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波兰是一场空前浩劫,约600万人在战争中死亡。对这一时期的波兰人口状况,学者多侧重于法西斯德国对波兰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进行研究,而较少全面分析。本文拟从德国占领时期波兰人口的状况、苏占波兰地区的人口状况和战后边界变化对波兰人口的影响这三方面,试对二战期间波兰人口的锐减和大规模迁移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战争对波兰人口所造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时代 ,战争的根源、战争的主体、战争的规则、战争的特点、战争的形式等等 ,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信息战中 ,美、俄、日、伊和中国台海两岸都各有长处和短处。信息对抗和局部的信息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全面的信息战必然给全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为了保卫信息和平 ,中国必须抓紧和平时机 ,持续增长国民经济 ,建立自主的信息产业 ,推进民主政治和体制改革 ,大力培养和妥善使用信息人才。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放手壮大人民力量的方针,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在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洛川会议所制定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中,就已经包含了"放手壮大人民力量"的内容;此后,这一方针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至中国共产党的七大,正式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方针。这一方针的重点和中心内容是发展武装力量。它的形成和制定,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获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败逃至上海的俄巡洋舰阿思乐号上的水兵砍毙了中国人周生有,这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人们要求俄国驻上海总领事交出凶手.依中国法律惩办。由此,引发了中国与俄国关于周生有案的交涉。最终,清政府向俄国妥协,凶手由俄国人依照俄海军律惩处。本文主要探讨清政府在此次对俄交涉中的方针及态度。  相似文献   

5.
增祺与日俄战争前后的兵灾赈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俄战争,给东北三省之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作为盛京将军,增祺在日俄战争前后,都进行了赈济活动。日俄战争期间,他首先设立机构,救济难民,并招集流亡;其次,创办粥厂,解决难民口粮问题;第三,与俄国照会,为难民争取更多生机;第四,多方筹资,资济难民。在赈济过程中,增祺竭其力慰民心,安民生,众多难民得以幸存于涂炭之中。目前学界对增祺的研究因其被迫与俄国签订《奉天交地暂且章程》问题而多有指斥,这显然有失全面,其实,增祺在日俄战争前后赈抚难民之功,应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经济濒临崩溃,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下降,工人、农民和士兵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要求.布尔什维克的反战政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人民群众争得了宝贵的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权实行工人监督,把土地无偿交给农民使用,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足了农民的面包要求;文化革命坚持唯物主义,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造成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并导致国内政治危机的出现。列宁及时认识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失误并决定改变政策。一方面,列宁领导俄共(布)采取“紧急的措施’’直接帮助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列宁领导俄共(布)实行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的新经济政策,其措施主要包括实行粮食税、租让制和商品交换。列宁的实践,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沙俄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在满洲及其临海进行,但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清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并请求列强予以保护。但是就中国而言,日俄战争决不是一场局外战争。它的引发、战场及其最终解决,都与中国休戚相关,为什么清政府会采用这一政策?本文拟从国内外两方面具体考察这一政策出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战争女神最初是西王母,随着西王母的仙话化,九天玄女成为战争女神并最后定型。从唐代到明代,九天玄女的战神形象深入人心,对文学尤其是小说产生很大影响。清代小说中的九天玄女人性化色彩增加,而且还出现了很多具有战神职能的女神。战争女神群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小说中参战主角多是男性的现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女性参与主流社会和具有与男性平等权利的思考,又与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影响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100多年来抵抗外来侵略中获得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经过长达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打败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以夷制夷方略是战国以来中原民族政权统治者在依靠自身力量之外,寻求其他民族的力量以驾驭、牵制、抗衡、打击给自身带来威胁的另一民族力量,实现其民族政策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农业与游牧民族二元对立下新型战争的挑战和武帝外事四夷对以夷制夷方略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已经认识到研究汉语的必要性,通过在俄罗斯本土开办的翻译学校和派驻北京的东正教宗教使团,奠定了汉语教学和汉学研究的基础。但由于当时俄国官僚政治的保守和短视,对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持。同时汉语教学方法落后,缺少掌握科学教学法的教师,汉语人才培养时间过长且出路不佳,使18世纪俄国的汉语教学与汉学研究规模不大且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3.
近代大诗人陈三立始终抱有忧国之心,从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东三省日俄大战到清朝廷的腐败无能,思想界的混乱,所谓新政的弊端,无不写入其诗中。诗中盼望全民皆兵、全民教育。入民国,他对袁世凯政权予以无情讽刺,哀叹北洋时期的军阀争战。诗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沧桑世变,谓之诗史,当之无愧;陈三立有着改变国弱民贫境况的强烈意识,极为忧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故其诗往往沉郁多讽,有着哀愤忧悲的浓重气氛。  相似文献   

14.
日本右翼分子自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80年代和 1997年以来 ,围绕历史教科书问题共掀起过三次篡改历史的逆流。他们的目的是企图否定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历史。篡改的主要问题是 :将日本描绘为神国 ;认为战争无正义与侵略之别 ;掩饰日军侵华的暴行 ;歪曲慰安妇问题 ;否定日本的细菌战和化学战 ;把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化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用德国和意大利对侵略战争认罪的实例 ,对比日本 ,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蜀道经济带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区。南宋与金、蒙长期对峙,战争不断。其中蜀道经济带成为边防前沿,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军队长期驻守防御。战争以及供给军队钱粮物资,给当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破坏和影响,直接导致蜀道经济带的衰落。南宋蜀道经济带的衰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战争、物资供应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四川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与大后方。战争期间,四川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主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心同德、同仇敌忾,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四川人民的牺牲与贡献,已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本文管窥四川在抗战时期全国征募寒衣运动中的表现,拟对四川在抗战时期的贡献这一宏观命题作一个微观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晋察冀诗歌”是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一朵奇葩,特定的时代语境和“感时忧国”的文化传统使得这一群体的诗歌创作体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倾向——走向民间:把硝烟弥漫的战争日常生活化和诗意化,在诗意化的日常生活构思中体味与书写民间在民族解放战争中高涨的民族情感和无畏的奉献牺牲精神,以极具个性的方式记录了时代精神的一个侧面,为民族解放战争留下了富有魅力的艺术想象和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20世纪中国诗歌史留下了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8.
60年前结束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以极大的民族牺牲,迟滞了日本的“南进”,对美英的太平洋地区作战给予了重大支援。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始终高扬团结一致、积极抗战的大旗,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也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并且认识到,正面战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有变化的。战后60年来,日本政治人物对过去那段罪恶历史也不是没有表示过反省,但总是反反复复,羞羞答答,时不时地要作些翻案文章,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拒不认罪,不肯作出真诚的反省,其目的在于企图掩盖侵略史实、摆脱日本在战后受到的各种制约、重温“大日本帝国”迷梦,这应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警觉。  相似文献   

19.
战争是自有人类以来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战争文学是中外文学史上特殊的一页,在战争主题的言说上.“人性”、“和平”、“启蒙”,乃是战争文学的重要母题,以此为内核而构成的和平文化及其思想指向,亦是战争文学的价值蕴含与灵魂所在。故,战争文本承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而战争文学对于“人性”有着立体的透视与深度刻写,战争主题则内含着“和平”的诉求与“启蒙”的意义,文章以此为学术支撑,在世界战争文学的背案上,对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展开理性透视与学理分析,在全面论述战争文学价值的基础之上,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辨证关系,阐释了战争文学内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英美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是英美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