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审美教育须与人生教育结合,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即语文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审美主体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美人格等的教育,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契机,融人生教育于审美活动之中,充分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提高文学鉴赏力的层次。由品文而悟道,确立审美主体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2.
文学和孤独的关系血浓于水。对于一个真正追求真、善、美理想的人生的人来说,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是更加明智地体验美好的人生的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学作品时既关注作品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也重视文学对人生的教育意义。与“孤独”有关的课文不胜枚举。当感受孤独,并因此而烦恼时,别忘记用心体会语文教材中众多的浸染了“孤独”色彩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归属为人文教育的范畴,根本目的在于健全人性,指引学生感受人生,促使其体验到充满人情味、充满意义的人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高职大学语文作为开发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只有深入挖掘各种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特性,引导广大学生用心阅读作品内容,品味其中的丰富意蕴,并将自身的生活体验融入到作品学习中,切实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审美技能。本文即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为切入点,阐述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当前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探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以"回到事实本身"为逻辑起点,当前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现代审美教育的内涵是一、人文理想主义教育.其引导性、超越性、前瞻性是培养有竞争力人才的精神保障.二、功利再启蒙的意义.突破传统"审美非功利"说,在劳动二重性背景下指出功利的合法性域限及其与形上维度的不可分割的对应关系,是保障美育落实到现实人生层面的基础.三、美育作为个性主义教育,应培养敢于说"不"的突破性精神.正面阐释否定性力量的意义,是对美育更高层次的期望.  相似文献   

5.
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崭新教育理念的光照下,审美教育从幼儿抓起已渐成一种社会共识。幼儿文学是最富营养的幼儿的精神食粮,幼儿文学具有无比丰沛的审美特质。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文学的美育功能必须充分认识,充分挖掘。传统的幼儿文学审美内核应该与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手段有机融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学教育就是一种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赏析等 ,使人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丰富知识、发展能力、提升道德、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过程。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文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功能和社会调节功能 ,它可以促使一些人去改变或形成一种风尚 ,可以推动人们参与社会的改造活动。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学科交叉的角度,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以图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天地加以拓展、挖掘,是为对其有新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作为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在选择和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在进行人格塑造、人生设计的过程中,必然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发展方向,理应蕴含对美的追求。本文从审美教育这个角度来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这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大学语文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大学语文应把美育作为实现根本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艺术教育是艺术学理论学科下应用理论艺术学的分支之一,是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在于,它是一门关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及其实践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其研究对象在于,艺术技能和艺术知识的传授的普遍规律和特性,以及这种传授的实践操作过程本身。艺术教育的实质在于人生艺术感涵濡,即以艺术品美感为中心的对整个人生过程的审美价值的直觉能力的养成过程。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能力的涵濡,是人生艺术感涵濡的中心和基础,由此拓展到自然美感、社会美感、科技美感、宇宙美感等共通感的涵濡,共同组成人生艺术感的同心圆构造。艺术教育是以人生艺术感涵濡为中心的个体艺术美感的养成和拓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学以其特殊的教育性,在具有审美性作用的教育形式下备受关注。文学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就散发其深度与广度,在抒发感情的同时能够使人们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语言的感知性能力,特别在人文素养中沁透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文学教育是人们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梯。所以在当代问学的发展中,文学教育是当代文学的基础,更是在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的危机是立人的终极目标丧失,因为语文教育存在诸多审美缺陷.语文审美性具有本体意义;着眼于立人,必须以审美性导引工具性,以审美价值导引工具价值.语文教育的审美路径指向有三:一是建立语感,进入语文的审美天地;二是求真求美,引导学生欣赏、创造美;三是陶冶性情,在语文审美中完善人性.主张兼收并蓄,以审美实现语文教育的复归与扬弃.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末,审美教育以"基本理念"的形式进入语文课程标准,但审美教育感性、愉悦和独创的特点在现实语文教学中却无奈地遭遇尴尬。本文力图从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策略的角度进行探讨,让审美教育达到其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美育的过程中 ,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从审美对象看 ,语文美育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 ;从审美主体看 ,语文中所表现的形式美、形象美、意蕴美都必须直接诉之于主体的审美感官 ,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在意识结构 ,从而使主体获得一种畅神悦性的审美感受 ,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格的提高和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李祎罡 《职大学报》2022,(3):1-7+21
“大文学”是王国维提出的文艺审美范畴之一。其中涵盖了以“游戏”与“情”“景”为核心的文学基本规定,以及构成“大文学”的两大艺术特质——“感情”与“想象”。除此之外,“大文学”关涉艺术主体人格,王国维提出“大文学家”艺术人格范畴,赋予“大文学家”以真、善、美统一的人格内涵,并将主体人格提升到超拔的人生审美境界。“大文学”与“大文学家”构成了王国维“大文学”的艺术观,实现了审美、艺术与人生的统一,展现了王国维崇尚“大”美意趣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6.
文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最终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心智完善的人。高校文学通识课应有自身的课程地位,它不同于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更不能沿袭过去“大学语文”的套路,它旨在通过科技整合课程来扩大受教者的“人生宽度”,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判断分析力。文学通识课程应当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师角色定位、课堂组织方式和成绩评价体系上进行革新。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有的本质属性是对客观世界的审美反映,它所具有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在人类社会发挥着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大学语文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原则,运用文学形象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有较为充分的条件,语文教师适时地、恰当地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审美材料,充分利用其形象性、可感性和趣味性寓教于愉悦,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增长知识,感受到美,欣赏到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应是审美的、愉悦的。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审美的氛围;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注重整体感悟;鼓励学生理解的开放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