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飞 《海外英语》2013,(16):143-144
社会新闻编译在对外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受汉语新闻写作模式影响,传统汉英社会新闻编译,生动性和人情味不足,难以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取得理想效果。鉴于此,该文结合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理论论证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运用在社会新闻编译中的合理性,从新新闻主义视角,为社会新闻编译提供一个新视角,以期改进传统汉英社会新闻编译手法,使汉英社会新闻编译在中外文化传播中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国家和中国相继出现了运用文学写作手法写作新闻报道的风潮。以美国为先驱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的"散文诗新闻"是最突出的代表。"新新闻主义"主要运用小说的写作技巧来书写新闻故事,"散文式新闻"却是借用文学性散文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新闻报道。二者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急需加强对外报道,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提高新闻编译的质量在对外交流中也显得日益重要。导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传达的质量,是对外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中译英翻译原则,特别是新闻翻译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收集中外报刊及相关专著中具有代表性的导语编译实例,归纳出三种新闻导语及其编译方法。并从导语编译的外宣效果出发,对其编译原则进行进一步探讨,最终总结出对外新闻导语编译原则——出发点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英语新闻网站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如果这类网站自身缺乏文化自信,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文化传播的效果。因此,在对外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英语新闻网站必须从自身形象和内容上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与质量。为此,本文从文化自信角度研究了对外文化传播的策略,旨在强化我国英语新闻网站的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小娟 《海外英语》2012,(5):141-142
汉英新闻编译灾难性新闻翻译应注重灾难事件本身,宜用贴近译语的语义,句法结构,体例形式使译文内容产生与原文相当的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散文化"是目前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潮流。散文所表现的手法,新闻可以加以运用。若把新闻与散文在写作上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保持新闻特性的基础上,优化新闻写作方式,形成散文式新闻,扬长避短,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新闻主义在新闻史上如昙花一现,但是,它毕竟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深刻的。它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它的写作手法都对后面的新闻报道产生影响。写作手法上它突出作者本人的观点和主观感受,并用第三人的观点来描述事件,注重对话、内心的独白等等。但同时,新新闻主义却忽略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忽视了新闻是不能用文学手法来创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现代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译文的交际功能,顺从译文读者的欣赏习·贯和心理感受,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去获取译文预期的效果。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外宣新闻编译既要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又要创造出符合目标受众写作惯例的语篇,实现语义的真实性、语篇的实用性、文化的适应性和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外宣新闻“编译”是语篇的再创造,是文化语境的重构,是显性的“二次传播”和隐性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9.
马会峰 《海外英语》2013,(19):142-144
该文从中外媒体对三组国际新闻编译实例出发,借用简奈特的超文本理论,将新闻编译这一特殊的翻译活动置于跨文化传播范畴下来研究其中的超文本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意义上的"对等"、"忠实原文"等概念在新闻翻编译中难以实现,但译语文化中的超文本成分在新闻编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新闻主义的写作技法对当今新闻写作在内容、笔法、结构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当今的新闻写作技法上带有新新闻主义某些要素。  相似文献   

11.
新闻本质的确定,是新闻理论整体构建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从新闻本质内涵得以确立的不同阶段即社会生活—作者—媒介进行思辨,认为新闻本质内涵在不同的阶段所具有的变化和丰富,任何单向和静态的视角看到的只能是新闻的某一侧面,从而并不能整体而全面地对新闻本质内涵形成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新闻作品创优是媒体人追求的目标。广播新闻作品选题要重大,要有针对社会意义的新意,有开掘的余地;要精心策划素材,采访到位;要选准报道角度,同时做到细节处理到位,笔头到位;要实现理念、事实与技巧的有机统一,就能创作出好的广播新闻节目,展现时代强音并引起听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新闻娱乐化:新的新闻存在方式的自然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娱乐化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后工业社会文化的产物,在我国则是市场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和必然现象,是新闻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对自身作的权宜性调整。新闻娱乐化倾向本质上是对既有政治权威话语的颠覆,是对原有价值体系的解构。新闻娱乐化因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有其合理性与独特性。我们必须从新闻所处的复杂的语境来理解和看待新闻娱乐化问题,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做出是与非的感性判断。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潮流的新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对美国的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随之,也出现了对“公共新闻”的研究热潮。确立“公共新闻”的概念,明确公共新闻业与传统新闻业的差异,是这类研究不可或缺的命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新闻工作人者的采编能力愈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工作者的采编工作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采访,二是编辑。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新闻采编能力这一重要的技能,采编能力直接会影响到一个新闻媒体未来的发展前途。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提高这项技能对于新闻记者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记者、编辑在追求至善至美的新闻报道质量时,把握好新闻角度至关重要。如何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好新闻,关键在记者、编辑是否具有发现和把握新闻角度的深厚功底,是否能熟练运用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和换位思维等新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事实是客观存在,新闻事实是事实的一部分,也是客观存在的。新闻作为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新闻价值也非新闻事实的特性,而是新闻信息的特殊属性,包含真实、新鲜、重要三要素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专业定义是以基本定义为基础的,是相对于基本定义而言的,必须反映专业的性质和特征。专业定义所定义的部分是基本定义中特殊的一部分,是体现专业组织机构、专业人士的观念、意图与目的的一部分。定义作为一种方法或手段有其作为工具的局限性,导致定义错误不是局限性产生的必然结果,而是人对定义这种工具的使用不当,因此正确的定义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由台湾《苹果日报》推出的"动新闻"因为其传播"腥膻色"在台湾引起了轩然大波,招致公众和业界人士对"动新闻"的新闻伦理及新闻真实的多重拷问。文章针对"动新闻"的"新闻真实"问题作了粗浅分析,认为"动新闻"这种新闻形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动新闻"同时具有"新闻"和"剧作"的特点,作者尝试提出"动新闻"向"新闻剧"转变的假设,从而为"动新闻"具有"想象"和"感情"等特征提供理论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紧紧围绕报纸的新闻宣传策划这一主题,从新闻策划的本义谈起,结合作者自己的新闻实践,明确了新闻策划要充分调动新闻要素和传播艺术要素,在纸质媒介的版面上演奏出优美和谐的韵律,构造出多姿多彩的作品,由此形成新鲜活泼的文风,催出读者的新鲜感和阅读欲,达到新闻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