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军报开展评选好新闻的活动,经过群众推荐和编辑部评议,评选出一九七九年十条好新闻。这件事做得好。这对于在报纸上增加真正的纯粹的新闻,特别是短新闻,进一步做好新闻改革,将是一个促进。本刊去年十月,曾发起评选好新闻的工作。几个月来,各新闻单位和广大读者、编辑、记者给本刊来信,积极参加这次评选活动,推荐了一批好新闻。为了善始善终地做好评选工作,我们建议:各个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按照解放军报的办法,评选出自己单位一九七九年的十条好新闻。请将评选的十条好新闻的目录(最好附上原文),在四月底前寄给《新闻战线》编辑部。我们将邀请北京新闻学会和其他有关几个新闻单位,在各报评选的基础上,最后评选出若干篇好新闻。我们热烈希望各新闻单位的同志们给以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条战线的评选好新闻活动越来越多,一到年底,评奖的通知书似雪花般的飘进报社,名目繁多,什么“计生”、“环保”、“政法”、“科技”、“社教”,以及“政协”、“人大”、“妇联”、“工会”等口的文章,均得评奖。难怪有人要说:当今新闻界千姿百态的评奖猛于虎。这种多层次的评奖活动,除非调动所属部门、记者和通讯员写稿积极性外,其它别无好处。其弊端不少:一是降低了评选好新闻的标准和意义;二是干扰了报社评选好新闻活动的经常开展;三是浪费了大量  相似文献   

3.
时下好新闻评选甚多,从全国综合评选、分类评选、专题评选到行业评选、地区评选乃至单位评选,每年总数不下百种、千次。如同1980年我国首次全国好新闻评选时相比,真可谓“星火燎原”,遍地开花了。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达和对新闻业务提高的重视,应该说是一种好现象;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评选过滥,似成灾难,有得不偿失之势。 各种活动都有其目的。当年创始全国好新闻评选时,目的在于提倡“多写新闻,写短新闻,写好新闻”(这里所讲的“新闻”是指狭义的新闻——消息)。因为,那时我国新闻事业刚从“四人帮”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各传媒的版面、节目中,消息少,短消息更少,而且帮腔帮调严重,写得生动活泼的甚少,往往不堪入目,不受受众欢迎;通过好新闻评选,倡导“新、短、快、活、强”,实  相似文献   

4.
把新闻比作“易碎品”,是对新闻时效性的一种形象比喻。《空难救生记》之所以获得1992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选一等奖,原因就在于这篇通讯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回答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次空难事件发生在1992年7月31日下午3时零6分的南京机场。3时15分左右,我在报社接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份,我的一篇稿件《污水“漂白”后可养鱼》获得报社当月好新闻一等奖。我对比了一下其他获奖的稿件,该稿能获奖,我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报社好新闻评选小组同志对该稿的评价“题材贴近市民,有趣味性和可读性,配图也恰当。”  相似文献   

6.
“我区将组织县市领导干部评选好新闻。”这条新闻是中共河南省信阳地委书记董雷同志年初在全区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上宣布的。评选好新闻,历来是新闻界内部的事情。领导干部评选好新闻的意义已超出领导重视新闻本身。从1989年开始,信阳地区将  相似文献   

7.
一条仅600多字的短消息,发表在四开四版的县市级党报江阴日报上,竟在1995年度先后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江苏省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全国县市报好新闻一等奖,还被推荐参加了中国新闻奖的角逐,拿了个三等奖。这是报社同仁和本人始料不及的。现在回想起来,这条“偶然”得奖的新闻蕴含着一定的必然。 精 选 华西村是闻名全国的富裕村庄,有“华夏第一村”的美誉。当年李鹏总理考察华西村时曾题词称华西村  相似文献   

8.
作者附记:每年评选好新闻,由于“僧多粥少”(稿件多而名额少)的矛盾,总是“上榜”的稿件少、“落榜”的稿件多;加上评选好新闻也和人事一样,遭遇难免有幸与不幸之别:因此,不是所有好的稿件都能评上好新闻的。这应该被看作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在这些众多的“落榜”稿件中,确实也不乏佳作(它们本来就是由各地推荐上来的好新闻),其中有些甚至不比“上榜”稿件的质量逊色。从新闻写作研究角度考虑,特别是从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促进新闻改革的角度考虑,推荐一些“落榜”的好新闻(这些稿件也都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报道人员的心血结晶,它们和“上榜”的好新闻一样,都是我们新闻写作宝库中的财富),可能是不无益处的。作者参加了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比会议,对此深有感触,为此撰写了几篇推荐的短文,借《新闻大学》一角,供广大读者批评、参考。  相似文献   

