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他的艺术世界所展示的“人类心灵的奥秘”,在刻画二重人格时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艺术,使他成为日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青年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专注于对人这个“谜”的研究。《穷人》的辉煌成功表明作者具有深刻洞察人的心灵的诗才。叶尔米洛夫认为陀氏早年的创作预示他创作发展的两类倾向:一类是《穷人》的社会主题所表达的现实主义倾向,一类是《二重人格》的病理内容所表达的主观心理主义倾向。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马卡尔·阿列克谢维奇(《穷人》)过  相似文献   

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伟大的心理小说家。他的艺术世界所展示的“人类心灵的奥秘”,在刻画二重人格时所形成的独特的心理艺术,使他成为日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青年时代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就专注于对人这个“谜”的研究。《穷人》的辉煌成功表明作者具有深刻洞察人的心灵的诗才。叶尔米洛夫认为陀氏早年的创作预示他创作发展的两类倾向:一类是《穷人》的社会主题所表达的现实主义倾向,一类是《二重人格》的病理内容所表达的主观心理主义倾向。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马卡尔·阿列克谢维奇(《穷人》)过  相似文献   

3.
一资产阶级学术界有不少误解,这些误解传得多了,就使人们产生了一种牢固的概念。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在思想上相近就是这样的误解之一。一些西方文学研究家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预示了”尼采的基本思想。另一些人则认为尼采是这位俄国文学家的“学生”。还有一些人只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思想  相似文献   

4.
《宗教大法官》与“四福音书”中的互文性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以隐喻功能书写的人性问题。信仰与理性、自由与专制、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述人性的三个维度。信仰与理性的对立点是人性的物质欲望,自由与专制的矛盾是人性的自由权利,现实利益与永恒理想的对立处则是人的精神追求。《宗教大法官》在“复调”的表层下,隐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人性需要依靠信仰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1845年5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完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他对自己这部作品毫无信心,不敢投寄杂志社,怕编辑不愿看。后来,由他在军事工程学校的同学格里哥罗维奇拿去给诗人涅克拉索夫看。涅克拉索夫从黄昏一直读到深夜。读完后,他深受感动,连夜同格里哥罗维奇去拜访陀思妥耶夫斯基。当他们敲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房门时,还只清晨四点钟。接着,涅克拉索夫拿着《穷人》书稿去找別林斯基。他一进门就喊道:“一个新的果戈理诞生了!”别林斯基带着嘲讽的口气回答说:“你们那里的果戈理象雨后春笋般的多”。但是,别林斯基还是接过了稿子。后来他试着读,准备看几页就睡觉。结果,他整夜没睡,把小说全部读完了,并  相似文献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社会哲理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兼具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哲理小说特征。融社会、心理和哲学因素于一体,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重要特点,也是他的艺术创新和对文学的重大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分析大师,素以心理作家名重天下。一百多年来,围绕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展开的论争持续不断,但对他那深刻而细腻的心理描写,批评界却有口皆碑,众口一词。卢那察尔斯基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一切都是以人的心灵感受为基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心理分析,通过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在其支配下所采取的往往是乖谬的行动来揭示社会的畸形现象,反映社会的现实。他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我是高度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  相似文献   

7.
一、往事经过长期的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终于完成了小说《白痴》.紧接着他又创作了小说《永久的丈夫》.在《署光》杂志社的出版者马雅可夫的支持下,编辑斯特拉霍夫动员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创作,以便重新编排《署光》杂志.虽然《暑光》杂志社的办刊方向较接近于《俄罗斯公报》,但它更相似于“俄罗斯乡土主义”,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风格相似.另外,陀恩妥耶夫斯基也一直很贫穷,经济条件极差.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署光》杂志之间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公报》社的外聘人员,因而他可以随意离开“公报”社到《暑光》杂志社.不知何故《俄罗斯公报》社歧视他,因为报社付给他的钱要比付给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少得多,这伤害了他的作家的自尊心.但是一个叫卡特科夫的人却懂得他的名字的重大价值,并在他困难的时候,把一笔很大数目的钱给了他.并答应付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稿费不会少于付给卡特科夫的.但是,就连这点允诺,杂志社也保证不了.杂志社缺少创作小说的材料,却总是无理地要求陀思妥耶夫斯基尽快把手稿送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离开杂志社时,他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到了最低限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把自己打算写的《恶魔》系列中的一个长篇小说送交给《署光》杂志社,并请来杂志社给提前印  相似文献   

