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杭州市2005—2020年期间创立的5 414家科技型初创企业样本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条件Logit回归等方法分析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时空演化格局与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变化,为城市科技产业发展和规划布局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科技型初创企业主要分布于西湖区、滨江区和余杭区三个核心区域,并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且集聚范围随着年份的推进不断扩大;从演化特征来看,已从相互竞争分裂的块状分散格局转变为片状集聚分布的格局;在网格层面,政策要素、集聚要素和区位要素均是杭州科技型初创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不同时期其主要影响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测算相对多样化与相对专业化指标基础上,从规模与效率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方向对城市技术创新的总体影响以及对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城市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得到如下结论:产业集聚方向主要影响城市技术创新规模,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从影响机制看,专业化会增加城市技术创新规模,但是专业化与知识资本的交互作用会降低城市技术创新规模,而多样化与知识资本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提升城市技术创新规模;对不同类型城市来说,产业集聚方向对中心城市技术创新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升技术创新效率,而产业集聚对非中心城市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加技术创新规模。  相似文献   

3.
在创新驱动发展情境下,城市间不动产结构的差异性加速了人才等创新要素在不同城市的集散分化。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揭示了城市不动产投资结构对人才集聚的非线性影响机理。将中国35个大中城市按照科技人才集聚度分为两类,运用面板门限回归方法对全样本城市和两类子样本城市2009-2016年间,对比分析了城市不动产投资结构对科技人才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样本城市的不动产投资结构对科技人才集聚的门限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全样本城市不动产投资结构对科技人才集聚有正向影响,且呈递减型;第一类子样本的正向影响呈明显“倒U”型;而第二类子样本城市的影响则呈负相关型。研究结论能为城市规划的微观管制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国际人才和区域创新的数据,利用区位商、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分析区域国际人才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国际人才集聚度总体较低,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趋势不断强化;国际人才数量每增加1%,区域专利数增长0.23%,国际人才集聚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根据研究发现,提出中国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科技型人才聚集下创新协同的内涵和发生机制,利用序参量原理确定创新协同的主要影响因素。以C-D生产函数理论模型为基础,构造创新协同产出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人才聚集规模、人才聚集的知识创造与获取、科研经费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创新协同产出有着不同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科研环境因素对创新协同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五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速度和方向进行了对比,得出五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五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技术创新能力、需求供给能力以及对外贸易水平;重庆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略低于全国水平,在五大中心城市中处于末端,且远低于处于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但是重庆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潜力大,转换速度很快而且正朝着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7.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中城市辐射效应,在测算大中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外部性和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专业化集聚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U形的非线性关系,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正向线性关系;基础设施会强化专业化集聚的U形影响和多样化集聚的正向影响;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基础设施为门槛的双重门槛效应,影响趋势随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呈现负向作用逐渐减弱以及由负转正和正向作用逐渐增强的效果,且分别进行区域和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不同区域和城市规模之间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在积极释放和扩大集聚外部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城市产业发展优势和定位以及资源承载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集聚外部性和基础设施的关联效应,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亚莉  刘友兆 《资源科学》2013,35(2):380-387
以我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7年-2009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开发强度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郑州-洛阳为中心的高强度区域,西部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省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且同一省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也较大;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地规划政策的影响尚没有体现,且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今后,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合理推动城市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2—2018年珠三角城市群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空间计量方法对其创业投资空间集聚分布和集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珠三角创业投资重点集聚于深圳和广州两市,东莞、珠海、中山等市的创业投资集聚水平次之,江门、肇庆、佛山、惠州等市水平较低;(2)创业投资集聚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由空间集聚相关性逐年增强过渡到当前的回落并趋于稳定的两阶段模式;(3)地区人均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科技创新人才等与创业投资有显著正相关性,而区域创新经费规模与创业投资虽有显著相关性,且呈正负效应兼有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沙市中心城区空间点数据、遥感影像面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主要运用Ripley’k函数、协同区位商和两步移动搜索法等定量方法,从集聚性、邻近性和可达性3个方面研究长沙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整体上均表现出集聚特征,但多尺度下集聚规模和强度差异明显,间接反映出二者在空间布局协调性上有待提高。