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起源于欧美,它是借"西学东渐"之风,通过对国外(主要是欧美和日本)教育社会学理论著作的译介,在中国从无到有渐渐兴起的。国外教育社会学的译介与导入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来说,既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必经的过程。近代学者正是借助这些译著,通过吸收和借鉴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建构出我国自己的教育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认真总结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译介和导入,有助于我们对这门学科建设有更加清晰的历史认识。  相似文献   

2.
赵枰 《文学教育(上)》2013,(21):110-111
中国古诗向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经几个世纪,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本文试图从改写理论出发,运用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因素,以中国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和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从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汲取灵感,大量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为例,来分析中国古诗英译中译者对于原诗进行的"改写",以及这种"改写"所达到的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西方教育科学的传入和本土教育实验的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教学法的早期探索。对具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杂志》进行分析表明:近代中国教学法的早期探索主要表现为译介传播国外教学法及实验创新本土教学法。在其探索过程中,重视实验的态度、强调儿童的心理、引介与创新并重、教法与学法渐融是其主要特点。近代中国教学法的探索启示我们:在教学法探索与改革过程中,要释放本土教学思想活力,加强教学法研究,在朴素与创生的张力中,使教学论"顶天立地"。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诗歌深得近代日本文化之精髓,与西方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中国近代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诗中忧郁的情调是日人哀物性格、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思想与近代中国主情诗歌的融合;静美的品格表达了大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并打下了西方文艺思潮涤荡下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烙印;平淡的话语传递了清新的情思,将日本文学言文合一的倾向引入了中国诗歌领域。其忧郁、静美、清新的诗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序曲。  相似文献   

5.
政治小说是中韩近代新小说的开端。中韩近代小说家从相同的国情和传统文学观念出发,为救亡图存的政治理念不约而同地从日本译介过大量的政治小说,以此为基础,两国各自开创了自己的政治小说。这类小说大大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强调了小说对社会的作用,重视小说本身的价值,与传统的"诗文"为正统的文学观相比较,无疑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学革命",从此政治小说在中韩近代文坛上拉开了"新小说"的帷幕。  相似文献   

6.
庞德被誉为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发明者",对中国古典诗歌极为推崇。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和译介,庞德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日臻成熟。本文拟从比较文学的视角,介绍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有翻译传统的"翻译大国",近代以前大量翻译中国文化,近代以后又大量译介欧美文化。日本之所以有这种翻译传统,是因为日本自古在地理和文化上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不得不向位于世界中心的大国学习,以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相似文献   

8.
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学者就开始翻译研究拜伦的诗歌作品.到二十世纪初,大量的拜伦诗歌被翻译介绍至中国,并在五四前后形成一个高潮.此后,拜伦诗歌的译介研究一直是中国译界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以1919年-2000年间拜伦诗歌在中国的译介情况为基础,研究拜伦诗歌在二十世纪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从拜伦及其诗歌特质探讨诗歌翻译活动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充满活力的时期,当时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小诗"。周作人等近代文人对俳句的译介和借鉴,促进了"小诗"在形式技巧的运用、意境情调的营造及美学思想的渗透等方面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梳理1979~2010年间新时期中国本土女作家作品英译实绩的基础上对比本土和英语世界两种不同的译介路径,考察各自的译介性质、目的、特征以及策略,并着重从政治、性别和审美诗学三个维度阐释英语世界的译介行为,探究其诠释偏好以及背后的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渊源,展示因此构建的中国女作家作品样态,解释与本土原始图景之间的差异和错位;从性别研究的角度考察本土译介行为,凸显官方身份与性别政治之间的交织与利用,揭示官方声音对女作家性别身份的借用,突出本土构建正面自我形象的努力,以期认清“他者”之成见,厘清他我之关系,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促进了重庆现代诗歌进入多样化的发展新阶段,不仅以诗歌的个人创造展现出重庆形象,而且以诗歌的的区域发展引导着中国现代诗歌的阶段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各民族相互影响和促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古代日本人曾经吸收中国文化推进了本国的文明进程,创造和发展了民族文化;近代和现代,日本学术界展开了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宏大工程,全方位、多元化、多方法论的研究,创造了学术昌盛、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日本人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有益的养料,融合于自己的血液,推进了日本民族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百年中国新诗诗体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国新诗发生之中寻找到深层的答案。新诗的发生,把旧诗推向对立面,造成百年旧体诗创作始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造成百年诗体建设的偏狭;发生期新诗在体式上的特征就是“自由”,造成百年自由诗体的强势地位,制约着其他诗体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定型或准定型诗体;新诗发生期对外在格律形式的轻率否定.成为一种定势思维,制约着新诗格律的探索,百年中国走过了一条新诗自由化把律化推向边缘的诗体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诗歌比较为手段,对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和歌、俳句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梳理出日本诗歌在承袭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有其偏狭而独特的发展:题材更狭窄,形式更凝炼,审美更纤细.  相似文献   

16.
晚清诗界革命深受日本启蒙诗歌影响:一是走日本启蒙诗歌学习西方诗歌的道路,由是晚清诗歌创作获取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性视野;然而,诗人接受域外学资源时特殊的民族化心理,使晚清“欧洲意境”诗歌与日本启蒙诗歌相比,质地迥异。二是以日本启蒙诗歌通俗化特征为取向,日本启蒙诗歌有助于晚清诗界开启大众化序幕以获取大众化启蒙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诗形式观念的确立得益于译诗的启示:一是在观念上,译诗显示出来的新型诗歌的文体特征冲击甚至瓦解了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观;二是在形式上,译诗是早期新诗形式观念的实践者,是新诗的参照和模仿对象,促进了新诗形式的多元化;三是在创作上,译诗逐渐成为中国新诗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带来了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式资源,诗人的译诗过程也为他们的创作积累了形式经验。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一方面解构了中国正统的诗学观念,另一方面又继承了传统诗歌中的非正统的诗歌观念,同时又接受了西方现代自由诗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现代语体诗观念。强调自然的言语、自然音节,追求以文为诗,强调诗体形式与思想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其语体诗学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学界在诗歌语言的特点、诗歌语言与其他语言的比较、诗歌语言的词汇、诗歌语言研究的角度或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应认识到从语言学角度研究诗歌语言的重要性,尤其是研究现代诗歌语言词汇将对现代汉语词汇及语体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早期现代长篇叙事诗是现代叙事诗最初的花朵 ,不可多得的菁华之作。它不似现代抒情诗一刀挥断与传统诗歌的脐带 ,而是以较为亲和的姿态 ,表现出与传统叙事诗同源的民间情结。本文试图揭示其情结之处诗人以现代立场和眼光对传统的承继和发扬、创新与丰富 ;展示民间的滋养所给予叙事诗的色彩、芳香和情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