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我国以举国体制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奠定了国家安全和迈向强盛的基石,积累了有意义的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国家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上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关键领域科技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展开辩证研究,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本质,归纳提炼共性关键要素和国别特征,并着重探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优势、可能存在的实施风险以及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要妥善处理的矛盾关系,提出要在辩证的利弊权衡中趋利避害,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和统筹部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以此实现新型举国体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相似文献   

3.
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科技创新等国际发展环境变化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我国需要适应国际发展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新趋势,优化调整科技战略,有效应对新挑战,在国际竞争中谋求发展新优势。文章通过回顾国际发展环境变化下我国科技战略选择及其成功经验与遗留问题,着眼未来面向国际发展新环境提出我国科技战略应对新选择。研究发现,随着国际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科技战略不断动态调整优化。经验总结发现,充分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制定前瞻性系统性政策、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以及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等战略选择,有效应对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发展环境,并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不过,我国仍需要处理和解决好科技战略选择中未能及时化解的关键核心技术存在路径依赖、创新链和产业链缺乏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效用未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落实不到位等遗留问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逆全球化与地区主义加速、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冲突与对抗日益激烈等新趋势,我国科技战略部署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强化战略预见形成非对称竞争优势、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加强科...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和地区将科技创新作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发达国家积极推进高端制造业回流,并通过主导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实施技术封锁等手段制约后发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等新特点.在深入分析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新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以领跑战略和转移策略为核心指引,核心技术、创新人才、平台载体为支撑的闭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并从加强支撑新兴产业源头创新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采取新型举国体制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产业承接与转出推进整体产业层次提升、完善引才服务机制精准引进产业亟需紧缺人才、提高应对科技创新领域国际纠纷能力等方面,提出广东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发展态势,认识未来将面临的科技风险,展望2035年,采取德尔菲法和扎根理论方法对全球科技发展、创新范式、基础科学、研发组织、社会影响进行态势分析,认为未来科技创新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发生进阶化演变,技术应用将重塑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中国作为科技创新领域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中美科技局部脱钩、国际技术出口管制、新兴技术应用受限、科研伦理不确定性增多等潜在风险。基于此,提出中国应加强对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性预测,加强国家科技合作,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五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6.
全球科技发展态势研判是对未来一段时期科学技术、国际竞争、产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趋势判断和分析,对做好科技战略制定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35年为展望,对全球科技发展、创新范式、基础科学、研发组织、社会影响进行态势分析,认为未来科技创新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发生进阶化演变,技术应用将重塑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中国作为科技创新领域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中美科技局部脱钩、国际技术出口管制、新兴技术应用受限、科研伦理不确定性增多等潜在风险。对此,提出应加强对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性预测,加强国家科技合作,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五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王志刚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发展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科技创新要落实新发展理念,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加强重大科研攻关任务部署,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安全。围绕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部署创新链产业链,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着力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相似文献   

8.
分析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及时代特征,按照科研规律、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并以重大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构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战略决策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总结广东通过改革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探索构建的,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及其实施科研项目揭榜制、成立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面向全国开放项目申请、推进省实验室重大平台建设等典型做法与经验,并进一步对标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固化与动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广东应对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是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广东通过改革创新全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探索构建了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并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管理服务、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配置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在全国形成重要引领示范作用。但对标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固化与动态之间的关系,如何提升模式的情景适应能力和创新绩效?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要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还要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支撑,要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协同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中央企业为核心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建立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创新协调机制,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布局,建立和完善中长期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制度化容错纠错机制,激发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营造全员创新创业文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11.
新型举国体制把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相结合,加快了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和突破.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理顺央地协同关系,采用央地联动的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丰富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研究基于对央地联动相关实践和探索的深入分析,研究搭建起包含三个层级的央地联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针对央地联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发达国家相关经验做法,研究出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创新资源投入以及产业创新生态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也明确要求,注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作用。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再次强调,"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3.
立足近年来表征美国科技安全创新的相关政策文本,发现美国科技安全创新政策的核心关切是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其价值取向是美式技术民族主义,其始终服务于国家安全的战略大局。基于“破围堵”视角发现,美国科技安全创新政策有超越党派的内在逻辑,以“国家安全”为至上原则实施全方位科技遏制战略。基于“找差距”视角发现,中美两国在举国体制发挥的政府作用以及要素协同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不过中国在基础研究方面整体还是力有不逮。最后,立论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实施背景,基于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素缺失和政策短板,分别从构建更高水平情报体系、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以及推进基础研究等面向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新兴科技领域已成为当今大国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国之重器。文章在国家战略视角下深刻认识打赢新兴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基础上,从“863”计划的实施背景与现实比较入手,系统归纳了有关项目开展新兴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宝贵经验,基于此提出了新型举国体制下打赢新兴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动力。展望2035,中国科技创新强国建设正步入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关键期,亟需以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导,从创新驱动迈向创新引领,从自主创新迈向基于自主的整合式创新;加快创新强国动力模式的根本性转型,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建设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朝着四大核心目标进发。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为陕西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建设以来,逐步由势转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总结建设经验,查找问题不足,思考探究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从战略层面看:(1)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充分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2)勇担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时代使命任务;(3)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4)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助推关键技术突破;(5)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补齐结构性人才短缺;(6)建设支撑科技发展的科技创新资源基础性平台;(7)差异化探索形成更多更好更优的制度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聚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场景,以应急研发的新型举国体制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冠疫苗研发案例,集中回答了应急研发采取新型举国体制的必要性以及实现机制的问题。研究发现,新型举国体制依靠制度优势,能够满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研发的特殊需求,成为开展应急研发的有效制度安排;应急研发的新型举国体制要想发挥其制度效能,必须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合作、应急研发与常规研发的联系、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合作,以及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统筹协调等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新冠疫苗研发是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技术应急研发中的成功运用,其主要实现机制包括领导机制、组织机制、技术攻关机制、技术储备机制、央地协同机制和开放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自主创新之所以表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是因为每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科技条件、社会文化、历史传统不同。中国自主创新道路基本特色是实行市场和政府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渐进创新先行,小企业担当重任,创新文化既有集体主义也有个人主义。其鲜明特色是:比较优势战略,新型举国体制,引进消化叠加国内市场型创新,新型研发机构,地方竞争机制。未来应增添一些优势特色,譬如着眼民族品牌的颠覆性创新,基于中华文化的综合式创新,基于人才大国的隐性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重新提出了"探索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期"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完善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群式国家创新体系.最后,从战略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日本综合国力的提升,其在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遭到美国施压。为应对国内外危机,20世纪80年代伊始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该战略以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技术创新”转变为核心理念,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官产学”不同主体优势,实质内涵是重塑日本国家创新系统,为日本未来的科技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出发,系统分析日本“技术立国”战略及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相关配套措施,讨论该战略下国家创新系统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及职能,总结日本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相关经验以及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