②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之间的邻近性较差,相互之间呈现出非邻近特征,表明二者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远离对方,联系紧密程度较低,但不同类型健康资源与人口之间邻近程度也各不相同。③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在空间布局上属于中心-外围结构,然而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分布在县区和街道尺度上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匹配状况,说明城市健康资源在供给和需求空间配置上存在错位问题。最后针对城市健康资源与人口分布之间存在的问题,从"协调布局、邻近规划、精准配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调控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了科技型人才聚集下创新协同的内涵和发生机制,利用序参量原理确定了创新协同的主要影响因素。以C-D生产函数理论模型为基础,构造创新协同产出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人才聚集规模、人才聚集的知识创造与获取、科研经费投入和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创新协同产出有着不同程度的正向促进作用,而科研环境因素对创新协同产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区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有效发挥集聚经济外部性,是增强经济韧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相关模型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均有显著影响,且这一影响分别呈现出“U”形和倒“U”形的演进趋势;(2)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专业化集聚对黄河中游影响最为显著,多样化集聚对黄河上游影响最为显著;(3)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和政府政策支持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表现为“U”形调节机制。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概述科技型人才聚集现象和聚集效应,构建科技型人才聚集评判指标体系,同时分析城市科技创新的内涵,构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关系的九项假设,建立二者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太原市1999-2010年的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城市创建是中国城市运动式治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城市发展中有着关键性作用,其对城市的人才集聚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将创新型城市试点视作准自然实验,基于2003—2019年全国2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创建对地方人才集聚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能够促进地方人才集聚,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政策效应非常显著,而东部城市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城市创建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推动地方人才集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城区的连锁烘焙店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探讨连锁烘焙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连锁烘焙店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双中心与外围小集聚"的特征,且与城市综合中心地和商业中心的分布呈现高度耦合;在空间演变上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规律,且其方向与城市扩张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人才引进政策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识别政策的作用机制、丰富现有研究,基于2010—2019年我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人才引进政策的效果。研究发现:(1)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显著,且这种政策效应自政策颁布的第二年起愈发显著;(2)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城市规模间,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存在差异;(3)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研发投入水平是人才引进政策促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7.
摘要:对当前诸多参与“抢人大战”城市间引发有关房价与人才引进综合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运用动态面板门限模型评估了房价对科研人才集聚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发现为:第一,全国范围内房价位于低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高门限区间房价对科研人才集聚具有抑制作用,东部地区与全国范围一致但不够显著;第二,中、西部地区房价位于低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在高门限区间对科研人才集聚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东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出现“拥挤效应”,中、西部地区科研人才集聚“羊群行为”效应存在显著正的外部性。研究结论是东部地区“抢人大战”城市短期内应大幅提高科研人才购房补贴以降低人才实际购房成本,长远来看应积极参与“抢业大战”提升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中、西部地区各城市应抓住参与“抢人大战”的战略契机,充分利用人才集聚“羊群行为”显著正的外部性倍速集聚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研究了中国1989—2012年间30个省级地区创新水平的趋同时空特征。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中国创新水平极化程度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整体趋同态势明显;考虑不同时长的马尔科夫链模型发现,高水平和低水平创新俱乐部存在明显趋同特征,且在1997年之后"俱乐部趋同"特征更加明显;区域背景对地区创新水平的转移存在影响,这为中国创新水平的"俱乐部趋同"特征给出了空间上的解释。研究还发现,显著的空间作用至少需要两年时间积累才能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工业城市的服务业集聚衍生在工业集聚的基础上,并与之共生。它的集聚度不及服务业城市,但与客户的距离比服务业城市更近。"中心—外围"的产业布局在工业城市依然存在,中心是服务业集群与稀疏的制造业,外围是工业集群与稀疏的服务业。工业城市的服务业对应于自身的市场与资源,有自身特色。东莞是世界工厂,服务业集聚具有初生的性质,以市区为中心,以虎门港与松山湖高新区为副中心,外围镇街的服务业集聚具有相应的工业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