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哲学形上本体的批判、消解与重构,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终结了一切旧形而上学,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关于“解释世界何以可能”问题的物质本体论寻求,而是更着力于“改变世界何以可能”,以寻求现实解放的道路。这一寻求“改变世界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诉求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理论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一方面,它从理论上延承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真正的共同体”哲学思想,充满“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何以可能”的哲学之思;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不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还在实践层面引领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活动,回答了“人类社会走向何处”的世界之问。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具现实的合理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辩证法实现了对黑格尔的思辨逻辑的人学改造。思辨逻辑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绝对真理的思辨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马克思哲学解决的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思辨逻辑的出发点是基督教神学,而马克思辨证法的出发点则是从事生产实践的现实的人。着眼于思辨逻辑的弊端,马克思立足于人学立场,实现了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颠倒”,建立了关于人类解放的人学思辨逻辑。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这一变革的实质在于,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认识世界转向改造世界;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焦点和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根本内容和当代意义之所在;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为思维坐标,以实践为出发点范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建构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即批判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二者从不同的视角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伯特尔·奥尔曼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重构回应了当代分析马克思主义对辩证法的拒斥。"抽象过程"与"内在关系"的"有机联系"构成奥尔曼重构马克思辩证法的独特路径。奥尔曼认为,认识论层面的抽象过程开启了马克思的活的辩证法,据此马克思暗示了范围、概括层次和视角三种独特的抽象实践;而马克思抽象过程和实践的本体基础则是把社会现实理解为"过程"和"关系"的内在关系哲学。尽管奥尔曼意识到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辩证法的根源涉及到何以正确把握社会现实的方法问题并做出批判性回应,但是,以回撤到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方式对马克思辩证法进行重构,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回撤到了马克思所批判和拒斥的传统形而上学层面,因而具有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7.
张立达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怎样的“本体”——评何中华与孙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争鸣》(以下简称“张文”,凡引不再详注)一文,对于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争作了评论,进而主张用“对象化”取代“实践”作为本体范畴,以超越这一对立。拜读之后,觉得张文对物质作为本体何以不能成立所作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例如,说“以自然主义、科学主义的方式论证自然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萌发着人的意义世界中的自由解放精神和从内心的精神自由到社会的现实自由的实践追求,萌发着自由哲学的世界儿和世界的自由哲学化,即全人类的自由解放的崇高价值取向。是追求人类的自由和解放的宣言,是马克思学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9.
实践具有本体性的意义,把握世界本体不能无视实践,但实践不是世界的本体,世界的本体是包括实践这种特殊运动在内的统一的物质世界。实践本体论的论证是实践和本体两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循环,其基本逻辑是:因为只有实践才是本体,所以本体就是实践。它在自我规定的概念中把自在的自然排除在其本体论哲学之外,却不能将它从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排除出去。说实践本体论是由马克思创立的,不符合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际。实践存在论把实践等同于人的存在,它把实践夸大,把实践概念泛化,取消了物质实践和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把物质实践消融在意识活动之中,同不了解、不知道实践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两极相通的。实践本体论、实践存在论是唯实践主义,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具有明显的实践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0.
“本体论”作为对对象世界本真存在的追问,是人的超越性和自为性特质的表征,是哲学的本然使命和永恒课题。马克思哲学革命性变革的真实意蕴在于马克思并没有抛弃本体论,而是拯救和完善了本体论,改变本体论的历史形态,建构了实践本体论。“实践”范畴本身独具的特质使“实践本体论”的建构成为可能和现实化。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作为一种独特的本体论建构范式,克服了传统本体论的缺陷,显示了自身理论的优点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还是无本体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即在人类产生之前和人类灭亡之后世界的本原为物质,在人类社会却是实践本体,当然这种实践是物化的实践,其本质还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13.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追求,马克思主义正是在"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以理论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阐释了人的解放何以可能这一关涉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从而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对人的解放的求解上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人的存在同时具有现实性与理想性,现实的存在预设着人向未来敞开的路径,未来的憧憬激励着人的现实创造,两者的相互关系是人的存在不可或缺的维度。形上思维方式在对马克思人的解放这一主题的理解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蕴含了本体论的超验性、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形态的理论变迁等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还是无本体论?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实践本体论”,即在人类产生之前和人类灭亡之后世界的本原为物质,在人类社会却是实践本体,当然这种实践是物化的实践,其本质还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15.
落焱霞  许净 《学子》2014,(3):107-107
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理论基础,进行了对共产主义的论述。共产主义关注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是一种人的理想境界,而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扬弃的现实道路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可能性,以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深刻地阐发了实现人的本质复归与全面占有、全人类的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对以往旧哲学的变革首先是从本体论的变革特别是从本体观的变革开始的。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特质的揭示实现了对本体观的变革,创立了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实践本体观。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观所实现的这种变革的意义在于,它使人们对最高统一性的追寻由形而上的超验世界返回到形而下的经验世界,从而为人们自身超越性和自为性的实现指出一条现实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实践本体论认为,人类世界的本体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它不是恒定的、预成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自然界、社会和人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生成的。生存论的实践本体论内蕴着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以联系和发展为总特征的辩证法理论的本体论基础就在于人的生活实践之中。辩证法既不是单纯的主观辩证法,也不是单纯的客观辩证法,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早期关于“人本自然”思想的基本观点,认为马克思前瞻性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世界的本体涵容和现实统一的和谐关系,克服了传统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的矛盾和局限性,为当代哲学确立了生活实践的认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登上哲学舞台伊始,就深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愫,这种情愫逐步生长,最终构成了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内核。高扬自我意识,崇尚自由精神,吁求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和谐的共产主义,是青年马克思作为理想人道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超验走向经验,以实践本体解构逻辑本体,马克思为自己的实践人道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石。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非人的资本主义制度,谋求工人阶级的解放,并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诉求,马克思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找到了人道主义的理想归宿。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重新认识和深入揭示马克思自由观的真义,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依据,亟需在理论上对马克思自由观真实面目和精神实质予以恢复和澄清.马克思突破了资产阶级的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彻底贯彻了人道主义自由精神,以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哲学家的自由观,指明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历史发展方向,完成了哲学史上自由观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