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驳论文是反驳对方观点的议论文。驳论文可以分为四个写作步骤:树——辨——驳——结。"树"就是摆出敌论,树靶子";辨"就是辨析敌论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漏洞";驳"就是展开议论,驳斥敌论,驳中有立,立中有驳;"结"就是做出结论。驳论文不同于立论文。立论文是证明某个观点正确,而驳论文是关注某个观点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因此它背后蕴藏的思维模式是质疑思维、逆向思维和理性思维。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一  相似文献   

2.
阅读驳论文,除了参照阅读立论文的方法外,还有几点需要指出: 1.驳论文一般都在开头摆出敌论。要分清敌论论点和敌论论据。 2.作者的正面观点(即中心论点)是和敌论论点针锋相对的。有的驳论文在亮出敌论点后就随即提出正面观点,如《俭以养德》,有的驳论文非但开头不提,甚至全文都未用一个完整的句子加以表述,如《“友邦惊诧”论》,这就需要自行归纳。 3.反驳的方法,从反驳对象看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从表达方法看有归谬法、反证法、矛盾法等。要能在阅读中辨明类型并理解其作用。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作文指导——————河北/于海艳难点指津写驳论文,要做到以理服人,必须突破以下难点:一、如何选择突破口。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写驳论文也是如此,只有抓住敌论的弱点,才能使批驳有的放矢,一语击中敌论的要害,敌论的弱点也就...  相似文献   

4.
写驳论文可以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条渠道入手,选好突破口至关重要。突破口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敌论的要害处下笔突破运用这种方法,一下子便可刺入靶子的中心,实质上也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请看下面的靶子和突破口的选择:多年以来,老子的名声一直不好。一个时期内,他一直被当作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人  相似文献   

5.
对于杂文这种文体,人们的认识至今还是含糊不清的.新近教学鲁迅的杂文,突有发现,觉得大师许多被称为杂文的文章,其实应该不能算是杂文,而应该是名副其实的驳论文. 就拿他著名的《"友邦惊诧"论》来说,其实就是一篇标准的驳论文.该文开头第一段就摆出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的诬蔑,即敌论.其中,"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横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是敌论的论据;"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则是敌论的论点.一看就知,这是驳论文写作中的"树靶子"的部分.  相似文献   

6.
《俭以养德》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围绕“敌论”和正面论点,采用了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写法,巧妙使用了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方法。沦点鲜明,论证精辟,语言警策动人。一采用立论与驳论紧密结合的写法(一)本文为什么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将驳论和立论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驳“告别革命”论谷方某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近代的一切革命。对此,要u确三方面的关系。一、破与立的关系“告别革命”论断定:“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革命固然可以破坏一切,但不能创造一切”。它把“破”与“立”完全对立起来,并由此泪骂“革...  相似文献   

8.
《“友邦惊诧”论》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写的时事短评 ,它以强烈的革命义愤 ,具体、确凿的事实 ,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诬蔑爱国学生的无耻谰言 ,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妄图瓜分中国的险恶用心 ,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典范的驳论文。教学时可通过“三看敌论点 ,三学驳论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一看敌论论点的出场。文章引出敌论论点 ,树立驳斥的靶子 ,有别于一般驳论文。一般的驳论文一开头就直接引出敌论点 ,使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神气十足的形象 ;而《“友邦惊诧”论》则是先摆形势 ,交待学生请愿的…  相似文献   

9.
议论文可分为两大类,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就是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用例子、数据等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类文章主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始。所谓驳论文就是指作者先提出一个前人的或他人的观点,或者大家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然后再用例子、数据、后来某人或某些人的观点等对这个观点进行反驳,在反驳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两类议论文在高考阅读理解中都经常出现,其中,驳论文学生更难把握。  相似文献   

10.
驳论文从批驳的方法上看,可分为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三种形式。一般驳论文章对这三种批驳形式的运用各有取舍侧重,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一文却能把它们一并都用上,融为一体,而且运用得那样自如规范,加上那犀利生动的语言、完整的结构,对学生全面认识驳论文技巧,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教材。  相似文献   

