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属原始宗教的范畴。其信仰主要有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等等。宗教的主持者有毕摩和苏尼两种。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祭祀和巫术等。  相似文献   

2.
冉苒 《华夏文化》2020,(2):37-43
正在中国诗歌的长河里,《诗经》不仅是最早的,而且也是最特殊的诗歌。"诗三百"不仅仅是盛开在文学花园里的奇葩,还是根植在伦理道德土壤中的药草。如"关关雎鸠",传诗的毛公释"关关"为"和声",暗拟男女情投意合。但千百年来,学者们对此的阐释从来都不是"和声"一片,罕有"情投意合"者,《关雎》的主旨之争更是众说纷纭。本文拟从名物角度,结合周代文化现象和儒学思想,探寻《关雎》作为"纲纪之首,王教之端"的言说进路,从中得出结论,那些把《关雎》当作民间恋曲、婚庆礼歌的解读行为,都是在"矮化"《诗经》这部文学元典。  相似文献   

3.
哈尼山寨“昂玛突”节祭祀活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鹏 《寻根》2008,(3):59-70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的箐口村,是一个哈尼族村寨,原始宗教在现今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平时在村里经常会见到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而许多传统节日活动则更是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思想通论》是中国宗教思想研究领域的最新力作,是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该著共63万字,2010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5.
大理白族一年一度的“观桑哪”活动,被称为白族的狂欢节,开放热烈,历久不衰。不少人对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作过不懈的探析,以张明曾先生《耕山耘水集》中《“拐上哪”探源》一文较为详实。近阅《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秋之卷中黄维华先生的《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研究》,受到启迪,大理白族“观桑哪”,竟是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农神崇拜”的“祭社祭祀”与“游观之风”的古礼与风俗的遗存!  相似文献   

6.
萧子显的《南齐书》,保存有不少重要的诗学文献。除了对"声律说"的考论外,这些诗学文献还涉及诗歌与政治、诗歌与礼仪制度的关系。以民间歌谣和纬书廋语反映易代之际的历史变革和歌颂萧齐王朝的丰功伟绩,采用《诗经》为祭祀礼仪的制定提供依据,以优美的骈文描写"三月三日曲水诗会"的盛况也是《南齐书》诗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对《南齐书》中有关诗歌与政治历史变革、诗歌与礼乐制度关系和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的讨论有助于我们从更宽广的视域研究齐梁诗歌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南朝诗学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诗经》不仅是中国韵文的源头,诗歌的起点,而且是西周和春秋时代的人们给后人留下的一部全面反映当时社会情景的伟大史诗.它形式多样,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统治与制度,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而且,有许多诗文还与法律制度有关,以下对《诗经》中有关周代法制方面的内容试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安瑞 《华夏文化》2016,(2):49-50
正在老西安人的记忆中,八仙庵的庙会一定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焚香祷告的香客,威严庄重的神像都是关于庙会的难忘回忆。庙会,这种古老的文化活动,发源自上古社会的社祭活动:人们在对自然神与祖先神的祭祀中,往往集会来进行一些群体性活动。随着道教与佛教的兴盛,庙会由原来单一的宗教活动逐步转变为融宗教祭祀、商品贸  相似文献   

9.
《易经·井》卦中的"井"指墓穴,《井》卦原始说的是殷周时期宗教墓祭文化。从卦爻符号来看,内外卦(巽■、坎■)和互体卦(离■、兑■)都与古代祭祀有关;从卦辞和爻辞的内容来说,《井》卦描述的是墓葬祭祀的过程和祈求福佑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敬道"礼仪     
现在我们每年要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祭祀黄帝陵的礼仪活动.这种礼仪与祭祀神灵的宗教礼仪不同,它表达的是后人对于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表达人们对于认识把握了"道"的有道之士的景仰之情.其特点在于,它并不是崇拜神灵的仪式,而只是人们崇敬"道"的表现,它应该属于我国古代以来形成的"敬道"礼仪.  相似文献   

11.
乡村的狂欢节——社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水生 《寻根》2015,(2):36-38
鲁迅先生的《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文。作品通过记叙"我"幼时在家乡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天真率直、活泼可爱的农家少年形象,也展现了一幅江南乡村淳朴而欢乐的社日风俗画。读后,我们对古老的民间乡村社日不由多了几分向往。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每年都要祭祀社稷之神。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之神,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列入祀典。《白虎通义·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  相似文献   

