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寻根》2016,(1)
正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按照中国旧历来迎接中国新年的到来。这一新春佳节,处处气象一新,家家户户喜迎新年。但就在这"辞旧迎新""万象更新"之际,又特别讲究个"旧"字,旧风俗、老规矩得一例照旧,这个年才过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但随着岁月流转、时光飞逝,移风易俗也在所难免,总有那么一点旧时"年味"会不  相似文献   

2.
我父亲坚强刚毅……他从来就不喜欢谈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从不考虑家里谁与谁相处得怎样。他总说:“我对你们一视同仁,”要不就说上一句:“我很爱你  相似文献   

3.
生活的公式     
一次,有一个画家问爱因斯坦,人应该怎样生活。爱因斯坦回答:“A=X+Y+Z”“这是什么意思?”“X 是工作,Y 是适当娱乐。”“那么 Z 呢?”画家继续追问。  相似文献   

4.
美术史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史研究所做的工作不是“复述”图像,而是将陌生的东西说得不那么陌生:将熟悉的东西说得不那么熟悉。前者较常见,属“图像学问题”,说白了便是“那画的是什么”。见一汉画像石上刻一人绕柱而走,另一人持一匕首或剑,地上还有一方匣,便可当即拍板:荆轲刺秦王。随手再引一段《史记》,大功告成。这事美术史家常做,但考古  相似文献   

5.
张宗帅 《寻根》2022,(4):32-36
<正>民国学人周庭在《山东土语研究》中写道:“坐席,在鲁东一带,极为普通,即赴人宴会之谓也。古时席地而坐,凡吃饭者,莫不坐席,此语在鲁东,极为乡俗,其实亦最古雅。”在农村地区,受到生活条件的限制,只有在重大的仪式活动上,如结婚、葬礼,才会进行比较正式、丰盛的食物制作。婚礼期间的坐席风俗,充分体现了农村传统饮食风俗的特色。在鲁中山区的农村,也流行“坐席”一词,农村人对于美食的记忆和谈论也都汇集到“坐席”一词及其所代表的食物制作、  相似文献   

6.
风度翩翩的西班牙斗牛士,以其灵巧、机智、勇敢和险象迭生的场面,使一个民族所独有的斗牛活动扬名于世.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古代中国人的斗虎呢?可以想像,斗虎的惊险决不亚于斗牛,搏斗的技艺也可能积累了不少.可惜由于斗虎习俗的长期失传,致使这一东方奇观连中国人自己也几乎没有人知道了.子.尽心下》也有一则“再作冯妇”的故事:晋国人冯妇,善于搏击猛虎,后来成为善良之士.一次他驱车到野外,看到一群人在追逐一只老虎,老虎停在一个角落里,没有人敢上前碰它.冯妇高挽衣袖,走下车来,众人高兴得欢呼起来.有知识有教养的士大夫却笑话冯妇旧瘾复发.孟子的评价真是奇怪得很,自己没本事打虎,别人有这种本事,而且“众皆悦之”,这有什么值得“士者”之流笑话的  相似文献   

7.
平田ォリザ 《世界文化》2011,(10):I0008-I0008
语言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趋势是人力无法阻止的,也不应该阻止。从另一方面看,语言本身还带有“美”的概念,因此它又伴有一定的保守性。所有的语言的变化,对于年长者来说,他们都感觉那是一种“混乱”。那么在最近一百年来,日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将来又会如何变化呢?  相似文献   

8.
陶易 《寻根》2008,(1):23-27
在中国科举史上,一名考生(古称“举子”)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那么自隋唐至清末约1300年的科举史上究竟出现过多少“三元及第”者呢?据清人王之春《椒生随笔》和朱彭寿《旧典备征》卷四的记载,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他们是:  相似文献   

9.
镇墓兽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人信奉“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死后进入幽冥之都,也是有善恶之争,一方面鬼怪横行,一方面又有法力通天的各种鬼怪的克星。所以我国很早就有为死者驱祟避邪的风俗。镇墓兽的出现就是这种风俗的体现。在幽冥之都对死者威胁最大的是罔象。《风俗通》载罔象喜食死人肝脑,人莫能禁,唯方相氏可以制服,这和《周礼》的记载是一致的:“方相氏入墟驱魍象,魍象好食死人肝脑,人家不能当,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禁御之。”与此类似的说法是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获一怪兽,其状若羊,此人欲将其献给官府,途中遇见两童子,童子告诉他,这种怪兽叫“”,常在地…  相似文献   

10.
关中风俗与地理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具有地域性特点。俗话说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风俗的地域差异是划分文化区域的主要指标 ,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直观和特色文化的因素。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 :“凡民函五常之性 ,而其刚柔缓急 ,音声不同 ,系水土之风气。”此言点出了风俗与地理环境的紧密关系。风俗包括的内容较为庞杂 ,各地的风气习尚、婚丧礼仪、迷信淫祀、民歌俗谚无不包含其中。总的来说 ,风俗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区域文化性格 ,即人的性格、气质、意志、语言和社会意识、社会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 ;二是风俗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受自然环境、社会环…  相似文献   