9.
发挥强势办出特色──第七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作品评选概述贾汉,李光宇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作品评选去年是第七届。受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委托,我们有机会接触200多家参评报社寄来的1000多篇稿件,学到了别人的长处,确是一件幸事。过去,认为地市报纸是“小兄弟”,受...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九年,天津日报发表的消息《“光棍堂”引来四只“金风凰”》曾获首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现在,经过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新华日报的通讯《“富光棍”之谜》也已进入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的行列。男大当婚,光棍的存在本来就是一种反常的社会现象。尽管这两篇的主题思想不同,体裁不同,但无论是天津日报那篇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改革的报道中,我们许昌日报始终以每个时期党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为依据,在把握总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密切注视农村改革发展中的新经验,面临的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选取报道的“切入点”,组织规模报道,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在选取“切入点”时,我们侧重抓了农村改革中的“难点”、农民关心的“热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亮点”,以此打开报道局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在这几年全省及全国地市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奖比例都在推荐作品的60%以上。我们报社获得的6个一等奖,全部是来自农村的报道;有两篇作品还…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00,(3)
本刊讯昆明市盘龙区委、区政府连续两年开展“宣传盘龙好新闻”竞赛活动。6月19日 ,该区1999年度好新闻评选揭晓 ,省、市报社、电台、电视台推荐参评的42篇(件)新闻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盘龙区是昆明市4个城区之一。区辖11个办事处 ,常住人口约43万。为了吸引各方人士关注盘龙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 ,盘龙区委、区政府于1998年开始设立“宣传盘龙好新闻”奖 ,对省、市新闻媒体编采人员采写的新闻作品实行重奖。这项评选活动开展两年来 ,调动了新闻单位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宣传该区的新闻稿件的质量有所提…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结束的第八届全国好新闻评选,增加了深度报道的项目,把往届置于全国好新闻评选之外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组合报道三种报道形式纳入了评选范围。这个项目的增加,受到了全国新闻界的欢迎;但对这个深度报道的理解,一些评选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觉得这个名称不大切合这三种报道形式。这个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值得探讨。 (一)关于深度报道的提出深度报道这个项目的增加,是根据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的情况决定的。在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各单位推荐的新闻作品中,出现了两个新问题:一是长稿多,最长的达31000多字,4000字以上的共有137篇;二是在这些长稿中,除了长通讯之外,还有组合报道、  相似文献   

14.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15.
记得前几年评选好新闻,一般都是先由读者推荐,然后再由专门班子评议。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可是,近几年来,有些新闻单位却“一反常态”,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关起门来进行评选。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往往缺乏广泛的群众性,评出来的好新闻,大都是记者写的稿子,通讯员稿件占的比例很小,只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1994,(2)
树立创好新闻意识.编者.一年一度评选好新闻的活动又开始了。从各报台到各专业,从各地市到全省。好新闻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发产生的,戏称“自发势力”;一种是有意识、有组织创造的(不是创造事实,而是创造反映事实的好新闻),发挥了群体优势。自发产生...  相似文献   

17.
张鸣 《新闻世界》2009,(1):29-30
2005年12月由《新安晚报》刊登的《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在当年“安徽好新闻”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并推荐为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的三篇消息类作品之一。同时。这组报道还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封面20061的“封面故事”之一。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引起全国强烈的关注。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在这组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份责任感让整组报道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从而在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上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记得前几年评选好新闻,一般都是先由读者推荐,然后再由专门班子评议。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可是,近几年来,有些新闻单位却“一反常态”,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关起门来进行评选。这样评出来的好新闻,往往缺乏广泛的群众性,评出来的好新闻,大都是记者写的稿子,通讯员稿件占的比例很小,只不过是“陪衬”而已。须知,对报纸工作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的读者。哪篇新闻好,哪篇新闻不好,哪篇稿子一般化,读者的心中是有数的。如1981年,当全国好新闻评选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评委会收到一封来自湖北大悟县丰店公社署名“钟野”的来信。信  相似文献   

19.
自治区第四届好新闻评选结束了。作为参加本届评选活动的一名成员,在仔细阅读这些由各家报纸筛选后推荐参选的作品时,我和不少评选成员都惊奇地产生一种同感:稿件的差错太多了!这些差错不仅存在于大量落选的稿件中,也存在于中选的部分好新闻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的极普通的技术性、常识性的差错。这些问题已严肃地提醒我们:当前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评选活动结束后,我将评议作品中接触到的问题作了一番归纳、分析,差错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没有注意个别事实和整体事实、这一事物  相似文献   

20.
我来河南日报工作7年了,有8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全省好新闻奖(其中两篇与他人合作)。我静下心想想,这8篇好新闻,有的属幸运,有的是“无意插柳”,也有一些是“有心栽花”。随便说两句可以,真要弄成文章,写出个子丑寅卯,既觉得理不出头绪,又感到诚惶诚恐。因为,我在这方面的理性认识尚少,报社内又多是行家里手,好在“初生牛犊”,谈些个人的体会吧。一、脑子里要经常有好新闻意识我们工商处的几个年轻人私下议论起写好新闻,一说“事在人为”,一说“可遇不可求”。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