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 ,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 ,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 ,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 ,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王朔"新京味小说"的叙述方式彻底摆脱了以往"京味"小说的建构程式和审美规范,建构出一种迥异于旧"京味小说"的叙述模式.这一点在其小说文本对叙述者的设置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小说大量设置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是一种"另类"形象,从根本上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正面价值.同时,其小说叙事具有强烈的"倾诉性"特征,叙述者"我"本身反映出作家强烈的反讽倾向.这些叙事特征都从某些侧面拆解了王朔小说文本的深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比较特殊的读者群体,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一般读者的倾向。由于校园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年龄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偏爱从实用倾向阅读和解读小说文本,从小说人物的比较中寻求一种自身的心理优越感,从小说所展现的复杂关系中寻找自我的社会定位和情感定位。读者主体精神的过度介入,导致对小说文本的种种误读,因而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接受和解读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4.
作为比较特殊的读者群体,大学生接受小说文本往往表现出不同于一般读者的倾向。由于校园生活环境和特定的年龄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偏爱从实用倾向阅读和解读小说文本,从小说人物的比较中寻求一种自身的心理优越感,从小说所展现的复杂关系中寻找自我的社会定位和情感定位。读者主体精神的过度介入,导致对小说文本的种种误读,因而教师应积极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地接受和解读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5.
小说文本的阅读,要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体验、价值传递等与文本的言语实践规律、艺术表现方法相融合,从深入的细读中,发掘其语文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乡土作家,其乡土小说表现出了极大的现实热情和当下关怀。但我们也从中发现了一种分裂性。一方面,贾平凹作为一个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对农村怀有炽热的情感,对乡村文明或传统文明有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他毕竟在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具有受都市文明渲染的观念意识和价值立场。所以他具有乡村文明和城市文化的双重因子,而这二者常常表现为矛盾冲突,使他常常在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之间徘徊,这就造成了贾平凹主体人格的分裂性。主体人格的分裂性反映在其乡土小说中就造成了他的乡土小说的分裂性。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叙事问题上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与改造: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的运用使革命意识形态获得了有效的传达;另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自身的特性使它溢出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而拥有了自身的存在意义,革命意识形态对其表现出规范与制约.在革命与传统的二重奏中,二者交相呼应而又互相抗争,形成了当代文学叙事的新传统,这一传统又潜在影响了至今的某些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8.
所谓文本缝隙是指一篇课文在文本形式、结构、语言、情感、思想等方面表现出的不一致与不和谐的地方;寻找文本缝隙是文本细读的一种方式,也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缝隙的目的,一方面是在不断挖掘作品的隐含意蕴中深入地理解作品本身,另一方面是在还原与重构中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才情的女性作家,萧红的小说在文体上表现出独特的素质,即诗化和散文化的创作风格。从叙事语式看,这一风格一方面使她的小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抒情的、感性细腻的情调,另一方面也透视出作家基于深刻反思层面上的独特生命体悟和洞察。萧红的后期作品《小城三月》,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一段凄婉的情感悲剧,其独特的时空构形表现出女性作为“他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焦虑,是萧红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启蒙思想中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以一种特殊的形态整合,共同建构了孙犁的人格与价值系统,表现在其小说的悲剧意识中,一方面是暗合了鲁迅等新文学先驱在“人的发现”的过程中对悲剧意识的开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传统诗学中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本质的继承。尤其是晚年对传统思想的回归,使其小说在呈现出富有抗争精神的同时也显示出一种寻求和谐的优美特质。  相似文献   

11.
处于边缘地域的东北作家迟子建,其小说中"民间性"的发生与流变过程,似乎总是在与时代语境进行显现或潜在的对话。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一方面在文本中流露出鲜明的"民间性"特征,即地域性、民俗性与日常性;另一方面文本中的"民间性"特征,又因与时代语境积极互动,呈现出不同的民间文化形态。迟子建小说的独特性,就在于"民间性"不仅是建构其小说文本的方式,更在于"民间性"内涵的丰富,拓展了其小说的审美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2.
耽美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形式之一,在当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和繁荣态势。然而透过繁华的表层,不难发现耽美小说正在陷入创作的困境,作品数量繁多而质量堪忧,造成读者选择文本的困难。同时由于商业化产出和"速食"审美,导致文本的情感价值缺失,耽美小说下一步的出路该如何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创作难题。  相似文献   

13.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14.
耽美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形式之一,在当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和繁荣态势。然而透过繁华的表层,不难发现耽美小说正在陷入创作的困境,作品数量繁多而质量堪忧,造成读者选择文本的困难。同时由于商业化产出和"速食"审美,导致文本的情感价值缺失,耽美小说下一步的出路该如何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创作难题。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怕学文言文"实际上是学习态度的表现。学习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成分,是在认知基础上,以情感为核心,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学习态度的成因与文本、教师及学生有很大关系,要转变其学习态度可以从三个构成成分入手,即树立正确的认知、形成积极的情感以及选择合适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逻辑思维里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既肯定又否定,形象思维对同一对象却可以同时既爱又恨,既同情又气愤,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现实情况和情感态度来。所以,一个人物典型、一种艺术境界,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和情感意义,经常不是仅用好人坏人、肯定否定两种逻辑判断所能穷尽无遗,形式逻辑的排中律(非此即彼)在论述小说人物多重性格时,有时会失去效用。  相似文献   

17.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名人故事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较为常见,作为文本素材,其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了情感教育、文化教育的双重价值: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其还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意识进行开发,提升语文素养,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名人的成长心路历程,为个人的未来发展选定榜样。本文从小学语文名人故事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展开探讨,思考如何针对名人故事类文本落实阅读教学,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老舍在小说创作中表现出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这在叙述中体现为叙述者的个人化努力与小说的公共性之间的分裂。老舍潜在的世俗情感使他在人物塑造上呈现出“善恶”的二元对立模式,在价值评价标准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的善恶观。此外,老舍自小深受侠文化的影响,在其人物身上也体现出古道热肠的侠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寄寓了老舍试图从民间精神重塑民族性格的企望。  相似文献   

20.
小说和电影都属于叙事艺术,很多电影的拍摄都离不开小说。但是电影又不是对小说文本的直接复制,而是根据电影拍摄的需要,或者创作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对小说文本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动,这样的变化对于不同文本情感的表达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活着》这部笼罩在悲剧之中的小说和以这部小说为基础改编拍摄的电影悲剧情感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本文从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个体体验"与"叙事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悲剧精神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