11.
杨敏 《华夏文化》2011,(3):40-42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中对秦腔的描写,让许多对戏曲感兴趣的人由此跨入了对秦腔这一传统经典曲目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衷氏源流考     
衷鑫恣 《寻根》2020,(1):116-119
“衷”姓是我国比较罕见的姓氏,原本为“哀”。现在主要聚居于福建武夷山市(旧崇安县),江西南昌县、万安县、赣州市,湖北监利县及台湾地区,他处也有零星分布。关于哀氏的概述,郑樵《通志》卷二八载:“哀氏,谥也,未详何王公之谥与。汉有哀章,事王莽。金陵有哀仲,种(梨)。《述异记》宋有哀道训,望出南康东阳。今建州多哀族。”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六云:“哀,《后汉书·更始传》:‘王莽使国将哀章守洛阳。’(唐章怀太子)注曰:‘《风俗通》,哀姓出自鲁哀公之后,因谥以为姓’。  相似文献   

13.
有这样一句谚语:“能忍受英国的冬天和英国饮食的人,就什么都能忍受。”似乎英国的饭菜就是这样不可言喻地难吃。看来,不管怎样袒护英国的人,唯独在这一点上也无法为之辩护。一位名叫林望的日本人曾经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他根据旅英期间对英国人饮食的亲身体验写了一本随笔集,题为《英国食物好吃》。他也是从考察英国饮食为什么那么难吃说起的。据他说,对食物的味道,人们并不关心口感似乎是英国饮食的传统,最为典型的是蔬菜的做法。只要是蔬菜,就不管  相似文献   

14.
一、传统节日的形成 风俗者何?民国版《辞源》云:“礼,履也。国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冠婚丧祭,小而视听言动,皆有其节文也。”《汉书·地理志》对风俗的解释为“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相似文献   

15.
自成立之日起便是共和制国家的美国,在19世纪中期确实出现过一位鲜为人知的"皇帝",而且这位皇帝的身份也得到了美国政府某种形式上的认可。这位人称"诺顿一世"的美国皇帝曾下令解散美国国会,还曾提议建立“国联”。他生前大起大落、饱受嘲弄,死后却备受礼遇、极尽哀荣。那么,这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美国皇帝”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相似文献   

16.
法国人民于1789年推翻了旧政权,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著名的“自由、平等、博爱”。而对于法国革命者来说,平等又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为了平等,他们宁愿牺牲政治上的自由,当他们接受拿破仑一世的统治时即作出了让步。至于博爱,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他们也同样放弃了,最后总算赢得了法律上的平等。法国人为何渴求平等法国人渴望平等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1789年前旧政府完全不讲平等。贵族和教士是“特权阶层”,他们可以免缴象土地税这样的直接税,大部分赋税是由“第三等级”交付的。第三等级包括农民、手工艺工人、商人和雇用人员。即便在这些人之间,税收也是不平等的。有的省份免征诸如盐税  相似文献   

17.
胡子趣谈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常赋予胡子种种不同的意义。在中古时期的一些阿拉伯人部落里,男人们是从不剃胡子的,因而一张张男人的脸就活象一片片黑压压的乌云。不过,如果两个部落交恶开战,那么败方首领就得割下自己的胡子交给胜方以表示认输投降。再英勇的头头为了使自己的“臣民”免遭对方杀戮,也不得不“忍痛割胡”——这是一种多么惊心动魄的奇耻大辱啊! 有趣的是,在今天,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的监狱保持有这种规矩:囚犯一进班房,先得被剃尽胡子。当然,这光溜溜的下巴本身就是对囚犯的一次严重警告。不过,世界上也有不少民族  相似文献   

18.
爱与人生     
人们常提起爱,如“深深地爱……”,“爱你胜过任何人……”,“热爱故土吧……”等等。“爱”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人的各种行为上。那么究竟什么是爱?仔细想想,往往很难抓到它的实体。爱既无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行为准则。可是,人们却又很轻易地时常把爱挂在嘴上,像肥皂泡一样地源源出现,而又白白地消逝。那么,爱是不是就这样没有实体呢?当然不是。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爱与  相似文献   

19.
五星红旗插上天安门城楼前50个春秋,郭沫若在他的著作以及一些零散的书信言谈中,时常论及孔子和他的学派。这种论及不是随意性的,而是严肃的。他说:“我对于孔子的思想自信还相当有点研究,我不是盲目地崇拜他的人,我也不是盲目地攻击他的人,他是怎样我还他怎样……这是我研究孔子的态度,也是我们研究一切学问应该取的态度呢①”。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如何“还他怎样”的呢? 一、给“混沌的学界”“独创一线”光明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对“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的孔教②被视为反封…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