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信仰危机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构建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将对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阅读,引发了对法律信仰问题的思考,进而分析在中国语境之下,对法律的信仰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信仰构筑民族的精神依赖,法律保障公民的人世周全。要建构法律信仰必须首先明确其内涵,然后具体讨论如何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引入到当今人们的法律信仰当中,以解决我国法律信仰危机的现状、加快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步伐,最终实现现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振兴。  相似文献   

3.
在面对中国社会信任度不断下滑、法律不能切实有效实施这一问题时,有的学者求助于法律信仰,有的学者则认为应当构建法律信任.法律信仰在中国语境下的解读超过了伯尔曼提出的"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的含义.伯尔曼提出的法律信仰虽然与宗教紧密相关,但是并未要求人们像信仰宗教一样虔诚地信仰法律.他主张对待法律既要投入理性,...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的缺失,是中国当前法治建设的上要障碍之—。然而,中国的法律信仰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内涵,本文在对二者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法律信仰的实质。并通过对我国具体国情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公众法律信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这一概念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西方的舶来品。它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提出的。既然法律信仰来自于西方,那么,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来说,法律信仰就不具有社会本土性。本文结合法律信仰自身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在对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形进行了详尽分析的基础上,试图论证法律信仰在中国是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共词分析法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1999-2014年国内有关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期刊论文进行共词分析,通过研究各关键词的关系,总结出目前研究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结构特点,探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国梦”是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线“、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内容一致、“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中国梦”应当作为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在“中国梦”语境下,大学生信仰教育要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要通过加强信仰环境的营造、信仰队伍的建设和教育体系的创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法律能否被信仰的争论中,大多数批评意见并未针对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所面对的问题本身。在阐释西方法律所面对的危机时,伯尔曼是从整体性的角度来进行回应的,而法律的整体性危机与法律的规范性问题也紧密相连。不同于其他论述法整体性的思想家,伯尔曼采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并将法律与宗教做了类比,由此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把握作为整体的法律。伯尔曼以法律信仰来克服整体性问题,用超越性视角来统摄法律的事实与实践,这是将规范性诉诸于信仰的方案。回溯法律整体性危机产生的思想脉络,厘清其中概念间的相互关联,或许有益于澄清"法律信仰"命题在中国语境下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9.
析信仰视域中的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语境里,信仰视域中的道德有着双重意蕴:一是道德应该被信仰.这是由道德的本性、独特价值和社会作用使然.二是道德需要信仰的支持.道德既需要世界观信仰的支持以获得神圣的价值根基,又需要政治信仰、法律信仰等生活信仰的支持以获得适宜的生成背景.  相似文献   

10.
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亦是国家法律运行的最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通过五次“普法”运动力图推进法律社会化的进程。然基于其仅限法律条文层面的社会化,而致该法律社会化路径的选择具有先天的不足。因此,确立民众现代的法治理念,并加大对其法律信仰的启蒙与教育,才是中国语境下法律社会化实现的理性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