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文化由复甦而踏上繁荣。在史学界里,史学史的研究,成绩十分显著。不但有了专门刊物《史学史研究》,而且出了一批史学史的专著和类书。目前,史学史的研究,我国实居世界领先地位。今趁拙作《中国古代史学史略》即将问世之际,就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抒管见,敬请史学界同志教正。(一)什么是中国史学史?它的任务是什么?它应当包含哪些基本内容?一些学者,尤其是解放前的学者,把史部目录学或者历史文献学当成中国史学史,  相似文献   

2.
杨翼骧先生是著名中国史学史专家,1939年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立志研究中国史学史,一生在史学史教学、研讨和学科建设上做出杰出贡献。他具有明哲守正的节操、孤标特立的风范,这在当代史学界,是值得敬仰的。今存杨先生的中国史学史手稿,虽未成书,但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那一代老一辈学者多所周折治学历程的写照,对此予以梳理、总结,可以化作进一步做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史学发达的国家,但对史学发展史的研究,迄今仍较薄弱,特别是近现代史学史研究方面的论著更是寥寥无几,近几年史学界重视中国史学史研究,先后出版了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白寿彝的《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和仓修良、魏得良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等专著,但大都围绕在古代史学史部分。因此,开展中国近现代史学史研究更显得迫切而又艰巨。最近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吴泽教授主编,袁英光、桂遵义教授编著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册),洋洋数十万言,可谓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开创之作。中国近代社会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八十年的风风雨雨激荡起各种思潮,在史学领域有着充  相似文献   

4.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具有源远流长的史学。这一份十分珍贵的史学遗产,亟待史学工作者给以科学的总结,以便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历史科学,为四化建设服务。最近喜读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仓修良、魏得良同志所撰《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下称《简编》),感到这是以很大努力写成的一部有见解的中国古代史学史。虽云《简编》,其实是一部系统的、内容翔实的颇具特色的史学史专著,很值得向读者作一番评介。(一) 本书最大的优点和特色,是从中国古代史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阐明它的客观发展的规律.作者认为,要撰著中国史学史,就是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史学上关于史学史的观念有长久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史观的传播和学术史的发展,在这个观念的基础上,史学界提出了研究和撰写中国史学史的目标。自30年代至今,中国史学史研究经历了草创时期、活跃时期和建设时期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学术影响。世纪之交,中国史学史研究面临着走向新的理论高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刘开军 《巢湖学院学报》2007,9(1):135-136,144
著名史学史专家杨翼骧先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别人对他从事的史学史学科的疑惑:“中国史学史这五个字中有两个‘史’字,令人难以理解,是‘中国史’的‘学史’呢?还是‘中国史学’的‘史’呢?”①意思是说解放前史学史学科不受重视,解放后仍有人不明白史学史是怎么回事。经过近几  相似文献   

7.
魏应麒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知名的史学家,他撰写的《中国史学史》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著,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魏著《中国史学史》,在编撰上,注重对中国史学整体发展特征的总结;在章节设置上,注重揭示不同时期中国史学存在的内在联系;在体例安排上,采用"以类相从"的编撰方式。作为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史学史专著之一,对其编撰过程与编撰特点的系统考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史学史早期的编撰情况。  相似文献   

8.
张光宇 《天中学刊》2013,28(1):115-119
乔治忠《中国史学史》是其数十年学术成就的一次总结,既有对中国史学史研究中一些谬误、讹传的纠正,也有对中国史学史传统问题的新认识、新观点,更有对史学史著述学术研究前瞻性的体现.我们应注重史学史学科的建设,早日建立史学评论、史学批评的体系来净化学风,并不断扩展中国史学史的研究领域和创新教材体裁.  相似文献   

9.
修习中国史学史,于《晋书》多有疑难,因作研究,勉成一篇。谨以乞教于师友同志。倘蒙指正,则岂独笔者幸甚,或且有助于《晋书》研究之深入也。(一)何时修撰《晋书》唐朝何时修撰《晋书》,说法历来不一。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点校本之出版说明持“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说。一九七九年版《辞海》持“修于贞观十八年至二十年间(644——646)”说。诸家史学史多持后说,如金毓黻《中国史学史》、李宗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柴德赓《史籍举要》、朱杰勤《中国古代史学史》等,持前说者仅见刘节《中国史学史稿》。然而,认真查究下来,《晋书》实应始修于贞观二十年,而非十八年。  相似文献   

