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主流平台上,乡镇文化历来是一种被书写、被转述的文化类型。乡镇青年创作并发布于抖音、快手的短视频被选择性地“搬运”至微博进行二次观看,形成了所谓的土味文化。土味视频素材虽原产于短视频平台,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视频属类,它真正形成于微博平台。微博博主通过选择性搬运和再造视频文案,打造了土味文化、遮蔽了一部分真实乡镇风貌、建构了乡镇文化奇观。在土味视频产生了一定媒体影响力后,视频的原生产者呈现出了收编与抵抗的态度分野,这也导致其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媒体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2.
"土味"一词大概从2017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最开始的含义是"俗气的"、"不时髦的",经过两年的演变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盛行于网络的"土味"视频及其衍生物,通常带给人廉价、简单、过时甚至低级的感官体验,而"土味"却带着这些与现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标签一路势如破竹,席卷了整个网络。"土味"盛行的背后,体现的是新一代受众心理和需求的改变。"土味"视频不只是看起来那样的粗制滥造的草根短视频,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网络亚文化,这不只是一小撮网民无聊的狂欢,也不只是乡镇青年的低级趣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从城乡对立的二元世界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也体现着当代网民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娱乐治理宏观政策为背景,分析短视频平台在社会碎片化和UGC模式产生众多噪音式的亚文化圈层,主要针对抖音中的土味亚文化,以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表征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与技术赋能的视角,在娱乐治理背景下分析审丑传播符码展现的亚文化风格、网络狂欢和仪式抵抗,以及被融合收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青年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反抗,与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冲突愈来愈凸现,并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因此了解青年亚文化的含义特征与影响,将青年亚文化运动所蕴含的创造力从其反常形态中拯救出来,成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图书馆利用其先进文化手段加以渗透和引导,使其回归主流文化,促进青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  相似文献   

5.
亚文化是一个群体或部落的文化,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媒介环境发生了复杂的结构性转变,由此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在新媒介环境中,我国青年亚文化在互联网上表现得异彩纷呈。本文探寻了我国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新媒介环境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体现青年亚文化特色的独立杂志 独立杂志是指游离于主流文化边缘,思想独立、发行独立,不被商业利益左右的杂志."它生来就是小众的、个性的、自抒胸臆和天马行空的,但也正因如此,独立杂志成为次文化的天堂口."  相似文献   

7.
吴夕雨 《新闻传播》2023,(11):52-5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土味短视频逐渐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主要传播类型,并以其原生态的呈现方式、洗脑性的话语表达和世俗化的叙事内容快速地走向了公众视线,更多的底层青年、社会边缘人群利用短视频方式表现自我、抒发自己。本文以“土味短视频”为研究对象,考察短视频背后的世俗化逻辑,分析处于边缘地带的底层人群表演式呈现下的话语对抗,探究土味短视频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我们的社会进入网络碎片化的时代,流行文化也凸显出"微"的特征和"亚文化"的特性。有学者研究称,"亚文化"实为主流文化的的产物。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广泛快速的传播媒介,为每个"亚文化"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受众认同,这一点尤其突显在艺术上。微电影,作为大众表达自我,寻求生活共鸣的一种艺术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所接收。本文以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为落脚点,试图对微电影的亚文化"抵抗"属性进行剖析与建构。笔者选取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所缺少的实证研究范式,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度访谈中获取第一手资料,以研究对象的身亲经历作为本研究客观性基础。并且结合研究对象以往或现在的身份角色,对其访谈资料进行深层次挖掘。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是以个案研究为主的,也是具有理论应用性的。只有将文化研究做到客观性,才可以为理论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庆园  梁影霞 《当代传播》2024,(1):103-107+112
在主流价值体系中,洗脑广告多被视为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存在,与其屡获营销成功的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冲突。在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背景下,传统精英视角和单一的营销效果分析的局限日渐凸显。本文探讨洗脑广告在普通青年群体中的流行,以及广告营销中被凸显的“沙雕”文化背后的价值体系和行为逻辑。研究发现,现实情境与普通青年的主体性需求是洗脑广告传播实践的重要驱动因素。主流文化起框架性作用,以资本为手段,“框现”青年亚文化特质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框限”了其发展的更多可能,需要在新的社会情境中正视传统视角与青年亚文化转向之间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10.
打口被视为是一种代际特征,一种营养不良的文化饥渴症,一种天然的地下情结,它被认为是20年来影响中国青年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亚文化 形成的重要基础。 然而,维持了10年的中国打口带市场已日益式微,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打口是退出舞台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1.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刘欣雅 《新闻世界》2012,(5):99-100
网络春晚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央视网络春晚中体现出来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值得人们关注。央视网络春晚强化了“草根”话语权表达的实践,尝试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抵抗加以融合,体现了青年的身份认同和多元表达。同时,央视网络春晚本身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并将青年亚文化从幕后推向台前。  相似文献   

13.
面对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一历史重大转型,城乡对立的关系格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文化表现内容。近些年以"小镇青年"为原生创造群体的"土味视频"逐渐成为充满生活化和娱乐化的内容文化热点来参与城乡话语体系的建构。它的出现与兴起映射城乡演进中文化空间的重组与表达。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土味视频"传递的是媒介转型之后的阶层叙事。透过城乡发展关系来看待日渐兴起的"土味视频",可进一步呈现出处于城乡结构夹缝之中创作主体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14.
关静宇 《新闻世界》2012,(10):139-140
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着重于书写青年亚文化。本文从青年狂欢、权成形象的颠覆、“同志”文化的书写这三个维度展现出了当今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此类影片对于青年亚文化的书写,让受众更加了解这种亚文化,并且使主流文化能够更加包容青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佛系青年"作为新媒体时代亚文化的新表征,不仅包含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单向误读与归顺,也有传统文化反向于亚文化的引导与招安。以"佛系青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佛系"与"非佛系"青年的综合对比,概括出当代"佛系青年"所持态度及理念的主要特质;同时,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了"佛系"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认为被收编是亚文化难以抗拒的命运,主流文化对于亚文化的收编方式主要是意识形态收编和商品收编。微博是web2.0时代的代表性新媒体,它既为腐女亚文化风格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机制,也加速了其被商业收编的过程,并使这个过程烙上微博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武文颖  郑佳 《青年记者》2017,(20):33-34
伯明翰学派在解释“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时曾指出,即使青年亚文化拥有着庞杂的内容,但青年群体们创造每一种亚文化都是基于群体内部彼此之间的身份认同感,用以抵抗当时的主流文化,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迷文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球迷亚文化又是隶属于“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球迷亚文化延续至今,与当年相比,青年球迷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行为早已发生了变革,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媒体的推动.本文以百度贴吧中的“皇家马德里吧”和新浪官方微博“皇家马德里贴吧”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媒介的介入对于青年球迷群体间的身份认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加速了世界的重新部落化,信息碎片化和匿名化加剧了年轻网民的情绪释放,平等性和互动性促进了集体书写,可以说,互联网为青年亚文化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网剧也受到青年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延禧攻略》为文化样本,探究青年亚文化如何影响着网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青春电影不断出现,已成为一种现象。本文运用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和文本分析法,研究新世纪青春电影的青年亚文化特征,及其呈现出的青年亚文化仍将在保持自身特色与最终被收编的张力中继续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翠 《视听》2016,(11):119-120
弹幕亚文化是一种兴起于互联网的青年亚文化,其特殊的文本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对主导文化的一种抵抗。随着弹幕亚文化渐成气候,不可避免地为商业利益收编,但其抵抗性仍然存在于新媒体语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