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全创新链视角,从政策过程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构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该框架从“政策制定—政策组合设计—政策网络与子系统—政策扩散与演进”维度刻画政策过程,从“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知识反馈”维度刻画不同政策主体、客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适应关系,并基于此来分析不同政策过程中各组成成分如何支持全创新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基于功能论视角提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的评估框架。该框架从系统的活动出发识别政策过程系统与企业创新过程系统功能,指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复杂协同具备完备性、协调性、连贯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最后提出评估分析框架对上述系统内与系统间的功能进行测度以实现对系统有效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王晓珍  蒋子浩  郑颖 《科学学研究》2019,37(7):1249-1257
产业创新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将企业创新系统划分为知识获取和技术创新两阶段,并以2006-2016年我国部委及以上级别部门发布的219项风电产业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两阶段政策刺激-创新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了产业创新政策的微观传导渗透路径和在创新系统不同阶段的作用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单一政策工具在技术创新阶段并无显著影响,但在知识获取阶段中政府鼓励、并网支持作用显著但效果相反,其中政府鼓励因贸易壁垒和缺乏顶层设计对知识获取活动呈负效应;政策工具组合对知识获取阶段和技术创新阶段均有显著影响,但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则因政策工具组合方式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增强"政府鼓励、并网支持、人才培养"政策工具组合效力是促进风电企业知识获取的有效方式,改善"政府鼓励、金融及财税支持政策"政策组合效力是提升技术创新阶段效率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后发企业如何设计在资源约束下开展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路径,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资源拼凑策略来获取和优化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重点探讨资源拼凑策略如何助推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资源拼凑策略主要包括市场拼凑、实物拼凑、人力拼凑、技能拼凑与制度拼凑五大策略,其价值创造过程需要经历价值识别、价值形成、价值传递与价值检验四大阶段,在价值创造的不同环节,资源拼凑策略通过发挥不同的组合效应有效推动了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以此为基础,构建起资源拼凑视角下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价值创造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得到后发企业的创新发展战略要积极向颠覆性创新探索转化并制定与之相符合的资源拼凑策略;同时政府在颠覆性创新领域的有关制度设计上要综合构建系统完善的政策工具,并发挥多级政府的政策协同效应等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群的崛起和创新的扩散,城市群规模的创新系统开始不断涌现。由此,城市群中的地方政府如何围绕创新展开合作治理的问题也对区域创新等相关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这一已有研究尚缺乏解释的问题,共计12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了极具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独特中国实践。本文以府际协议为数据基础,结合合作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尝试总结示范区中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模式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之间基于合作规模、合作基础、上级介入和功能安排等,形成了行政型(NAO)、领导型(NLO)和共享型(SG)三类治理模式;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创新条件,则存在着科技和产业两种不同的合作导向;而不同的合作模式亦在竞合关系、合作深度和密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方面的实践,丰富和拓展了既有的区域创新理论,而未来进一步促进创新一体化,则还需要平衡科技与产业,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竞争与合作,以及功能与协作等四重张力。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基于系统范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系统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提升具有独特作用。但是,对于特定的中小企业集群,现有的研究和政策实践忽视了区域创新系统服务于多个集群的可能性以及"区域"边界与"集群"边界的模糊性和差异性,并因而抑制了区域创新系统对特定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作用的高效发挥。因此,在"系统范式"逐渐成为主流创新范式的背景下,应提出一种崭新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理论研究视角和政策实践。鉴此,在界定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系统内涵、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系统范式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优势来源及其促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创新政策评估从本质上属于公共政策评估,文章从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要素出发,基于韦唐的"效果模式"下的"综合评估模式",设计了公共政策评估的一般性理论方法框架。然后基于创新政策的理论基础,从创新政策概念、理念、创新过程、创新活动等方面总结了创新政策评估不同于一般公共政策评估的四个特点,在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方法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了创新政策评估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智库的目标是影响政策过程和引领公众舆论,最终服务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其实质是"基于政策过程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产生知识扩散效果"。文章以政策过程理论为指导,在剖析智库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智库参与政策过程的影响力模型;在政策过程分析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议题提出、形成建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五个政策阶段,建立了智库参与不同政策过程的影响力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智库影响力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人才政策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对于当地人才发展和创新水平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分析我国区域创新人才政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究人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的作用规律,本文选取深圳市、苏州市和沈阳市的创新人才政策文本,基于基本政策工具和“系统失灵”两个视角,通过系统化的内容分析和统计,获取“一手”的量化数据,并与三个城市的人才发展与区域创新现状进行对照分析,探索区域创新人才政策与人才发展、区域创新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创新人才政策的总量、政策工具的类别与组合、人才多样性、机构多样性以及系统互动度等指标与区域人才发展、区域创新绩效密切相关。本文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NL关键词: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政策;政策工具;区域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味着对传统技术轨道的替代,其创新过程会遭遇"失灵"问题,在完全市场机制下,替代无法自动实现,需要政策干预。本文基于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阶段的失灵机理和表现不同,政策干预的目标和工具选择也应动态调整;产业创新政策研究和制定应遵循"发展阶段-失灵机理-政策目标-政策工具"的理论框架;NEVI产业的阶段性政策目标未达成的原因包括政策激励的着力点偏差、政策对象不全面和政策工具出台不及时等。本研究具有开拓性,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探究创新系统及相关理论的源起与发展,来辨析其理论核心。本文强调,系统性理论方法的核心在于揭示创新是一个涉及社会多主体的、反复的互动过程,由此市场必然是一个"受组织的市场";创新政策的核心在于修补"系统失灵"或"生态失灵",而不仅仅是解决个别的"市场失灵"。但创新研究本身所揭示的创新活动的演化性和复杂的系统性特征,又使得其在界定系统边界与标准化研究工具上存在困境,从而使得创新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行动者无法获得完全的信息和能力,这就要求政策决策者在进行政策操作时增强系统性观念,同时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协作性。  相似文献   

12.
