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婷  王华 《海外英语》2013,(16):222-223
舍伍德·安德森的《母亲》一文描述了伊丽莎白·威拉德对儿子乔治·威拉德畸形的爱,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一个引申的"恋子情结"的体现。该文拟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它在作品中的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该情结对当今21世纪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来进行分析探讨,从而揭示研究该情结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应一味溺爱青少年,而是要给他们的独立个性的形成提供成长的空间。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2.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源自于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一直是作家较为关注的文学主题之一.笔者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全面诠释了弗兰克独特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内蕴.  相似文献   

3.
评"俄狄浦斯情结"中的主体和欲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狄浦斯情结”概念包含着两个悖论性的问题:“主体”和“欲望”。拉康提出“镜像阶段”说,发展并“哲学化”了其中的主体问题,同时也使其中的悖论更为突出;德鲁兹等则提出了“反俄狄浦斯”的口号,以“精神分裂主体”的“欲望”来对抗资本主义对无意识领域的扩张。但这终究是一种空想。  相似文献   

4.
“俄狄浦斯”情结作为人类心灵深处的的无意识的原型,被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所压抑。但在艺术作品中,它却能直行无碍,而且有的艺术作品还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本文就是要着重分析“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逃过社会禁忌和道德规范的眼睛。而在艺术作品中大放光彩的。  相似文献   

5.
韩阳 《文学教育(上)》2014,(20):138-139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劳伦斯个人生活经历出发 ,考察了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俄狄浦斯情结” ,探讨了这一主题在作品中的深化及其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俄狄浦斯情结一直是中西作家较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去分析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我的俄狄浦斯情结》,将可以更好的阐释该文。  相似文献   

8.
D.H.劳伦斯的作品中有着明显的弗洛伊德式的俄狄浦斯情结,然而又有别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学说。本文就《儿子与情人》这部小说分析劳伦斯与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著名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悲剧中的典范,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更是总结了全人类共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和状态。本文着重从俄狄浦斯情结和其悲剧的意义着手,来探讨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尤金·奥尼尔的戏剧《悲悼》中,男主人公奥林深爱着自己的母亲,但是这种爱超过了母子间的爱,而是向男女间的爱发展。很明显,奥林是一个有俄狄浦斯情结的人。本文章将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奥林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1.
从弗洛伊德开创的传统阐释到荣格、霍妮与拉康的反拨与超越再到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迷离呈现,俄狄浦斯情结这一经典命题因其众说纷纭不断地呈现出它的活力,这意味着后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与其前辈展开的也是一场场俄狄浦斯式的斗争。在梳理中我们发现,即使穷尽自弗洛伊德以来所有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阐释,也不可能从中找到一个与实在完全吻合的现成答案,他们做的其实是将“思”置于言语的实践之中,置于自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之中,去谋求获得一些效果, 而不是圃于规范或奢望制定规范、拥有规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长日入夜行》为例,旨在探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俄狄浦斯情结、埃勒克特拉情结和死亡本能在剧中人物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俄狄浦斯因不明真相而弑父娶母,并非出自乱伦的欲望。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基础是性本能理论,它把人的心理生活生物学化了。性欲并非纯然的心理行为,也受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意识性的制约。幼儿对母亲的依恋与性欲倾向无关。俄狄浦斯情结概念没能揭示父母与幼儿的真实关系与幼儿社会化、道德化的过程和规律。说宗教、道德和法律起源于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克服是违背历史事实与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劳伦斯个人生活经历出发,考察了其创作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俄狄浦斯情结”,探讨了这一主题在作品中的深化及其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5.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这一情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恋母情结的理解并结合劳伦斯本人的生平分析作品,探究俄狄浦斯情结在这一作品中的完整体现,并揭示恋母情结对人身心的伤害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表现了一个“俄狄浦斯情结”主题,通过一个家庭乱伦的故事,展示了人的本能欲望里比多的骚动与来自外界和超我的力量对它压抑所带给人的毁灭,即死本能——生命的终极形式.  相似文献   

17.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短篇小说《学游泳》讲述了辛格尔顿夫妇针对儿子保罗学习游泳展开的争斗。小说中对夫妻二人关系不睦及保罗对母亲的依恋的叙述继承了传统的“俄狄浦斯情结”母题。但文本中对夫妻二人各自心理的详尽叙述和保罗最终"游离"父母的言简意赅的描述,则在叙事层面上修正了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子对母亲先天依恋及由此产生的恋母情结的过度强调,表现了斯威夫特对"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母题的阐释和反思,及其对成长主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的宗教起源论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对宗教心理根源的考察,认为宗教是“俄狄浦斯情结”惧父心理的无意识转移的产物,原始时期父权制部落里的儿辈们的伊父,弑父以及由是产生的“懊悔心理”,为宗教崇拜和道德禁忌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各种实教信仰的对象,如图腾,摩西,上帝等都是“父亲”的化身,宗教的教导,安慰,要求三大社会功能也体出了“父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尤金.奥尼尔的自传剧《进入黑夜的漫长旅行》为例,来说明这部用"血和泪写成的"剧作不仅是奥尼尔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的高超运用,而且是奥尼尔极度压抑的自我得以宣泄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