8.
杨赢 《河北教育》2023,(9):62-63
<正>1907年,马勒出访赫尔辛基,和西贝柳斯关于交响乐的性质有过一次对话,西贝柳斯认为“交响曲最吸引我的是其严肃性和风格,以及其使所有动机之间都带有内在联系的深刻的逻辑性”,而马勒则认为“交响曲必须像世界一样,它必须海纳百川”。无独有偶,茨威格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评价也是“一和万有的世界”。马勒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眼光超越了某个特别的艺术门类的限制,关注的是人类心灵的根本问题,寻求的是对世界的理解和出路。马勒肯定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因而我们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遥远回响。如果说,精神气质的相通,关注话题的接近,对人类命运的关心,这些还是思想层面的,那么我们细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仔细聆听马勒之后,更能发现两人的作品之中在结构安排上也有异常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他作品中的“双重人格”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美丽风景。本文力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世经历入手,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为佐证,来管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形象的“双重人格”,以及延伸到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探索人的心灵奥秘 ,增强了小说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试析《洛丽塔》中“戏拟”手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多本名著和名人进行了戏拟,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格》等作品,还嘲弄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通过对这些戏拟手法运用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the individual as essentially autonomous. Subsequently, each individual, in theory, is capable of directing the course of his/her own life. Yet, as persons, we are continually required to confront and even overcome new challenges in life. The potential of every human being to respond to such life experiences in a positive or constructive manner is considered in this article. In short, an individual's power to assume control over unanticipated events, as opposed passively to allowing those events to command the dictates of human existence, is examined. The role and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equipping individuals to confront and adapt to new life situations is debated. Submissions made by theorists such as Fyodor Dostoyevsky, Viktor Frankl and Paulo Freire are also included.  相似文献   

13.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作品《罪与罚》中,描写了年轻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事件,并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层层剖析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桩犯罪事件原因复杂性的深入思考,既表现.了其本身对犯罪的看法,又显示出其思考所陷入的矛盾境地。  相似文献   

14.
Dorothy Day's love of the poor originated from reading novels that portrayed the poor as persons worthy of respe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Day's reading novels opened her mind and heart to the realities of poverty. The methodology is literature-based. Dorothy Day's autobiography reveals the novelists who captivated her mind and cultivated a religious heart: Charles Dickens, Upton Sinclair, Jack London, and the Russian authors Fyodor Dostoyevsky and Leo Tolstoy. As a journalist and writer, Day described how the poor struggled to survive and how love is needed to counter the challenges that poverty presents. Finally, two novels by authors favored by Day will serve as examples for educating young adults religiously and encouraging love for the poor.  相似文献   

15.
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莫里亚克都是探索人类心灵的伟大作家,但是他们在描写人物心理方面所采用的叙述形式有很大的不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的形式为近景叙述,相对而言,莫里亚克的叙述形式可称为远景叙述。  相似文献   

16.
李曼 《海外英语》2014,(12):19-19
无人问津的俱乐部你认为萨尔曼·拉什迪、比尔·克林顿、保罗·科埃略和费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共同点是什么?嗯。除了都是出书作家之外.他们还是一个新俱乐部的成员——英国人声称的他们不能读完的那些书的作者。在最近的一项关于书籍的调查中有很多有趣的发现。其中一项是。通过对4000名成人进行调查发现,32%的人没有读完J.K.罗前的“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第四本《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榜单上另外一本书是詹姆斯·乔伊斯1912年的小说《尤利西斯》,这本书多达l000页,排在第三位。令人吃惊的是,这项在线电池的书目中也包括路易·德·伯尼埃尔的小说《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从1994年至今,这本书已经售出了超过两百万册,但能够读完这本书的人似乎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17.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用动情的、极富人性化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人与动物惺惺相惜、真情相处的动人画面:同时,也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人极其凶残地虐杀、残害动物的暴行,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反思。在其作品中,孕育着当代生态伦理所极力倡导的生态整体主义、生态责任等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多限于对其中某一位作家的本体研究,偶有比较,却不言其同。而在俄罗斯,这一对研究仍相对鲜见。其实,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长期深刻,且互为影响的文学关系。作家在创作中所选取的艺术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对历史与人的认知。屠氏的“隐蔽心理学”隐含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公开”,而陀氏的“公开心理学”更不乏屠格涅夫式的“隐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以情体验和艺术领悟来证实自己人生哲理的实践价值。在艺术体难事完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领悟顺任自然,超越世俗的人生乐趣,剥离人对物的功利实用目的,以艺术的审美方式对待外界事物和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