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比较不同创新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了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网络模型,应用研究复杂适应系统的SWARM模拟平台对创新系统的运转过程进行了模拟,最后找到了最优的创新组织方式,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系统视角下构建的知识生产函数的扩展框架,把外生的创新环境要素全面引入内生增长模型中,并基于创新系统功能理论,把创新系统中参与和影响创新过程的要素(或活动)依据功能组合构造系统水平的功能块(综合变量),以此构建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运行状态判断的路径框架.为获得稳健性检验,本研究引入适合小样本弱假设的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作为稳健的估计模型.本文构建的“功能-结构-检验”综合分析框架为创新系统方法从理论探索走向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行且有效的途径.基于中国省域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在全面分析比较中国区域创新系统上游创新产出与下游创新收益各自决定因素重要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逐层深入的路径验证表明,中国区域创新系统功能框架基本形成,但整体运行还不健康,上游科技研发系统与下游科技转化系统没有形成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14.
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校企研发联盟,其驻属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注重整体定性分析,多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视角,实证研究较为鲜见;企业吸收能力不同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理论研究热点。本研究以高校作为外部知识注入源,以457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所驻企业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企业吸收能力变量及其不同组合动态共演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不同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与单因素相比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企业研发活动、外部知识源在组织环境和沟通机制协同作用下,效应值显著提升并显示出明显的路径机制。本研究在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企业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以及企业研究生站建设方面有理论和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新的驱动,经济发展政策也越来越强调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创新发展政策学"这一学科门类,系统研究创新如何驱动发展以及政策如何促进创新发展。创新改变了经济系统的资源要素构成、生产组织行为、市场交易规则和财富分配关系,这些改变与经济系统的整体发展紧密关联,而经济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也渗透着创新的作用、交织着知识创造与创新价值实现的过程。本文将创新置于经济的核心来分析创新经济系统运行的规律及政策作用机理,提出"创新发展政策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重点命题,搭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尝试建立"创新发展政策学"学科研究的起始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校企研发联盟,其驻属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注重整体定性分析,多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为视角,实证研究较为鲜见;企业吸收能力不同变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理论研究热点。通过高校作为外部知识注入源,以457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所驻企业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企业吸收能力变量及其不同组合动态共演进机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吸收能力影响因素不同变量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与单因素相比明显改善,具体表现在企业研发活动、外部知识源在组织环境和沟通机制协同作用下效应值显著提升,并显示出明显的路径机制。研究结果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特定技术创新系统(TSIS)思路认为主流的"市场失灵"和传统创新系统结构上的"系统失灵"都不足以作为创新政策干预的依据,本文提出以系统功能作为政策分析的基础。一个TSIS的成功发展必定是结构和功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将功能和结构整合纳入TSIS分析框架中,可以准确识别技术系统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机制,为激励政策提供更具体的依据和目标。本文结合中国风电技术发展的实际,说明功能—结构分析框架对可持续技术创新政策干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OECD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其意义——从理论走向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理论走向政策"是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趋势。本文以OECD"国家创新系统项目"为案例,分析该研究如何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研究对我国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基于扎根理论提取45份我国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的关键词,运用共词分析法进行共词聚类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识别出政策结构及其特征。研究表明,相关政策显现出以平台和基地建设为核心的五大类政策关注点;同时识别出众创空间发展类政策与平台和基地建设类政策分离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焦点问题,考虑创新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以企业和学研机构为博弈主体构建产学研协同模式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演化博弈模型,系统探讨影响博弈双方合作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机制,并结合数值仿真揭示各因素变动下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轨迹。结果表明:政策激励因素能够促进企业与学研机构协同创新,但不同政策措施的影响效果具有差异;降低合作成本和“搭便车”收益,提升合作收益增量能够促进协同创新;盲目设置过高的创新深度而使研发成功率过低无助于双方合作;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研发资助、违约金、机会损失和声誉损失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系数能够有效抑制中途背叛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提出优化政府政策组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体制机制设计等建议,从而为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施策,推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