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刮痧》为例,从强环境文化、弱环境文化下跨文化传播的伦理事件及其伦理悖论的视角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建构现状,提出跨文化传播伦理建构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文献   

2.
以影像制作为基础的区域形象宣传片是推广和介绍区域形象最为直接和直观的途径。在"一带一路"宏伟构想中,河南有着区位优势,如何更好地在跨文化传播中塑造良好的河南区域形象,河南区域形象宣传片从叙事策略、打造品牌、传播推广策略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作为我国的经典文学,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拥有广大的观众群体,通过改编为歌剧形式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的传播,文章通过文学戏剧题材、普世与特色文化以及高品质的演出剧目与信息化手段结合来分析文化传播的路径,在传播路径上我们应紧抓它的相关特性、内涵,根据这些特征找到最有利跨文化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伴随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流变,纪录片的文化记录作用逐渐凸显,其功能特质不断形塑着纪录片在当下的创新表达。以近年来的匠人题材纪录片为对象,考察其在文化记录功能层面的创新探索及其影响,试图为纪实影像在新时期的文化传播进路提供一定的启发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以《刮痧》为例,从强环境文化、弱环境文化下跨文化传播的伦理事件及其伦理悖论的视角分析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伦理建构现状,提出跨丈化传播伦理建构的“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在美国一孔子学院开设客家民俗课程,推介中国文化为个案,研究了跨文化传播客家文化课程设计、实施和可行性.该文从客家物质和社会习俗两个角度,以民居、交通、饮食、服饰以及岁时节庆和婚娶习俗等为内容,分为四个教学模块.以学习者为中心体验学习和跨文化相互包容为原则,跨文化传播客家民俗文化,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提高汉语水平,丰富文化知识为教学目标.采取了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就今后在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提高国际影响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实践为中国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尤其为理论构建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和现实的诉求。人是传播关系的总和,人的存在体现了交往的本质,交往思想与跨文化传播的契合性从学理上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依据,而构建以交往思想为核心的"交往话语权"范畴可以消解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存在的单向灌输所产生的疑虑和紧张感问题。实现"交往话语权"的路径包括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话语权,其所强调的双主体地位有助于构建文化融合,提升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童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4(5):113-115,119
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当今时代,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因此以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目标的跨文化教育成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的新方向。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还存在着若干误区,培养目标还未能很好实现。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加大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提升文化遗产知名度、增强文化遗产影响力"是乐山"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国际一流文旅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乐山文化遗产总体知名度不高、跨文化传播效应不显著的状况,基于跨文化传播理论,从两大主体媒介——语言翻译和大众媒介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价值的维度,探讨了影响乐山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效应的语言翻译问题和大众媒介利用问题及对策,以促进乐山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0.
张震 《林区教学》2014,(11):55-56
中国跟随世界的脚步一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飞速的信息化时代增加了跨文化交际的广度,需要人们更加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要求交际双方需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基于此,从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及其构成因素,从教学的角度分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三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以期使学生在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能够做到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现代摄影影像最终由摄影机具完成,照相机最鲜明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客观描述和辨别事物的能力,它所呈现的事实自然容不得半点质疑.纪实影像是永恒的视觉凭证,它有力地证明人、物、地点及事件的瞬间姿态和曾存在的空间.但影像从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因是否能赋事实予以意义导致受众对影像的真实性产生歧义,从传播学的角度,就纪实类影像的歧义性进行分析,提出规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的崛起和发展,台湾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和教育也迅速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台湾跨文化传播课程的内容、教学者所欲推行的教学理念以及为达成理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来看,台湾跨文化传播的教育和实践存在两难的问题。台湾的跨文化传播应在教育中落实多元文化的意涵,将重复配置的相关文化课程资源加以整合,并以“在地思维,全球实践”为典范,将研究与实践深耕于建制化的跨文化传播教育制度与课程中,方能使久居学术边陲的台湾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教育获得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赵洁 《文教资料》2020,(1):103-104,16
本文从文化自信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和要求两个方面,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自信决定了跨文化传播的维度,跨文化传播能够增进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要求跨文化传播紧扣价值观传播路线,传播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必须坚持"本土化"和"人人参与"的原则。本文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提出建议,以期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用全新视野思考、审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4.
耿娟 《教师》2014,(32):116-117
作为国际旅游中跨文化旅游语言交流的重要媒介,旅游文化本质上是依托语言来实现对旅游文化信息的转化、阐释与传播等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行为。本文首先对跨文化交流的不可避免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国际旅游与跨文化传播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以语言为载体来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晓嫣 《文教资料》2009,(24):81-82
巴赞的电影纪实主义美学有三大支柱,即电影影像本体论、真实美学的依据和语言的进化观,其中电影影像本体论对中国纪录电影的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本文作者以自己对杨天乙的纪录片<老头>的观感为例,分析了巴赞的电影纪实主义美学对<老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传播“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余村绿色发展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余村绿色发展的传播实践经历了从单模态传播到多模态传播,从文化内传播到跨文化传播的转变。“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余村实践的多模态跨文化传播策略主要体现在:重视跨文化传播特性,优化多模态跨文化传播内容与呈现方式;实现多模态跨文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达到民间传播与官方传播互补;实现多模态跨文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促进融媒体综合利用。这些策略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两山”理念引领下的余村实践的跨文化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以李安导演作品为入口,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析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中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播,客观分析其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通过文本比较分析、探索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对策。希望通过相关策略的提出可以帮助中国电影通过更具普遍意义的影响语言,摆脱华语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是通过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也是高校外语课程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外语课程思政的推进,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在新时代不断丰富。对此,本文从高职英语的教学实践出发,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探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方法和建议,助力学生用英语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9.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族群之间的认知方式对传播效果影响很大。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随着近些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尤其使得跨文化传播的载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跨文化交流的形式也在演化,少数民族语言新媒体的兴起,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崭新的天地。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新疆本地的族群认知系统,找出本土族群的认知特性,从而分析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评述跨文化传播的典型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新思路。文章主要对地方性知识视角的分析功能、分析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式的阐述,认为借助地方性知识的视角能够弥补跨文化传播中研究视角不足,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带来新的内容和特征。此外,还对地方性知识视角的研究局限和必须注意的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