走,瞧一瞧。  相似文献   

14.
“两马”辨释《孟子·尽心下》第二十三章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本章中“两马”一词,汉赵岐注“‘国马足以行关,公马足以称赋’,是两马也。”现存《孟子》的各种旧注大都沿袭赵说。新近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有“两马”条,引《孟子·尽心下》为书证...  相似文献   

15.
沙昱州  朱华东 《阅读》2006,(7):49-50
我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爸爸特别爱上网。所以我们称他“网虫”,而妈妈特别喜欢看书,所以“书虫”这个称号就非她莫属了。什么?你问我是什么“虫”呀?嘻嘻,待会儿再告诉你。  相似文献   

16.
朱志军 《阅读》2012,(10):19-19
小珍:朱老师,学飞了《泉城》这一课,我知道济南是我国著名的“泉城”,以“七十二泉”闻名于世,为什么济南的泉水这样多呢?请您告诉我好吗?  相似文献   

17.
“闽濮”为什么称“濮”,又为什么称“缅”,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演化?这是困扰史学界的百年难题.试图从语言学、民族学等的角度,进行探索,以解决一些史学界关于“濮”的相关争论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安培 《阅读》2006,(3):40-40
同学们。你们会使用“Howmuch…?”和“How many…?”这两个句型吗?咱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两个句型吧。  相似文献   

19.
朱国来 《阅读》2011,(5):19-19
“日本的儿童小说《兔之眼》,你看了吗?超给力啊!”小书虫兴奋地对小隐士说。“等等,虫哥,什么叫‘给力’,是巧克力吗?”小隐士是个糊涂虫,平时只知道埋头啃书本,所以对网络新词一点也不了解。  相似文献   

20.
翟和喜 《阅读》2010,(9):15-16
小红:《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