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为新的政治提供了哪些前提? 周展安(以下简称周):二十年前,您在写作《预言与危机》以及《中国的“五四”观》的时候,在写作方法上,一方面是动态的历史分析,另一方面似乎更倾向于一种共时的、结构性的分析方式。而在近来的研究比如《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五四”时代的思想战》等文章当中,似乎是动态的历史分析的意味更浓一些,“五四”是作为一个运动、一个内涵丰富的事件(event)被看待的。不知道我这种理解对不对,或者请您谈一谈您在不同时期的“五四”论述有些怎样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论“五四”新文学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把“五四”多元的文学观念概括为决定论、功利论、审美论、表现论和白话文学等五大文学观念,根据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批评家观察文学的相位及相位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分析了“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论述了“五四”诸文学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联系。最后,文章超越“五四”文学观念本身,引出了观察文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更替,“五四”精神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生生不息。在新时代条件下,要弘扬“五四”精神,离不开有理想、有责任的青年学生,他们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爱国情怀、努力学习先进理论、坚定理想信念与时代同发展,不断开拓创新、注重实践和奉献,做到知行合一,使“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对新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化的同时,对新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五四”完成了反帝和提倡科学的历史使命,但是还有一个使命没完成,就是民主的使命。要继承“五四”,就要反思历史的功过,必须有一个纠过的任务,即把打倒孔夫子、全盘反传统这个偏纠正过来,应该把最根本的“仁”道树立起来,才可重塑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新文学家们在决绝地反传统时,又不自觉地传承着传统文人的历史品格,形成了基于民族危机感的忧患意识;在个性解放的大潮中,又形成了基于青年敏感性的浓重的感伤情绪;狂飙突进的时代氛围和旧文学阵营的强大,使他们普遍有着激进的心态;随着中国现代史上政治斗争和内忧外患的加剧,“五四”作家们因为写作的幼稚、空洞而走向了十字街头的徘徊。  相似文献   

7.
巴金逝世曾经被宣布为“五四”传统的“终结”,这样的思维逻辑恰恰表现出了我们与“五四”传统的深刻的隔膜。在纪念“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的今天,重新检讨巴金这样的“五四”老人的文学价值,恰恰是我们重新认识“五四”传统的最好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五月值得赞美,因为它属于春天,也属于青年。铭记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则是这个春天赋予青年们的光荣责任。从救亡图存到求富求强,今天的中国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之重一如1919年之五四青年,但身份已然不同:昔日积贫积弱旧中国之青年,已变为今日和平崛起大国之青年。身为“大国青年”,又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孙红震 《天中学刊》2005,20(4):91-93
科学是“五四”时期新思潮向传统势力宣战的两大旗帜之一。“真”是科学的本质,科学思潮在当时强大的渗透性与潜在的导引作用以及“五四”文学先驱对科学的崇奉使得“五四”小说家在创作中注重于对“真”的展现,即求“真”。写实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均是如此,只是二者对“真”的追求在表现形态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80年了,世界形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五四”时期的爱国精神,反封建精神及理性主义精神在今天仍然闪烁光芒。继承“五四”爱国传统,弘扬“五四”精神,召唤民主与科学,是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伟业,是中华民族跨入21世纪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五四”新文学中的象征主义作品进行了系统的爬梳,然后将中国现代象征主义与西方象征主义作了详细的比较。文章认为,“五四”文学革命催生了白话新文学,新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就与象征主义结下血缘。“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是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结合的产物,但有别于西方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象征主义重主观轻现实,重形式轻内容,重审美轻功利,而中国“五四”时期的象征主义却与“五四”精神相一致,重社会功利,重思想内容,基调高昂,并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相融合。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和评价“五四”,始终是八十年来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关注点。困而对八十年来“五四”观的梳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在揭示“五四”观历史延伸脉络的同时,意在对八十年来的“五四”观给予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要刊视点     
《上海教育》2009,(10):3-3
回到1919 “五四”不仅仅是德先生、赛先生的粉墨登场,“五四”也不仅仅是一曲简单的爱国主义赞歌。“五四”之复杂,如同一个各种新思潮和新主义的实验地。而“五四”所呈现出来的种种话题,至今仍有历史回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1927年初,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香港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称他是“中国的高尔基”。鲁迅的精神沟通了香港人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16.
辜鸿铭作为一个晚清留洋学者,其“西学”在中国的贯彻实施却未必比严复等人更彻底,思想反而趋于保守与矛盾。文章通过对“五四”时期辜鸿铭的中西文化观的解读及其反思,可以看到,他反对“五四”运动,而宣传“中学”与旧礼;他提倡“中国文化优越论”,与当时的“中西调和论”与“复古主义”和而不同,从而折射出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冲突剧烈的背景下,部分中国学者对近代中国文化的走向所持有的矛盾心态和复杂情愫。  相似文献   

17.
对“五四”乡土小说兴起原因的研究,一般只注意从作和他们所处时代化背景及艺风气这一角度着手,读作用的研究成了盲区,而且对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论述也仅局限于“现实主义”学创作手法的深入生活,未免有些狭隘。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应是包括各种思潮和艺术主张在内的整个坛的发展趋势,那么“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怎样顺应这一趋势?读又起着怎样的作用?章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乡土小说”崛起“五四”坛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思潮对“五四”时期戏剧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的本质属性,更取决于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以及它的被接受和吸纳的程度。“五四”时期没有产生意义上充分的浪漫主义剧作。浪漫主义之于“五四”时期戏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创作方法上。  相似文献   

19.
《青年教师》2007,(5):2-2
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今天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青年英模致以崇高的敬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经典散文。本文试从“五四”精神的发生和落潮来解读朱自清写作《背影》的动机。“五四”个性解放的思潮鼓舞着朱自清走出封建家庭,成为“弑父”者之一。但是“五四”一代固有的精神焦虑,即自由、民主的追求与自小受到的中国传统“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教育形成激烈矛盾。随着“五四”运动的落潮,社会风气向传统回归,在朱自清的思想中,传统的“孝道”取代激进的个性追求,于是产生了《背影》这篇“忏悔”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