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3 毫秒
1.
初中第三册课文《周处》中“为乡里所患”句,课本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患。课后的“思考与练习”中也说:“‘为’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义,具体在这一课中有‘认为’、‘当作’、‘作为’的意思”,要求指出课文中出现的“为乡里所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句中“为”的意丈。《教参》据此字指明:此两个“为”都是“被……认为”的意  相似文献   

2.
《木兰辞》中“出郭相扶将”里的“扶将”一词,有人解释为:“将”是“扶”的词尾。其实这个“将”和“扶”是同义词,“扶将”应该是同义复音词,不能把“将”当作动词“扶”的词尾。从古书中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用法。《正韵》解释:“将”,“扶持  相似文献   

3.
周启 《语文天地》2011,(12):47-4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课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 一、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课文对该句“用”注释为“介词,表原因”。笔者认为此说不妥。如果“用”是表原因的介词,那么前后两部分就有因果关系,而此句明显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此句中“用”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句的“用”作动词,意思是“采用”,  相似文献   

4.
现在每年中考的文言文阅读语段内都有一道划分句子朗读音节停顿的题目,用“|”表示。许多考生由于平时不重视文言文的正确朗读,这类题目掌握不了,当然得分率很低。怎样才能掌握句中停顿的方法,达到顺畅朗读而不至于音节错划,读破句呢? 一、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你就必须要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在文中的意…  相似文献   

5.
《季氏将伐颛臾》篇中有一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中对“无乃尔是过与”注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释有不尽善  相似文献   

6.
初中教材中的《陋室铭》《爱莲说》是两篇短小精悍的散文,写法上同中有异,可采取“一次两篇”组合教学。现将组合教学的过程及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疏通句意这两篇散文虽是用文言写的,但课本注释较详尽,可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逐篇自读,疏通句意,然后指名学生口译课文。基础较差的班级的学生,在自读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课文注释“王之”就是“以他为王”,套用意动用法的翻译形式,不少学生认为“王”是意动用法,实际上却是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探讨《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好自相扶将"一句和《捕蛇者说》中的"向"一字正确的注释和教学。  相似文献   

10.
1.初语一册《黔之驴》一课中注释(14):[阚(han)]作“虎怒吼”。查《新华字典》:“阚”作“虎叫声”、《现代汉语词典》:“阚”作“虎声”。“阚”应作虎声,指老虎的叫的声音。课文注释为“虎怒吼”,这是表示一种状态,不是指声音。课文注释似欠妥。 2.初语一册课文《狼》中注释(1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这里句后标点有待商榷。就语意来说,它属反问句,显然应用“?”,而不应用“。”。虽然注释中的引文后没有用标点符号,注文可看作是对没有标点符号的引文而言的,但作为注释,应忠实于原文。我们说忠实于原文,不仅仅只是句子或引文的意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课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对该句"用"注释为"介词,表原因"。笔者认为此说不妥。如果"用"是表原因的介词,那么前后两部分就有因果关系,而此句明显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此句中"用"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句的"用"作动词,意思是"采  相似文献   

12.
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课文《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有“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之句.课本第200页将“百氏”一词注释为“指诸子百家”.笔者认为这个注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此句中的“幸来”一词,课本无注,教参也无补充注释;经检阅有关选本亦不作注,看来是认为该词并非什么难以理解之词目,无需为之注释。就笔者亲闻,有关教师在讲授本篇课文时,当串讲至此句时,总是告诉学生,“幸来”的“幸”字是“幸亏、幸而”的意思。这怕是受教参译文的影响。教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第二册《周处》“为乡里所患”一句,课文注释为“被地方上的人认为是祸害。”《教学参考书》在“课文说明”中将“为”释为“被”,“患”释为“祸害”;在“关于思考和练习”中又将“为”解释成“被……看作”。我认为,课文注释在意思上虽说得过去,但不够准确,不能逐词落实。教参的解释则更有问题。第一、“为乡里所患”是个充当谓语的动词短语,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比”字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比笼,并放着的笼子”,而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却译作“比试的笼子”。另外,《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注释为“比赛用的笼子”;《中学古文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释为“小而细密的笼子”。总括上述解释,“比”字释义有三种:一是“并放”意;二是“比试”、“比赛”意;三是“小而细密”意。那么,此句中的“比”究竟应作何解呢?要想弄清语境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应该从  相似文献   

16.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山水小品文。文中在表现游人的欢快动作时,用了这样一句:“罍而歌者”。课文注释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拿着酒杯唱歌的”,把“罍”解释为“酒杯”,199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与课文注释是相同的。笔者通过查证考古与文物方面的有关资料,认为课本和教参书对该句的注释与翻译有误。按课文注释及教参书中的意思,“罍”属于酒器无疑,而在古代,酒器按其作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那么“罍”到底属这两类中的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17.
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是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  相似文献   

18.
(一)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中魏学洢的《核舟记》,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文中注释对这句中的“盖”字未作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上这一篇课文的译文中也没有与“盖”字相对应的译文。可能是认为“盖”字是发语词,在此无实在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岳洲主  相似文献   

19.
康鹏 《现代语文》2006,(1):75-75
人教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琵琶行>第二段第五句为:"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课文注释:"思,悲,伤."乍看似乎合理,但查阅有关资料,却从未发现"思"有"悲,伤"之意.因此笔者认为课文中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一)“出廓相扶将”及其它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的《木兰诗》有“出廓相扶将”句,一般书中作“(父母)互相扶持着出城”。笔者认为,无论就情理而言,或就文字训释来看,这都是乌有之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