11.
由于几年来升学考试中很少出现驳论文一类作文题型,于是本该得到重视的这种题型受到了冷落,导致许多学生写不好甚至不会写驳论文,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我们必须重视驳论文的写作指导。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驳论文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2.
驳论文教学的重心应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逻辑知识的教学。反驳是确定某一论证的论题虚假或其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反驳的途径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反驳是论证的特殊形式,可分为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归纳反驳、演绎反驳等形式。  相似文献   

13.
析与练     
一、原文简析驳论文的特点在于以驳为主。对敌论是直接反驳还是间接反驳,要根据敌论的具体情况而定。要纠正类似“六十分万岁”、“学雷锋是冒傻气”等错误思想,宜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从正面说理,讲透道理;如果面对的是反动派的荒谬论调,则需针锋相对予以痛斥,直接反驳。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两篇基本篇目正是如此。对人民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偏颇,《俭以养德》将立论与驳论紧密结合,先摆敌论:“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再正视听,对“节俭”的概念作正确解释。明确了“节俭”的概念,认识偏颇者的误解消除了,就容易接受作者合…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导引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是指就某种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进而提出正确的观点,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驳论文的目标是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建立自己的新观点。写驳论文可以从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条渠道人手。驳论点即直接指出论点的谬误,如针对“流行的都是时髦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5.
晚清论驳上谕的风潮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论驳上谕者皆为恪守君为臣纲政治伦理道德的封建官员,就其性质而言,系对帝王个人言行的劝善规过,未逾封建秩序雷池半步。后一阶段论驳上谕者则多为接受了西方君主立宪论和民主法制思想的立宪派,他们论驳上谕的目的,在于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将帝王言行规束于法制之下,略显阶级之争的色彩。论驳上谕的风潮,是政治的、思想文化的、伦理价值的多种原因共同促发的。它既是传统民贵君轻思想的升华,又是新型政治伦理价值观逐渐取代传统价值观的反映,更是人们对国家和民族当时面临危殆局势的惕厉呼声。  相似文献   

16.
驳论又称“反驳”,他在批判、否定某种错误或反动的论点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论点。一般来说,写驳论文总是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把敌论的观点摆出来,然后有的放矢,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摆敌论时,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应旗帜鲜明。批驳敌论的方法有三种:驳斥论点、驳斥论据和驳斥论证。其中驳斥论点是最重要的,而驳斥论据和论证是为了反驳论点。恰当合理的运用好驳论方法,会使文章收到一般立论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鲁迅的杂文《文学与出汗》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文。  相似文献   

17.
批驳的方法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点,这是单刀直入法,即以自己正确的论点直接驳斥敌论的论点,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比如《“旁观者”未必清》一文,标题就是针对敌论“旁观者清”的逆命题。文章首先指出在四化建设中,人人都应是“当局者”,而不应是“旁观者”,当了“旁观者”,就忘记了一个中国人的起码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  相似文献   

18.
驳论又称“反驳”,它在批判、否定某种错误或反动的论点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论点。一般来说,写驳论文总是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把敌论的观点摆出来,然后有的放矢,针锋相对地进行批驳。摆敌论时,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应旗帜鲜明。批驳敌论的方法有三种:驳斥论点、驳斥论据和驳斥论证。其中驳斥论点是最重要的,而驳斥论据和论证是为了反驳论点。恰当合理地运用好驳论方法,会使文章收到一般立论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鲁迅的杂文《文学与出汗》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之文。  相似文献   

19.
《文学和出汗》(以下简称《文》)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以下简称《中》)同是鲁迅先生的驳论名篇,同中存异,异中求同,可以得出驳论文章的基本思路和写法。两文不同之处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树靶方法不同《文》先树立起对方论点: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倘不如此“便不久长”。再举敌论论据:英国莎士比亚等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人不写永久不变的  相似文献   

20.
《创造宣言》,作者陶行知,作为一篇驳论文,旨在号召教育者创造真善美的活人。本文观点鲜明,与所在单元前两篇观点辉映;论证严谨,可谓立驳有序、主次分明;语言精警而不失风趣,极具感染力和鼓动性。可以说,本文是对前面几篇课文的很好延展和补充,对学生进一步了解驳论文的一般特点,认识驳论文的特有魅力具有很好的支持作用,放在本单元,恰如其分,适得其所,足见编者匠心之独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