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鉴于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已有的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中存在不足之处,对此,本首先提出了大学生角色主体意识的新概念,然后从这一角度对大学生自我意识重新进行分类,同时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在不同角色主体意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角色主体意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班级文化是大学生有意识构建的班级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体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构建这一对象性活动的应然主体。班级文化的构建依赖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充分发挥,同时班级文化又能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养成。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研究二者的内在联系,将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并注重通过构建多维的班级文化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赵爱青 《英语广场》2023,(11):92-95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而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却被弱化,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课堂中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文基于文化自觉理念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意识的路径和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4.
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成才、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树立沟通主体意识,在沟通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主动沟通的思维方式。本文对沟通主体意识的涵义进行了阐释,并分析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四种沟通意识,即主动沟通意识、角色换位沟通意识,双赢沟通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生角色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已有的关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中存在不足之处 ,对此 ,本文首先提出了大学生角色主体意识的新概念 ,然后从这一角度对大学生自我意识重新进行分类 ,同时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在不同角色主体意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角色主体意识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王红英 《甘肃教育》2014,(14):119-119
正"主体意识"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活动的个体,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认识自我的存在并接受和尊重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充满信心。这样不仅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并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因或根据,只能是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主体性和主体活动。主体意识也就是自我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是通过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而且也只有通过学习活动学生的各种素质和个性特长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这里专就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在“陌生人”社会、网络媒体的交往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如何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范式下进行自我主体教育和理性交往,需要以一种自我体验式的历练来达到真正的自知自觉,即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引领自我。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已成为教育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身心发展自主意识,仍是不少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就学生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评价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主体意识培养的具体方略再做点初步探讨。一、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即主体对自身及其发展的自觉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学生常通过认识他人认识自我,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结果和自我观察认识自我。课堂教学中要培…  相似文献   

10.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而主体意识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我觉悟,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意情表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意味着他们主动参与自身发展过程的开始;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学生自知、自检、自主、自奋的程度,从而决定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那么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这里提出六种意情策略,供讨论。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强化他们的主人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与以往教学相比,新课程更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并充实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老师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处于一种相对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随着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大学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较为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主动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研究现阶段大学生文化意识的现状,笔一者在浙江中医药大学2007级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文化敏感性,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与文化相关的困难,没有形成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解决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与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之间的矛盾.笔者提出了关于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价值及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其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集中地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自觉地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评价。激发主体的内在潜力:培育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能使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能力,引导其“学会学习”、主动成才是当代全新的教育观;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提高其修养和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5.
大学学科文化在学科文化主体与学科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等核心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代际传承的学科文化濡化机制与自我教育的学科文化主体内化机制,在大学生素质的养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同时,学科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发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大学生对学科文化的选择性接受,也带来了大学学科文化育人效果的两面性、不确定性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6.
确立高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的教育规律的反映。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主要是培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意识、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参与和竞争及合作意识、期望与评价意识。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是育人,参与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本"为出发点、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基于参与文化背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以实现大学生从被动管理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探索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的育人工作新模式,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确立高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的教育规律的反映。在高职教育中,培养高职学生主体意识主要是培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教育意识、学习意识、问题意识、参与和竞争及合作意识、期望与评价意识。  相似文献   

19.
自我意识的健全是大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途径,是大学生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分析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冲突,寻求合理的培养途径,尤其关注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高校学生管理和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社交礼仪课程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水平,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结合育人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方向,始终坚持主体性、方向性、创新性等原则。在制度层面上,健全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协调机制,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在内容层面上,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道德依据与文化底蕴,使其与社交礼仪规则相融合,激发大学生的礼仪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在实践层面上,积极设计、开展贴近现实生活、情境感较强的社交礼仪培训与活动,与时俱进地不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立德树人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