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研究者关于曹植《洛神赋》作年的讨论似有不妥,该赋是一篇追忆往事的作品,不当作于黄初三年(222)或黄初四年(223),而很可能作于太和六年(232),因为时隔长久,赋序中的年份出现了误记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曹植《洛神赋》写于黄初四年从京师返回自己封地的途中。自身饱受迫害、王兄的暴亡以及兄弟的分离等使得他内心充满苦闷和哀伤。洛神至善至美形象的精心塑造、君王与洛神.平等真诚的交往等表明,曹植是想借助人神之间真诚永久的精神之爱来排泄自己心中的苦闷.慰抚自己受伤的心灵,希望在这片虚幻的爱的世界里得到丝丝的慰藉和满足。这便是曹植创作《洛神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曹植的《洛神赋》写于何时?序文中说:黄初三年,余朝京师,归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这似乎很明白了,可是,《文选》李善注又说:《魏志》曰:“黄初三年,立植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其年朝京师.”……《魏志》及诸诗序并云四年朝,此云“三年”,误。一云《魏志》三年不言植朝,盖《魏志》略也。可见,把序文中的“黄初三年”作为《洛神赋》的写作时间,还有“误”与不误的争论。北  相似文献   

4.
曹植《怀亲赋》写作年代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济阳与东阿的距离,以及随从和守孝的情况,曾植的《怀亲赋》不可能作于封东阿王后,也不可能作于居鄄城、洛阳。据济阳和雍丘的距离,以及曹植居雍丘时的心态,《怀亲赋》最有可能作于此地。再据进一步证明,《怀亲赋》的写作年代最有可能在黄初五年(224年)或黄初六年(225年)或太和三年(229年)。  相似文献   

5.
关于写作时间曹植的《洛神赋》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品。作者在赋的正文之前,有这样一段表明写作用意的序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从这段文字看,它将本篇的写作时间和意图似乎已经说清楚了。但是,事情并不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6.
汉末魏初,大量篇幅短小、风格清新的抒情小赋不断涌现,逐渐替代了以“润色鸿业”、铺张扬厉为主要特征的汉大赋。这一时期,赋家林立、赋作众多,但被后代最为推崇的赋家首属曹植,被后人最喜吟诵的赋作首属《洛神赋》。《洛神赋》令后世无数文人学士倾倒的田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语言的精美华茂就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下面笔者就《洛神赋》的语言美作几点探讨,以就教于通者。  相似文献   

7.
容若、梁汾同游忍草庵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秋冬,清圣祖南巡,纳兰容若随驾扈从。抵无锡后,容若与归居乡里的顾梁汾同游惠山忍草庵,登贯华阁,留一小像而去,遂传为艺林佳话。此事见载于清人秦瀛《咏梁溪杂事一百首》诗注、赵函《纳兰词序》,以及刘石香《忍草庵志》。然容若《通志堂集》又有《与顾梁汾书》,写于扈从南巡途中,篇首即有“扈跸遄征,远离知已。君留北阙,仆逐南云”之语。据此,近人张任政编撰《饮水词人年谱》认为“此事不确”,时梁汾已入京师,二人无同游之可能。以容若书信作内证,似乎不容置疑,故后人多从其说。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容若、梁汾的行迹进行考察,认为他们确有同游忍草庵,共登贯华阁之事,现作考辨如后。  相似文献   

8.
被钟嵘赞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曹植,他聪敏早慧,才华卓异。其诗篇堪称“建安之杰”,其赋作开魏晋抒情赋的先河。所写《洛神赋》,思若有神,华采丰赡,清彻圆丽,秀美多姿,为历代赋家所称赏。据《洛神赋))小序介绍,这篇赋作于“黄初三年”,并指出这篇赋作一因“大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日宓妃”,二因“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因而写了这篇赋。前者主要是指屈原,是为赋作的内因。后者指宋玉《神女赋》之作,是为作赋的触媒。清人何焯说:  相似文献   

9.
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一事,王土源《孟浩然集序》不载,唯《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孟浩然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下)·孟浩然传》亦云:“年四十,乃游京师”。此说一向无人提出疑问,陈贻掀先生在《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第四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洛神赋》主旨,以史实为据,考究赋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具体的政治环境,对《洛神赋》主旨的“感甄”说和“寄心君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文章联系作者创作时的特殊处境,分析其写作心态,对照其政治追求,并溯源“求女情结”的文化嬗变,因此认为赋作的主旨是“政治失落的遣怀”。这既便于加深对赋作内涵的体悟解读,亦更加深入对曹植政治人格的全面认识理解。  相似文献   

