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洋  殷晓峰 《传媒》2021,(22):49-5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博物馆》2023,(S1):27-29
<正>“志愿讲国宝”线上文化宣讲系列项目是由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以下简称故宫宣教部)策划,故宫志愿者参与撰稿并出镜,为公众讲解、介绍故宫博物院精品馆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视频节目。节目每期选取一件或一类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精品,在向观众介绍文物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同时,将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知识乃至展览信息向观众娓娓道来,希望以亲切、生动的形式向观众传递文物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刘祎 《新闻知识》2012,(12):96-97,100
近年来,随着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崛起,江西红色文化开始在媒介传播中得以大量展现。本文试从江西红色文化的历史溯源开始,以"大媒介"为视角,全面探究其内涵,并提出传播策略,期望促进江西红色文化的发展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设计对全球产品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表现出唯西方设计为尊的趋势.那么,在全球文化特别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发展背景下,如何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从而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依然是当代设计文化研究和实践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印刷书籍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图书装帧设计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蕴,是传达表现本土文化的重要手段.就当代图书设计发展看,中国台湾的图书设计风格,体现了明确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能够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具有明显的传统与现代特色,为如何形成具有中国文化意义内涵的当代“中国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唐衍欢 《传媒》2023,(18):28-30
《光明日报》的“中国好手艺”专栏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记录他们的手艺故事,专栏文章朴实地展现传承者的精神风貌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风采。本文从对专栏中各文章的分析中总结了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策略:情景交融地展现劳动之美、以发展的眼光看传承和创新、打造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范本,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程妍  贺倩 《采.写.编》2021,(11):111-112
特色是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一村一品、一堂一韵"的重要保障,而凸显特色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文化传播面临的具体问题.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荆湾村为例,从铸造、发展、鲜活三个方面展现农村文化礼堂的特色,通过传承地域特色文化、传统优秀文化、创新传播形式来实施农村特色文化礼堂建设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7.
自"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东盟的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新闻出版作为一种产业,不仅可以促进文化贸易、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作为实现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可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新闻出版对东盟要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应在展现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积极寻求文化共鸣和文化共创;改进沟通策略,使沟通形式更加国际化、多样化,加强海外受众的感知与认可,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并结合"互联网+""文化+"等经济发展新趋势,以更丰富的文化传媒产业形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各国合作共赢,为中华文明的世界交流和未来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古扇作为中国儒道文化与艺术思想的载体,是由器、物、道的思想所衍生出的艺术思想,并赋予了扇文化独特的精神品格。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从中国古代的器物观出发来探寻古扇在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实用功能到后来生发出的观念和审美形式特征,使扇子具备了更高的文化精神意义,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共同承载着扇文化的精神寄托与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华夏传播理论具有"心传天下"的特质,以仁兼济天下为指归,为中国传播学增添一缕人文精神.为深入阐扬华夏传播理论的核心特质,文章先从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入手,然后着重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三个维度出发,力图勾勒出华夏传播理论的主要内涵,进而总结出其主要特征,最后基于历史与现实考量,提出拓展华夏传播理论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出版如何应对?文章以商务印书馆的出版项目为例,通过对"一带一路"、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品牌辞书等图书出版或传播情况的分析介绍,彰显传统出版界在新时代的积极作为,展现出版人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器盖"和2016年九沟西周墓出土的"龙纽玉印",为中国印章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器盖,可能与印章有关,但如何区别印章和印模,仍然值得探讨。印模的功能是复制,而印章是用于官私文书的封缄,具有凭信作用,两者不能划等号。另外,世界各国的印章,早期以图形为主,文字晚出,多附属于图形,中国的印章也分两种。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图形印,并就二器印面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三龙一鸟组成,并非龙、鹿、虎、鹰四字,与中国传统的"四神"无关。最后,作者还搜集出土文物中的鳄鱼形象,对鳄形龙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郑科  黄敏 《传媒》2019,(8):69-72
在当今泛娱乐时代,文化快餐俨然已成为受众的一种习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常常被忽视,但《国家宝藏》的成功再次证明,不是只有娱乐化的内容才能获得受众的喜爱,严肃节目同样可以具有趣味性。本文从符号理论出发,探究《国家宝藏》如何以文物作为载体,借助文字、影像、声音、镜头等多种符号"活"化历史文物,向观众展现国宝文物及其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实现发送者与接收者的互动传播,达到形神合一的主题升华。  相似文献   

13.
刘媛媛 《传媒》2021,(23):73-75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历史文物的呈现与传承加深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与延续.传统文化节目《国家宝藏》依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经典文物为切入点,通过担任"国宝守护人"的明星视角,带领受众共同欣赏富有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探索文物背后的人文历史知识.节目通过对历史记忆的挖掘,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新时代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播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体育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设置、文化建构、文化表达的分析,认为体育类电视节目对文化重塑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类电视节目整体上呈现出大情怀与正能量、爱心助力与践行公益、对舶来文化本土创新的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奥林匹克文化的怀旧呈现、地域文化的景观呈现的方式建构了不同形式的文化;并通过融合传播、体验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对节目的文化进行了表达,实现了体育类节目从"娱乐至死"到"文化重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齐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挖掘齐文化思想内涵的同时,要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青岛上合峰会的良好机遇,重视加强齐文化的国际推广传播.古丝绸之路时期波斯、粟特等西域国家与齐地的贸易往来为现今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借鉴,当今的齐文化国际传播除通过典籍外译进行思想传播外,还应注重陶瓷、琉璃、医药、茶叶等器物文化...  相似文献   

16.
国宝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传播价值、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四个方面探寻国宝类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总结其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了从中国价值到全人类价值的价值创新、从中国内容到全球内容的内容创新、从中国官方媒体到全球媒体的传播主体创新、从卫星电视到全媒体传播平台的渠道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李云  曹金 《传媒》2021,(11)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发展契机,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彩.中国声乐艺术印刻了传统文化的标记,体现了民族艺术创作者的非凡智慧,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文化建设,助力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海外传播.由张帅所著的《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化发展与传播》一书探讨了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背景,阐释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预测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播现状,提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路径.该书重点突出、结构完整、理论性较强,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类真人秀节目近些年成为电视节目类型中的后起之秀,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影像化表达方式相结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较高的收视。其中,我国首档以"穿越"为题材的综艺节目《咱们穿越吧》,通过历史架构和叙事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娱乐的外衣当中,挖掘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认同的传统文化新内涵,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实现寓教于乐。本文以该节目为例,从体验式传播、通俗化传播、仪式化传播、符号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其如何成为将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进行结合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9.
借助电视平台传播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必然选择,中国电视也亟待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来建构自己民族性的文化身份。本世纪以来,以《百家讲坛》为开端,电视屏幕涌现出很多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2015年底北京卫视推出的《传承者》栏目以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带出非遗项目,这种独特的传播角度以及多重展现视角、多元表现手段,成为综艺类传统文化节目的标志性栏目,代表了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国家形象的彰显,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自信,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精选节目内容、创新比赛机制、拓宽传播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彰显了中国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