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悲剧是诗艺的高峰。词作为诗歌的一员,最适合表现主体的悲剧审美体验。半塘词正是王鹏运悲剧人生的写照,是其国忧家难的悲歌。他生活在“天地日流血”的晚清时期,亘古未有的变乱,国家的败亡形成了浓烈的时代悲剧氛围;命乖运蹇的遭际更增添了人生的悲剧性。悲剧性时代和人生化育了他的审美心态,形成了观照世事人生的悲剧情感积淀,释放在词中,主要体现为曝怀君国,失志不遇、感逝伤离、羁旅怀乡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苍凉"是张爱玲在其文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蕴涵了其悲剧审美趣味及审美追求。"苍凉"悲剧思想的生成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艺术个性、中西文化修养密不可分。"苍凉"悲剧思想既继承了西方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悲剧传统,也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与传统美学的悲剧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悲剧理论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3.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间"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美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的稼轩词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作为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 辛弃疾在其艺术创作中努力追求一种崇高、壮大的艺术风格。“有心雄泰华, 无意巧玲珑”,[1 ]是这位以词笔当长剑的英雄兼诗人对自己审美理想的生动表述。辛弃疾身处的悲剧时代, 他的生活经历和他的“英雄情结”是其审美理想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半塘之大     
王鹏运生逢末世,蒿目时艰,对君国命运的眷顾,对社稷民生的关注,形成了忧危沉痛的君国情怀与悲剧情结,造就了半塘词特有的重大题材和意旨,偏嗜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笔力遒劲,气势恢宏,境界阔大的审美风貌,从而成就了"半塘之大"。  相似文献   

6.
论北宋词的审美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词具有浓郁的审美悲剧意识,其生存样态包括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产生这种审美悲剧意识,主要是时代悲剧心理,词体对悲情的宣泄功能,悲音为美的美学传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多姿的古典诗词中,“水”属于重要的审美对象之一。秦观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感情,对水意象情有独钟,在他词的创作中,水意象总是伴随始终,成为情感积淀的重要载体。他词中的水意象,常常透露出人生的种种愁绪,表现出生命的压抑和哀愁,浸染着他情感世界中浓厚的悲剧意识。柔婉绵长的水意象,造就了秦观词凄迷柔婉的意境,表现出他敏锐善感、纤细幽微的词心。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词人,其词风格凄清、哀婉。这种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缘于他词作中意象的选择。在他笔下即使生机勃勃的事物也备受磨难,处于一种残缺状态。这独特苍凉的意象群正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对悲剧生命的深刻理解。他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与其词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悲剧的生活导致了那些悲凉意象的产生,而残缺的意象又折射着他缺失的人生。文章从纳兰性德词意象的选择入手,从其词纷纭多姿的意象世界中反观其内心悲剧性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9.
南唐后主李煜是众所周知的伟大词人,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了流传千古的绝唱。李煜的词可以以南唐灭亡为界限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尽管前期与后期创作有较大的变化但他的词始终蕴含着悲剧意识。我认为前期的隐性悲剧意识与后期的显性悲剧意识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李煜独特的性格、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与灭国之耻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是这样一个敏感多思的君王用他的词创建了一个让世人体会到他内心深处的独特世界。本文对李煜词中的悲剧意识的体现及形成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吴尚贤是清代乾隆年间石屏州人,著名茂隆银厂的厂主,曾说服缅甸向清廷纳贡,在佤族地区有很深的影响力。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获取功名、跻身上层社会,但是最终的结果是"饿死狱中"。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而造成其人生悲剧的根源就是其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相似文献   

11.
诗文融合是中国长篇小说最初形成时的一大特色,诗意和感伤是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共同追求的美学意蕴,但它不是一种模式化的诗意,而是气势磅礴的诗意、"碟儿碗儿"的诗意和精神上的诗意。中国人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世界观,又加之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构成明显对比,这样在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中就形成了一种悲剧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李之仪词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论发展至北宋后期,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个时期词学论坛上的重要议题是关于词的本质特征及本色论的讨论,李之仪以其独立思考与积极开拓的精神,表明了自己的词学思想,即:以花间为宗的词体特征论、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和“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审美理想、才情并重的创作本体论,他的词学思想具有历史进化的意识,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张力的动态性结构,李之仪的词学思想是北宋词学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纳兰词之所以动人心弦,主要因为其词以情感内容的真切和艺术表现的哀婉取胜,展示人间的至性至情,体现了悲剧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哀怨伤感与真切自然是"纳兰词"的整体词风。本文将着重论证其词风的这种兼容性,并进一步分析其边塞词及咏物词所蕴含的哀愁意蕴。  相似文献   

14.
王翠翘一生中的诗意彰显、命运多舛的波折历程以及最终团圆的欢喜结局,实则昭示着"持情以合性"的悲剧内涵。王翠翘浓烈的情感表达与"天命不可违"之间巨大的矛盾张力更凸显了文章的悲剧意蕴,也引发对悲剧内涵的深层探究。  相似文献   

15.
在海明威研究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海明威研究中,人们对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迷惘"情绪、悲剧情氛和悲剧意识都做过足够的探讨与研究。然而对于隐藏于其文本中凝重的悲剧精神却至今无人问津。本文将从文化诗学角度出发,以美学悲剧为切入点,通过对其不同时期小说的"价值阅读",挖掘、展现遮掩在其"迷惘"冰山之下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词中的意象具有奔腾飞动、雄壮凌厉、奇伟不凡的特点,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壮美、雄强的阳刚美和刚健有风骨的自然美。在他的笔下,洋溢着生命的激情、独特的个性,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发有为,表现了奇崛伟岸、光辉峻杰的人格美,抒发了时代的豪情。  相似文献   

17.
秦观是北宋时期新旧党争的牺牲品。他学务经世 ,名重当时 ,却生不逢辰 ,“为世所弃” ,命运乖蹇 ,道路坎坷。先则为亲老之命 ,生计所迫 ,奔走于科举之中 ,中进士时已三十七岁 ;继则“京国鬓如丝” ,入仕后仅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等小官 ,还受党争所排 ,备受诋毁 ,叠遭贬谪 ,忧郁伤怀 ,终于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对于这样一个有才华 ,有抱负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应还他以历史公道。他的经历又一次地记载了一个优秀人物在那个可悲的时代里走完他坎坷道路的完整过程 ,这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是时代的悲剧 ,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辛弃疾悲剧人生的分析 ,探讨其悲剧人格构成。其抗战爱国人格、高洁刚直人格、深沉忧患人格对社会主流人格的超越决定了其悲剧人生的必然性。并探讨了这种人格的形成渊源。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隐逸词,这些词蕴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艺术张力。在他的这些词里,我们看到一个英雄的辛弃疾和隐士的辛弃疾彼此交战力求超脱的形象,悲慨、苍凉底色下的超旷放达是他隐逸词的主体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试谈李煜前期词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前后期词作贯穿着同一种底色——悲剧意识。亡国前他因为天赋的敏感和深思已形成了悲剧意识,亡国后的遭遇则是悲剧意识在他自己生活中的证照。他这种悲剧意识与他的天赋、早期遭遇和特殊的历史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