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2.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范畴,存在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诗篇,其悲剧美的核心就是诗人用理想的人格完美来苛求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生命不能有任何玷污与屈辱,并为之进行了空前的斗争。本文试图从作品所描述的悲剧性矛盾冲突、主体形象的悲剧精神及作品审美意象的悲剧性来阐述《离骚》的悲剧美,并认为《离骚》的悲剧美是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屈原是楚人熟悉、敬仰的人物。作为艺术形象,《离骚》中的屈原有着鲜明的个性:既有“内美”,外加“修能”,有耿介不随的性格,有崇高的“美政”理想以及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有悲愤不平的情感体验,有以死保清白、殉理想的悲剧性人生实践。这些特征又由于与“党人”、“群小”的尖锐矛盾冲突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凸现。同时在屈原内心,又有着进与退、去与留、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与决择。这一切使得屈原的艺术形象具有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形成文学史上解不开的“楚骚”情结。早在战国末期,就有一批以屈原生平遭遇为题材的作品,显示了当时人们对屈原内在品质与外在努力的理解与赞叹,对屈原悲剧命运的同情与叹惋。《卜居》和《渔父》即为其代表。  相似文献   

6.
在《楚辞》几首诗中,《离骚》无疑是最好而且是最著名的一首.在这首诗中,诗人屈原有力地、毫不隐讳地表达了他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和道德倾向.在这篇文章中,我试图把这篇杰作当作悲剧作品来分析,尽管《离骚》不是一部戏剧,我在这里使用“悲剧”这个词是取其原义.也许有人会对我的提法表示异议,认为在中国不存在悲剧.在1933年发表的《悲剧心理学》一书中,朱光潜先生指出:中国文学没有悲剧.钱钟书先生在考查了四部元朝和清朝的戏剧以后,也认为在传统的中  相似文献   

7.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屈原的理想和腐败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剖析了屈原忧伤、孤独、激愤的心情和他创作《离骚》的动机。《离骚》的情感内涵主要表现为否定和肯定两个趋向:即以理想为武器,抨击恶浊现实的“怨”(怨刺精神)和坚持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洁”(高洁情操)的完美统一。屈原在人格情操方面,为具有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的整个民族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我们中华民族可称之为“民族魂”的第一人,他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疾恶如仇的批判意识、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斗争意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进步作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文学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作家,无不受到屈原的影响。借痛惜逝者以自悼的贾谊,以抑郁不平之气倾注于《吊屈原赋》中,在汉初“文景之治”的盛世即深谋远虑,时发忧世之言;司马迁含冤受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激励自己,含辱忍诟14年,终成千古大篇,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折服于屈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