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研究与反思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即从80年代的"文化热"到90年代的"国学热"。这一转向在历史研究领域直接引发了对中国近代史上激进主义的反思、批判与研究。学界对激进主义的相关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展开:其一,分析激进主义的内涵、成因与学理。多数学者主张从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来把握激进主义的内涵,即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从社会心理、社会基础、政治文化危机等多个角度探索激进主义的成因;从本土文化资源与外来思想资源来梳理激进主义的生成谱系。其二,考察激进主义思潮的起缘与发展阶段。多数学者将近代中国的激进主义思潮溯源于戊戌时期,也有人认为激进主义思潮发端于20世纪初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其三,辨析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关系。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关系中,研究者多注重二者之间的分歧与对立,或强调激进压倒保守,或主张保守压倒激进。持前说者多为激进主义的批判者,持后说者多为保守主义的批判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越来越关注二者之间的共性,关注二者关系的复杂性。其四,对激进主义进行评价。对激进主义的反思与批评,构成了这一时期激进主义思潮研究的主旋律,而这一旋律同样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潮研究进行述要,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涉及到四方面的内容,即:自由主义的涵义以及中国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发端与发展历程、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类型及其特征、自由主义没有成为近代中国选择的原因及其评价等。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更好地揭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命运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与此相同的是保守主义研究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近现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术界关于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脉络中保守主义的形成时间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比较合理的说法,同时,学界还研究了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近现代保守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激进主义、民族主义等其他思潮之间的关系也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如何正确评价保守主义则成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台湾的自由主义思潮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胡适、雷震、殷海光等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是其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在对抗国民党威权政治的整整十年中,以《自由中国》为中心的知识分子群体提出了保障个人权利、促进民主政治、发展自由经济、建立立宪政府等带有西方古典自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念,在当时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也对日后台湾社会兴起的民主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气"概念在先秦儒家、道家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儒家更多把"气"与人相连,着重谈"养气",但其"养气"往往与仁义相关,赋予了"气"仁义的色彩,由此,"养气"又与社会治乱相关。道家更多把"气"与整个自然界相连,着重谈"通天下一气",人也应该顺应阴阳二气的变化规律,由此,"养气"才能延续生命、保全天性。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气"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化为阴阳二气,是万物生成的材料,调和人体和自然界的平衡、影响社会的治乱。不同的是,儒家用"气"来发展仁义之说,赋予道德色彩;道家则坚持天地万物同此一气,更倾向于与"气"的融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文化保守主义势力掀起了一场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他们将矛头指向五四运动的新文化以及作为五四旗手的鲁迅。他们怀疑、曲解鲁迅的文化选择,将其定义为一个被时代所淘汰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力图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能力与"永恒价值"。本文即以此观点为批判对象,一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文化杂居现象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机理,另一方面论证鲁迅精神在当代价值危机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三民主义思潮研究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三民主义思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新旧三民主义之辨等方面的研究,孙中山逝世后三民主义的流变,包括邓演达三民主义、戴季陶主义、汪精卫三民主义、蒋介石三民主义等各种三民主义形态的研究,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等其他社会思潮关系的研究,皆取得了不少新研究成果,将三民主义研究推进到一个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刘锋 《文化学刊》2014,(1):39-42
阅读周先生的人生,便可与他一起做着求真、开放、民主、自由、共同发展的中国梦。这中国梦的历史根基在于两点:(1)亲身经历。周先生历经晚清、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耳闻目睹了沧桑中国的百年变化;(2)读透历史。周先生纵览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轨迹,把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思潮研究,第一,就必须对"思潮"的涵义进行研究和讨论,搞清楚自西方传入的"思潮"在西方的"本义",以及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涵义下使用西方传入的这些"思潮"之概念的,二者之间的差异何在。至于那些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理解的非外来的"思潮"概念,我们要经过讨论,达成基本共识。同时,要特别注意多种思潮在某一思想家身上的重叠。第二,要加强对中国近代思潮的中外思想资源的研究,搞清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潮在西方的生成、发展、流派、演变,以及它们是何时和如何传入中国的,其生成、发展、流派和演变对中国的影响,搞清中国本土的思想资源是如何影响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思潮的选择和接受的。第三,在研究思潮史时,必须把研究对象放置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动态地研究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对它们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尤其要重视世界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局势的变化对中国近代思潮发展和演变的影响。第四,除了要动态地研究近代思潮在不同历史阶段或时期的演变外,还应加强对近代不同思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相互影响、相互吸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西方"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者所宣扬的价值观与"普遍价值"(universal value)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各民族文化都含有"普遍价值"的因素。