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躺平”现象主要有口头“躺平”、心灵“躺平”、行动“躺平”三个方面的表现。现实社会资源短缺导致过度“内卷化”、社会压力与生活期望的超载、青年亚文化现象充斥社会的文化基础,孕生了青年“躺平”现象。青年“躺平”现象在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不利于青年人正确“三观”的养成、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侵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社会的恶性竞争,有助于促使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青年在巨大压力下自我解压。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积极归因,帮助青年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社会辩证、理性看待“躺平”现象;把对“躺平”青年的关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躺平”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更优质的环境感染人、影响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积极向上的话语代替“躺平”;帮助青年人做好职业规划,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2.
在青年亚文化的生成过程中,隔离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精神环境场域,它通过宣示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疏离及区隔的立场而获得一种自我确证和相对独立性,但同时也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堵点与难点。跨越二者之间的文化沟壑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要推动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从“隔离”到“对话”的转化,通过勇于“破壁”、主动“入圈”、积极“出圈”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亚文化的高质量精神引领力。  相似文献   

3.
青年亚文化是存在于青年人当中的与主流文化并列的另一文化态势,它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而其对青年人所造感的不良影响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带来了不少冲击,本文旨在分析这种冲击的成因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工作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应,具有颠覆性特征,即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无情地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它与以培育和普及主流文化为目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冲突。以研究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该群体中青年亚文化的独有特征,分析其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青年亚文化以青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划定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由此产生的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新媒体场域,对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年有着这个时代的青年特征,自由、开放、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网络媒体的影响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和主流文化相区别的"青年亚文化",给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要适应潮流,以网络新媒体为阵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员博客作为网络新媒体的重要手段在思政教育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辩证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结果表明优化青年亚文化可以改进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青年亚文化对高职学生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理应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对新时代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可大力提升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00后"青年大学生已经进入大学,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主流文化的影响熏陶和感召下,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仍有部分青年大学生故步自封,沉寂在自我的愉悦和狂欢中,学习功利思想比较突出,生活消费主义较为普遍,社会责任感存在缺失,文化价值观取向偏差,造成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冲突,这直接导致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困境。青年大学生亚文化的形成与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高校教育、同辈影响和自身选择都有莫大关联。进入新时代,通过坚定确立高校主文化育人阵地、扩大高校主文化辐射影响范围、合理转化青年大学生亚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实现青年大学生亚文化与高校主文化的调适与整合,从而充分发挥高校主文化的实际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青年亚文化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面临的最直接挑战,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应该注重以“为我而存在的关系”为基点,回应青年亚文化,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将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对接,借鉴青年亚文化话语的开放性特点,形成积极、活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师生双方准确定位各自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身份,消解由于青年亚文化干扰的认同混杂,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模型。  相似文献   

11.
青年文化是一种独立于主流文化存在,为青年群体所特有的亚文化形式。沉迷网络世界、追逐娱乐时尚、推崇流行话语是大学生中流行的青年文化现象,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元和大学生价值选择迷茫,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借鉴。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和吸收青年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对青年文化中消极因素采取疏导策略、创新策略和实践策略,提高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试图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矛盾做出回应的一种方式。青年亚文化虽然处于社会从属地位,但却以其独特的抵抗风格、内含的人文关怀获得了广大青年的关注和认可。青年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更新,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和社会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青年亚文化,通过调整和改进教育姿态及方法,对青年亚文化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回应,真正关照青年人性,走进青年内心,回归教育的育人本真。  相似文献   

13.
校园青年亚文化"大话"倾向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借助网络等工具,流行于青年之中,成为一种高校校园的亚文化现象."大话"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疏离和颠覆权威与偶像的态度,以及戏谑化、搞笑化的语言表现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产生了消极作用: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产生戏谑与阻拒心理,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形成整体性、逻辑性的理解,消解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典型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青年人.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对我们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有裨益,对青年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逐渐脱离"嬉皮士"、"光头仔"、"摇滚乐"等特征,从对抗式行动演变为温和式表达,从自我抒写转化为公共参与,由娱乐狂欢取代先锋抵抗。相对于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的自身特点和价值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学生工作者结合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大学生科学认知青年亚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园亚文化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补充,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多样性等特征。不良亚文化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努力改造不良亚文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群体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反映,网络青年亚文化因其种类的多样、影响的即时、内容的碎片化和形式的杂糅广为高校青年学生追捧,对青年的价值观起到形塑的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了拓展和补充,形式上作了完善和创新,风格上进行了丰富和调和,但它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冲击.据此提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网络青年亚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大局中:变"堵"为"疏",化解冲突点;变"斥"为"引",把握着力点;变"管"为"用",找到契合点;变"客"为"主",打造闪光点.  相似文献   

18.
自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以来,中国梦要靠一带又一代的青年来实现。因此,青年的发展和培养青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大任务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的幸福更为重要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青年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探索有效的对策,课题组通过对大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发现,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大学生青睐青年亚文化主要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放松解压,张扬个性以及获得朋辈群体的认同。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应对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打造校园文化,发挥大学生朋辈群体中的榜样作用等策略来应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SNS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的网络行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通过社交网络满足了生存需要,实现了社交需求,完成了社会化进程,已成为了"社会化网络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辨析SNS对青年的利弊影响,对青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网络环境、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有效形式、切实增强青年人际交往能力、抵制亚文化影响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