10.
《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卷是在杨翼骧先生《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册的基础上,由其弟子乔治忠及再传弟子朱洪斌订补而成的。订补工作细致扎实,特别是对资料系年的整改用力甚勤,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在保留《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主体原貌的前提下,《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前三卷还增补了许多重要资料,融入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内容。《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的完成是继往开来之作,为中国史学史的深入研究铺垫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史总是受到史学理论提出的时代课题的激励。体现着史学理论的当代性,史学理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史学史的认识就进到何种程度。可以说史学史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和史学理论的进程相一致的,史学史的演进体现了史学理论的演进。近代史学史的产生,充分说明这一点,如近代科学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史就是在近代史学理论出现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之后发生的,梁启超提出了新史学之后,才有资产阶级的新的中国史学史的出现。梁启超首先提出要做中国史学史,至少应该包括四部分:一、史官;  相似文献   

12.
继承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理性的魅力 ,举其重要者如 :一是关于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理论。二是对史学史领域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如史学遗产、对于历史本身的认识发展过程、史学的社会作用的发展过程、史学史对于历史教育的意义、探索中国史学发展规律、史学与经学及子学的关系、怎样看待史学史的古今论述、中国史学史的分期问题等。三是发展史学史研究的设想 ,如研究兄弟民族史学史 ,进而把中国史学史写成全民族的史学史 ;进一步研究、撰写外国的史学史 ,如国别的、地区的史学史 ;编写出实用的教材 ,编写史学史丛书 ,编辑《中国史学论著选》,撰写全书6册的《中国史学史》等 ,都包含有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国内史学界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甚为活跃,在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近代史学史、公众史学与口述史等方面,佳作频出,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学者们利用丰富的史料,从多个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推动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深入,但同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树民先生既能潜心读书,又好作深沉之思,坚守“胸怀全局,行守本位”的学术理念,在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推出了以《中国史学史纲要》为代表的成果后,继续深入进行史学史研究,成果别具特色,自成一家。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材是一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教材,面向全国各高校历史学科的学生所编写。与其它中国史学史著作相比,这部教材有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门学科 ,中国史学史是在 2 0世纪 2 0年代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 ,与中国史学遗产和史学史因素的丰富、史学的近代化、教学的需要、社会的关注均有密切的关系。它可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两个阶段。它的发展史表明 ,史学史研究的进步与科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 ,是成正比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自梁启超提出关于中国史学史的基本设想以来,它刚刚走过近九十年的历程。按照研究的特点,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史部目录学、历史要籍介绍式的研究阶段","综述一个时代、一个时代之史学面貌的阶段",以及"探索史学  相似文献   

18.
史学科学化是近代中国史家的一致追求,也是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标志。尝试从史学科学化的角度考察近代中国史学的行程,是近代史学史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可为重写近代中国史学史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教授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2005年上半年,邹兆辰教授对瞿林东先生进行了访谈,2005年11月又补充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0.
唐人许嵩所撰《建康实录》二十卷,长期以来,未被人们重视。这不仅表现在魏晋南北朝史籍被不少人点校的情况下,该书一直无人问津;而且表现在许多史学史著作也不提该书,如刘节先生的《中国史学史稿》、尹达主编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仓修良、魏得良著的《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陶懋炳先生所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略》等等,均未述及。这些情况显然与今天学术发展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中华书局张忱石先生鉴于上述情况,积数年心血,不声不响地勤奋耕耘,对该书进行了点校,并作评述长文,拔该书于隐废之薮,仅此一点,就充分表现了点校者识力之高明。张先生对该书的点校给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所带来的种种便利,至少是每个研治魏晋南北朝史者应深致敬佩和感戴的。且张忱石先生(以下简称张氏)点校此书,从其点校说明到点校方法,其与一般古籍点校相较,多有新见、推进和创建之处,因思予以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