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叙事结构的多元化看第四代电影的创作追求与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的叙事结构又可以称之为文本结构或影片总体结构。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叙事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但对观众而言,结构并非直观可见的。第四代电影冲破传统戏剧式电影结构的束缚,积极寻找新的电影表达手段和叙事技巧,完成了中国电影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已深深扎根于各项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心理,并作为各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影响着历代中国影人。陈凯歌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佼佼者,他在传承由费穆开启的电影意境探索之路,借鉴了水华、崔嵬、吴贻弓等电影人的风格之路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影像之路。本文以陈凯歌前期电影为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1993)从陈凯歌前期电影意境的形态、创作手法两方面展开论述,探析他在中国电影意境方面的成就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霸王别姬》是陈凯歌最有代表性的影片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影像呈现,精妙的叙事结构和丰富多意德影像表达,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戏剧与现实的浑然统一使得这部影片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本文主要围绕影片中京剧唱段与人物现实境遇的对应关系对影片的结构作了细致分析,同时对影片主题也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霸王别姬》是陈凯歌最有代表性的影片之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影像呈现,精妙的叙事结构和丰富多意德影像表达,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戏剧与现实的浑然统一使得这部影片成为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本文主要围绕影片中京剧唱段与人物现实境遇的对应关系对影片的结构作了细致分析,同时对影片主题也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由于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张扬,无论在创作理念、叙事手段或电影语言的运用上,都体现了对传统电影的背离与决裂,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突围与跨越。无论是八十年代探索创新的影像美学时期的影片,或九十年代多元并存的自由美学阶段的作品,都以一种新的精神风貌和姿态样式步入国际影坛,实现了中国电影的世界之旅。  相似文献   

6.
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特吕弗和阿斯特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响中国改编电影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电影评论界开始更加关注导演的改编影片的艺术个性表达以及艺术技巧创新,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拍摄的许多作品中也能发现作者电影的特征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也推动了作者电影理论对中国导演的巨大影响力,本文从其改编影片赵氏孤儿为切入结合陈凯歌其他作品来研究其对作者电影探索。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是中国电影改编不可或缺的艺术资源,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电影改编的意义走向:传统叙事因其具有跨越历史、跨越文化、跨越媒介的特性而纵贯于中国电影改编史;原型叙事为电影改编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经验;教化传统是电影改编无法回避的叙事立场,它不仅为电影改编提供素材,而且提供成熟的叙事经验或策略;传统叙事美学常常成为电影改编的美学向度,两者存在着传承与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的萌芽与生长,始终面对着中国传统戏剧这一巨大的参照系,无论是对它的肯定、继承(“影戏说”),还是对它的突破、背离(“影像说”)。作为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费穆以自己的创作探索、实践着电影在戏剧的提携与烛照下凸现自身独立艺术品格的可能性,其巅峰之作《小城之春》在艺术手法上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巧妙化用和超越为今人所赞叹、激赏。  相似文献   

9.
<梅兰芳>作为陈凯歌的又一力作,在秉承其艺术电影的基础上,成功的融合了电影的艺术与商业因素,通过完整的"三段故事",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具有伟人情怀和凡人情感的梅兰芳这一艺术形象,本文将着重从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影像传播等角度分析影片的深刻精神内涵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从电影语言的新旧之辨到对谢晋电影的批判,从对第五代 探索影片的评价到对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的争辩,中国电影的现代转型历程一直伴随着现代影像 美学与传统戏剧美学,现代文化意识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之争。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创作逐步 形成重影像轻叙事重电影意识轻文化意识的风气,新世纪初一些理论话语开始对现代性转型偏 颇进行反思。在梳理这一中国电影现代性问题史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电影转型历程中矫枉过正 的真正原因,指出文化意识的现代性建构是中国电影尚未完成的任务,现代性仍将是中国电影文 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宗教文化有或亲或疏、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将这种关系纳入艺术视野,塑造了许多"教徒"形象。通过表现各种"教徒"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为,揭示了宗教文化对现代中国人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也反映出他热情爱国、救世救民的人生追求,体现了他改造国民性、反思传统文化和重塑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2.
教化是我国传统官吏治理地方的基本措施。陈星聚曾长期担任地方官吏,注意对地方的教化是他治理各地的重要特点,长期亲身实践并形成了丰富的教化思想。陈星聚的教化思想及实践主要体现在发展教育、倡导德治、举办慈善、亲民为民和处理教案等方面。陈星聚的教化思想及实践构成了其治理地方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其历史地位的重要因素。它有利于儒家文化在台湾的普及和深入,从而加强了台湾与大陆联系的紧密性,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文经学派大师章太炎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章太炎发挥了先锋作用,对传统国学的存续做出了特别贡献。  相似文献   

14.
陈凯歌斥巨资精心打造的重量级巨片《无极》,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题思想含糊不清,观众不知道“无极”到底指什么;表现手法故弄玄虚,得不偿失;特技太假;美术给人刻意而为的感觉,整体美术风格和场景设计过于绚烂;过多地使用港台和外籍演员,弄巧成拙;急于夺国际大奖,但不仅外国人不理会,还招来中国人的众多指责和埋怨。《无极》是弄巧成拙的失败尝试。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术界对黄遵宪的研究,着重于从其著作探讨明治时期的方方面面,国内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其与日本的关系。中日学术界都指出,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明显受明治汉诗的影响,而忽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及传统文化对其杂事诗创作的内在作用。《日本杂事诗》虽是旅日的产物,但黄遵宪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和对乡土文化的深刻体验。使其旅日诗歌不时出现中国风物,传统诗词意象和创作手法则贯穿其中。此外,黄遵宪心怀家国.受杜甫诗史书写精神的影响.其诗多以时局、变法和兵防为内容。而这也是日本杂事诗多书写乡土风物和祖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在13至18周岁这一阶段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所经历的成长故事的小说类型。黑塞的成长小说中充溢着很多中国影像,对此进行扫描可以发现中国的老庄之道对黑塞的影响及黑塞的中国文化情结。而黑塞创作的成长小说在得到中国文化滋养的同时,又反哺了中国的成长小说创作,尤其是立极的《龙金》,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很多黑塞《德米安》的影子。  相似文献   

18.
陈师道一生仕途偃蹇、生活困顿,生平经历与本朝前辈诗人梅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创作方面,陈师道曾受到过梅尧臣的影响。闭门觅句、喜好苦吟传承着梅尧臣做诗力主于勤、精雕细琢的写作特征,诗中追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趣味和以此为目的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则直接效法梅尧臣。另外,陈诗讲究真情实感则是对梅诗核心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刘成圻是中国近世学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承传家学,以史学见长,又吸收了西学,长期志于国学的研究和著述,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学术体系。他认为国学与科学不同,具有综合的学术性质,四部书相连,不可划疆而治;并指明“事实考证”与专门学科的关系。他认为国学的目的是“以事明理”,用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长于史学与思辨相结合的方法,故著述以史学本体研究和理论探索为特点。刘成圻吸收了新学,但本质上仍属于旧学的范围,虽然他在探索着国学研究的新道路。我们从其著述的广博和所达到的学理高度来看,刘咸圻不愧为蜀中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