11.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洛神赋》,渗透了顾恺之对《洛神赋》主题和情感的独到理解,他用独特的绘画理念和绘画技巧再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顾恺之的情感中蕴涵了历史、文学、艺术的因素,具体画面表现为“以韵传情”的绘画基调、连环性构图的样式和“春蚕吐丝”般的连绵线条。  相似文献   

12.
2012年3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深圳福田:首善之区的“幸福”样本》一文。笔者认为,这里的“首善之区”用错了。何谓“首善之区”?《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解释为:最好的地方。旧谓实施教化自京师开始,京师为四方的模范,因以指首都。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为:最好的地方,指首都。  相似文献   

13.
廖纪是明代的名臣,《明史》有传,但对其家世、生卒年、出生地及为官履历都记载不全。根据有关史料,他的迁琼始祖在南宋后期人琼,并入赘“土官”之家;二世祖移居海南岛万安军陵水县那亮村,其祖父因事被逮系京师,其父陪赴京师并落籍于直隶河间东光;廖纪于景泰六年出生于东光,弘治三年登进士第人仕,为官历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卒于嘉靖十一年八月。在为官的36年中,他能坚持“守正”,表现出廉洁、恪尽职守、不阿权贵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14.
课本《游黄山记》一文开头是这样断句的:“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我认为这样断句不妥。如不加点断,乍读极易使人误解为“初四日”仅仅是开头这句的修饰语,这与原文的实际内容是不相符合的。《游黄山记》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16.
况周颐为“晚清四大家”词人之一。早年在京师。与词学大家王鹏运交往密切,离开京师之后,为了生计,多在武汉、扬州等地奔波。这首《角招》词,便是况周颐离开京师流寓扬州之时,回忆王鹏运及京师生活而作。  相似文献   

17.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年新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般依从南宋傅藻的观点,认为此词为苏轼元丰五年七月游赤壁后继《前赤壁赋》而作。比较《念奴娇》词和《前赤壁赋》描写的情境,二作当不可能因同一次赤壁之游而作;词中对英雄人物的热烈歌颂和“人间如梦”的人生悲慨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此种强烈情绪必因一非常事件之触发。考北宋史实,元丰四年十一月宋师“灵州溃败”,可能这正是本词创作的原因。因苏轼得到宋师失败消息当在该年十二月中下旬,故本词亦当作于是时。另本词的词牌、词题、词句以及形象的塑造和谋篇布局中都暗藏玄机,这些都为元丰四年说之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拜读了黄安成老师的许多《课例》佳作,尽管数量不少,但无一雷同,深感于黄老师教学功底的扎实、教学技艺的高超、教学造诣的深厚.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3期(王老师与黄老师合作)的《反代置换法的应用》(以下简称“反代”)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黄老师以前发表的《课例》都是以新授课为题材的,而“反代”则是以高三复习课为题材.当今的数学高三复习课,由于内容多,考题难,压力大,  相似文献   

19.
拜读《文物》1 998年第 6期李裕群先生所撰《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以下简称《驼考》)一文 ,令人颇受教益。但窃认为其中尚有两个问题似不无再作一点探讨的必要 ,故呈此文 ,以期就正。一、僧盖其人是否不载于僧史山东青州驼山石窟第 3龛中刻有“像主乐安郡沙门都僧盖”的题记 ,《驼考》认为“僧盖者 ,僧史不载”。我意此说恐怕不尽确凿。因为《续高僧传》卷 2 6载有《隋京师大兴善寺释僧盖传》 ,现将其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释僧盖 ,恒州人。曾游太原 ,专听《涅般木》。晚至洛下……后入京师 ,周访禅侣 ,住大兴善 (寺 )……仁寿二…  相似文献   

20.
关于茅盾的出生时间。南京师院中文系一九六○年使用的《现代文学》讲稿说是“一八九六年四月”,山东师院一九六一年编印的《中国现代作家小传》则认为是“一八九六年二月”。我曾就此并其它问题致书茅盾翁,他于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复信说:“我的出生时间是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阳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