只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和宽容的态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不同文化间的"普遍价值",如儒家的"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克己复礼",都具有"普遍价值"的意义。因此,海外学者已注意到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寻求"普遍价值"意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哈耶克的个人主义理论内容丰富、阐述新颖,它对后人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个人主义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精华。对个人主义的独特阐释,也预示着西方近代以来自由主义哲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追其思想理论起点,正如邓正来先生指出的"个人主义实是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预设之一"。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哈耶克个人主义的起源和文化领域的文明、经济领域的自由、民主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最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与此相一致,社会主义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界梳理了传统思想资源中社会主义因素以及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主义思潮高潮,特别是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以前少有研究的三四十年代知识界中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涉及,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除基尔特社会主义继续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外,面对世界范围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中国近代史上的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其他非主流(或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流派也开始成为学术界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的主要社会思潮之一,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民族主义思潮研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相关学者就"民族主义"的界定、内涵及思想来源、近代民族主义的类型、特点以及与其他思潮的关系、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时间与发展阶段、近代民族主义的评价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各派、各界的最大公约数,但各派、各界对民族复兴的话语表达有着不同形式,呈现为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公共话语等重要形态。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分属进步、中立与保守三大阵营,他们对民国政治秩序有着不同的设计与考量,相应地其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也承载了不同的政治诉求:国民党将中华民族复兴论"塑造成带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霸权话语",形塑对现有政治秩序认同的政治意图鲜明,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话语的使用一度有所批判、后作了调整,国社党最为热衷于使用"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且有自身的特色。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的背景之下,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怀、救国关怀的学人们,自觉地把民族复兴议题纳入到各学科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民族复兴学术话语,对提升近代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学理性、科学性,对夯实该话语的学术根基并引领民国学者的学术关怀,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体现了中华儿女的共同的期盼,易在公共领域引发社会公众的情感共鸣、心理共鸣,以《复兴月刊》为代表的民族复兴公共话语,带有公共话语的一般特点,如多元性、互动性、开放性、即时性。民族复兴的三类话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议题相同,取向有别;目标同向,途径不相互交织,相对区隔。  相似文献   

15.
你管得着吗!     
刘瑜 《文化博览》2007,(6):12-13
有次看美国某地方选举的电视辩论,主持人问几个候选人:你们认为政府的目的是什么?我当时想:好大的问题。这问题貌似简单,似乎所有人都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答案",但对它的回答及争论,实际上构成一部2000多年的政治哲学史。比如,一个自由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就是给自由的市场竞争提供法律的保障;比如,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会认为,政府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道德的教化;比如,一个社会主义者会认为,政府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思潮促进了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发现了"人";俄罗斯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促使"多余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产生。由于作家人生际遇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因此郁达夫常年漂泊,其笔下的人物具有"自传性"色彩,是典型的"漂泊的流浪者",而巴金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其作品主人公更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新思潮的洗礼之下,使得"长子玄孙"成为怯弱的"多余人"。同为软弱的"多余人",两者却存在实质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君子人格"是儒家孜孜以求和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有着丰富的内涵.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有一颗仁爱之心,高远的志向,重义轻利,与人为善等品质."君子人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内外环境都最为宽松的时期,当时主要的社会思潮有侠、儒、佛、道四种,其间互有消长,对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产生了重要影响。任侠精神的盛行,造成了盛唐时期以意气功业、侠肝义胆和放荡不羁为美;儒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中唐以前对"风骨"的普遍提倡和运用,唐人诗歌理论上的"兴寄"说、散文理论上的"明道"说、五彩缤纷的人工美以及新乐府运动,都体现着儒家的务实精神;道家对自然之美的推崇,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追求真态真情之美成为盛唐诗人的审美风尚;中唐时期以幽寒瘦硬为美,以疏朗淡雅为美,这与道家思潮的影响以及禅宗的崛起不无关系;禅宗思想的影响所及,则体现在晚唐时期的以意境韵味为美和以含蓄蕴藉为美。像以禅喻诗,追求禅境禅趣,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都分明显现着禅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正当俄罗斯姑娘遇见杭州,她以诗记录留学生活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6月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