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9-125
非主流的"地下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从事者以对于偶像的模仿到具有自己风格的极致创作对抗主流文化的压制,实现自我价值。特立独行的着装及昂贵的配件是他们对外标榜身份的特有方式,旋律押运的创作成为他们表达的主要方式。官方意识形态与青年边缘亚文化的双向融合或能促进青年边缘亚文化健康发展及此群体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激活了青年亚文化话语,打破了空间的封闭性,同时也促使各种文化关系进行重组,推动了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将青年亚文化景观推向了新的高度,引起学界对其与主流文化话语权争夺的思考.后现代理论话语语境下,青年亚文化的表征方式和风格已经转向.德勒兹的"根茎说"描绘的任意连接性、异质性、多元性、反意指断裂性、制图与贴花等特质与新媒体语境下网络空间"虚拟社区"中青年后亚文化的表征与传播契合,为青年亚文化话语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女汉子"是社会现实影响下的女性青年亚文化和女性社会角色定位,反映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随着"女汉子"一词的语义不断泛化,其社会表达中包含的指向意义亦不断丰富。本文旨从美国学者迪克·赫伯迪格"抵抗、风格、收编"的亚文化研究思路出发,对"女汉子"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试图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矛盾做出回应的一种方式。青年亚文化虽然处于社会从属地位,但却以其独特的抵抗风格、内含的人文关怀获得了广大青年的关注和认可。青年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更新,对青年的成长发展和社会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正视青年亚文化,通过调整和改进教育姿态及方法,对青年亚文化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做出回应,真正关照青年人性,走进青年内心,回归教育的育人本真。  相似文献   

6.
默克卢比作为英国伯明翰学派中女性亚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格外关注边缘女性群体的真实生命体验,不断突出多元女性群体在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其中,在对英国战后"二手服装市场"的亚文化研究中,默克卢比在结合了嬉皮士文化、朋克文化、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基础上,以"二手服装"所呈现出的风格化样貌为核心,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二手服装"所承载的时代意义,进一步挖掘出其背后所具有的时尚风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亚文化与后亚文化相互碰撞呈现出二元对立的情形下,我国青年亚文化属于哪个范畴,亦或属于哪个新的文化形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清晰的结论。本文通过相关调研所得数据分析,探讨微媒体的使用对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总结我国青年亚文化的特殊性,对不完善的后亚文化体系进行初步诠释。我国青年从亚文化进入后亚文化时代后,所展现出独特的意识形态,已经从"亚文化现象"逐步延伸到"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8.
青年亚文化凭借其旺盛的创造力,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中,彰显着与主流文化相异的特点。从表面上来看,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的,但其实质正是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顽固坚守,是青年群体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寻找自身价值的迫切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文化是其中不可忽视的要素。青年亚文化以青年特有的语言风格和行为方式划定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由此产生的影响巨大。本文基于新媒体场域,对青年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0.
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群体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的反映,网络青年亚文化因其种类的多样、影响的即时、内容的碎片化和形式的杂糅广为高校青年学生追捧,对青年的价值观起到形塑的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了拓展和补充,形式上作了完善和创新,风格上进行了丰富和调和,但它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冲击.据此提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把网络青年亚文化纳入高校思想教育的大局中:变"堵"为"疏",化解冲突点;变"斥"为"引",把握着力点;变"管"为"用",找到契合点;变"客"为"主",打造闪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