12.
<正>对于周代以礼治国的主要思想内涵,《诗经·大雅·卷阿》道破其中奥秘:"有孝有德。"即周礼是从祖孝先王,发展出礼制亲亲尊尊的等级建构,天子、诸侯、大夫等各个阶层等级分明;又从敬天有德保民,为这种等级建构提供了一种正当性的根据,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理论构建,其目的正是为当时的西周统治服务。然而,周人"有孝有德"礼治思想指导下的政治实践,到春秋时期却面临着两重困境:第一,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宗教气氛充满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印度社会一直是个忠于宗教的社会,并因此而闻名于世。印度明的古老与神秘之处,就在于它的宗教。从吠陀前期一直流传至今,宗教已成为印度人生活的最高理想。印度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最终目的是宗教职责的积累。他们认为,印度社会与西方有着显差别,在印度人看来,西方社会注重经济和物质幸福,在一切活动中把物质幸福放在首位。而印度人则不然,印度社会注重宗教精神,一个人从出生就同宗教联系起来了。宗教不仅约束人的思想行为,而且宗教力图以神的观念解释世界和社会。在印度,一年中有366个节日。除了国庆节独立日,其余全部都是宗教节日。印度人往往在家里最主要的部位摆上一个神龛,供奉着自己所信奉的神。然而,  相似文献   

14.
《周南·关雎》和周代贵族的媵婚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诗经》首篇的《周南·关雎》,历来受到《诗经》研究者的重视。此诗就内容而言,所谓“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无疑是周代贵族婚姻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当时贵族媵婚制度的状况。媵婚制是西周贵族婚姻的重要形式,是当时血缘宗法制度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诗经》的产生,汉代以来流行"采诗观风"的说法,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汉代人是根据汉乐府制度的存在而产生的附会。本文从先秦文献记载、近出竹简《孔子诗论》以及相关人类学资料入手,辩明"采诗观风"制度言而不虚,并涉巫史祭祀和政治劝谏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文霞 《寻根》2010,(5):72-75
<正>2010年8月1日,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9处世界文化遗产。这项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共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嵩山中岳庙便是其中之一。追溯中岳庙的前身,应是周代建立的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当时便设有祠官,以主  相似文献   

17.
何巧云 《寻根》2009,(6):22-26
刘哗原、郑惠坚在《中国古代的祭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一书中指出:“所谓祭祀,简约地说,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致敬,以取得它们的护佑,消灾获福。”祭祀活动反映了群体社会的民间信仰。在留存至今的50万件(册)徽州文书中,有关祭祀活动的文书达数千件(册)之多。这些祭祀文书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上特别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的精神生活和信仰世界,对徽州社会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何巧云 《寻根》2008,(6):22-26
刘晔原、郑惠坚在《中国古代的祭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一书中指出:“所谓祭祀,简约地说,就是用礼物向神灵祈祷、致敬,以取得它们的护佑,消灾获福。”祭祀活动反映了群体社会的民间信仰。在留存至今的50万件(册)徽州文书中,有关祭祀活动的文书达数千件(册)之多。这些祭祀文书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上特别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徽州人的精神生活和信仰世界,对徽州社会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华夏文明的人文理性精神,奠基者为制礼作乐的周公。"礼"作为人文理性精神的鲜活体现,展示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以"六礼"为中心的聘娶礼,在周代贵族阶层中广泛流行,并逐渐向下层民众渗透。《仪礼·士昏礼》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周代士阶层的婚礼仪式,昏就是婚的意思。这一仪式分为婚前的六礼与婚后拜见公婆两个部分,后人也基本按此进行。一、以媒人为桥梁的婚前仪式《仪礼·士昏礼》中记载:古代的婚前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  相似文献   

20.
<正>《诗经》中的《淇奥》篇,《毛诗序》称"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其实,对于这首时间、地点、人物都无明确指示的诗来说,卫武公只是一种宽泛形象下被选取的特例,我们更应关注的也许是这种被泛指的君子形象所反映出的周代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结合传统阐释和现代注解,梳理了诗中描写的对象,即在注经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